1976年9月9日,一颗巨星陨落,举国悲痛。
毛主席走了,留下了一个时代,也留下了一个难题:如何保存这位伟大领袖的遗容,让后世瞻仰?
当时,摆在眼前的方案有好几种。
最简单的就是像列宁那样,采用传统的防腐液浸泡。
但这方法虽然稳妥,却少了点“人味儿”,感觉冷冰冰的,让人难以接受。
还有一种是固态保存,把遗体包埋在特殊材料里。
但这技术太前卫,需要的材料我们当时也搞不出来。
思来想去,最终敲定的方案是气液结合:瞻仰的时候,遗体处于气态环境,栩栩如生;非瞻仰时间,就转到液态环境保存,确保万无一失。
方案定了,接下来就是“装”遗体的容器——水晶棺。
为啥是水晶棺?
因为它漂亮、防腐,还透明,方便瞻仰。
可这玩意儿,造起来可不容易。
首先,得用最好的水晶。
当时,全国上下都动员起来了,江苏东海县的老百姓听说要用他们那儿的水晶给毛主席造棺材,那叫一个积极!
大家伙儿没日没夜地挖,一块块儿比人还高的大水晶,就这么从地里挖了出来。
为了保证质量,每一块水晶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气泡多了都不行。
就这还不算完,还得空运到北京,那速度,比现在的快递还快!
有了水晶,还得有人会造。
七十年代,造水晶棺的技术,全世界没几个国家掌握,而且都捂得严严实实的,谁也不告诉谁。
咱中国人,不服输!
北京的玻璃厂,几百号工人、技术员,就闷着头开始干。
先用普通的光学玻璃做了个模型,还模拟了八级地震,看看结不结实。
结果,棺材纹丝不动,这才放心。
但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为了让水晶棺更纯净、更透明,专家们决定用石英玻璃。
可这石英玻璃,比普通玻璃难搞多了。
一块超过两米长的大板子,世界上还没人能造出来。
怎么办?
自己研究!
北京605厂,成了主战场。
全国的顶尖专家都来了,大家伙儿就一个目标:造出最好的水晶棺!
烧制、焊接、切割、打磨…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就说焊接吧,得先把小块的石英玻璃焊成大块的,温度得有两千多度!
老工人石维成,穿着防护服,脚泡在水里,硬是把这活儿给完成了。
可惜,水晶棺造好后不久,他就因为积劳成疾去世了。
除了焊接,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怎么把五块大玻璃板粘在一起。
用火焊肯定不行,得用胶。
化学所和玻璃研究所的专家们,试了三百多种配方,做了上千次实验,才找到了一种既结实又透明的胶水。
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叫做真空镀膜。
水晶玻璃会反光,镀上一层特殊的膜,就能消除反光,让水晶棺看起来更通透。
为了这层膜,专家们又研制了一台大型真空镀膜机。
1977年8月,水晶棺终于造好了!
从设计到完工,不到一年时间,这速度,简直是个奇迹!
这背后,是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的汗水和智慧。
如今,再造一个水晶棺,技术上肯定没问题。
但当年那种全国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那种对伟人的深厚情感,却是再也无法复制的。
水晶棺,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座精神的丰碑。
它提醒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