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参加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写信给毛主席:请求降衔

梅傲雪凌霜 2025-03-27 11:26:29

"主席,我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也不高,这么高的军衔我实在担当不起,恳请您能给我降一降。"【前言】1955年,我国举行了首次授衔仪式,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全国人民乃至全球而言,新中国的成立都是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自此,中华民族步入了一个和平的新纪元,人民群众也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和平与繁荣,离不开那些在战火纷飞中英勇奋战的先烈们。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一位为国捐躯的英雄,都值得我们致以最深的敬意和永远的怀念。让我们铭记他们的牺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革命英烈们对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深感自豪,但当他面对自己被授予的大校军衔时,却流露出一丝不安与自责。这种内心的矛盾最终促使他主动请求降低军衔。他为什么想降低自己的军衔?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请求吗?【一、“刘伢子”的革命之路】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刘金山这位经历过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战士,曾提出愿意接受较低的军衔。他的战斗经历和贡献使他完全配得上大校这一荣誉。刘金山的故事,是对他无畏精神和卓越贡献的最好证明。

1908年,江西的一个小村庄里,刘金生呱呱坠地。他生在贫苦的农家,家境艰难,父母亲昵地叫他"刘伢子"。在这个普通家庭里,他磕磕绊绊地长大成人。然而,命运弄人,刘金山才在父母的关爱下学会独立行走,便遭遇了不幸。他的双亲相继离世,让他瞬间失去了依靠,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那年,刘金山还不到十岁,按今天的标准,就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娃娃。为了糊口,他不得不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于是,他跑到红卫村的山上,给地主家当起了放牛娃。时光荏苒,转眼间他已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十余载。曾经年轻的牛儿已步入暮年,而他也从青涩少年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男子。192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在当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不甘平凡的刘金山决心改变命运。他毅然放下牧鞭,投身革命洪流。凭借勤奋与拼搏,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士,彻底告别了昔日地主家放牛娃的身份。初识革命浪潮的刘金山,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投身农民运动的他,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当红军经过江西,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队伍,紧紧抓住每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

经过两年的不懈奋斗,刘金山在1932年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他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面对重重敌人,始终勇往直前。作为普通一兵,刘金山随红军踏上长征路,面对艰险毫不畏惧。当部队行进至赤水河东岸时,一场恶战不期而至。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征途上,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其他红军战士一起,勇往直前。这场战斗的来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考验着每一位红军战士的勇气与毅力。

在土城战役中,刘金山始终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即便身负重伤,他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战友发现他时,他已无法正常行走。尽管有人建议他留在老乡家中休养,暂时离开部队,但刘金山依然选择与战友并肩作战,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刘金山坚定地反驳了这个决定,尽管处境艰难,他依然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从小就是孤儿,没有真正的家,红军就是我的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和红军同生共死,永远不离开他们。”

在战友们的支持下,刘金山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始终奋力追赶着队伍的步伐。刘金山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视红军部队如己家,堪称真正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危机四伏,但这一切都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源于他内心的坚定信念。

【二、“粗人”刘大胆】刘金山以胆大著称,人送外号"刘大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负伤后总能快速痊愈,刚恢复又冲锋陷阵,身上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他无畏生死,以坚韧的意志与残酷的现实抗争,堪称英雄楷模。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英勇战士,更是共产党员中的杰出榜样。据档案记载,他对党的忠诚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服从党的指挥。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保持着极为简朴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组织上为他安排了军委的工作岗位。然而,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建设现代化军队需要扎实的文化素养。面对自身文化底子薄弱的现实,他多次婉拒了这一职务安排。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恐怕难以胜任这份重要的工作,于是主动向组织提出,希望被派到基层去锻炼。在他看来,像工厂、农村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需要他贡献力量的地方,也是他能为党做出实际贡献的最佳选择。

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大校军衔,却依然觉得自己不够格,主动提出降级。得知这一消息,他并未感到欣喜,反而有些忧心忡忡。他立即写信给毛主席,直言道:“我是个粗人,除了打仗啥也不会,而且打仗的功劳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运气好活了下来。恳请主席给我降级。”

作为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深谙刘金山请求降衔背后的深意。他明白,这位老战士的举动并非追求个人荣誉,而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基于对这份真挚情感的体察,毛主席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刘金山的决定,体现了一位领袖对战士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刘金山为人低调谦逊,从不追名逐利。他很少谈论自己的经历,似乎更愿意将往事深埋心底,不愿触碰那些令人伤感的回忆。他的子女们对他曾经的经历一无所知,直到后来翻阅了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才惊讶地发现父亲竟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

他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并未因他的特殊身份而获得任何优待。后来,中央军委有意为他撰写传记,然而,一贯保持低调作风的他,自然不会应允这样的提议。他坚定地回绝道:"战场上的胜利是无数将士共同拼搏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才最值得被铭记。"他始终坚守信念,铭记责任。曾经,他英勇奋战,为国家拼尽全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刘金山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从不与人攀比。他的日常起居十分朴素,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反而感到十分知足。即便家中的设施再简单,他也从未想过请人来修缮,觉得这样就很好。他们的家教极为严格,不仅严禁子女拿公家物品,还要求他们谨言慎行,绝不允许损害国家声誉。正因如此,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家风。他的这种精神信念,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军史奇迹“飞夺泸定桥”】1935年,刘金山亲身参与了堪称我军传奇的“飞夺泸定桥”行动。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22名勇士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徒手攀爬冰冷的铁索,勇往直前。刘金山正是这22名无畏战士中的一员。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中面临关键一战。在第五次反"围剿"结束半年后,部队处境十分危急。为确保大部队安全渡过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成为当务之急。红军指战员意识到,只有迅速占领这座战略要道,才能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安顺场的工农红军原本计划用两天时间走完120公里,这在当时看来并非难事。然而,情况突变,他们必须在一天内完成这段路程。于是,一场长达24小时的急行军就此展开。他们既没有军靴,也没有雨衣,全凭意志和信念支撑着前进。战士们连敌军增援的速度都不清楚,却顾不上做饭,饿了就抓把生米嚼,渴了随手舀点水喝,边跑边吃,一刻也不停歇。在绝境中,他们靠着求生的本能和革命的信念,硬是把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泸定桥的木板被拆掉后,只剩下十三根铁链悬在空中。形势十分严峻,二十二名勇士被挑选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经过两小时的激战,虽然有人牺牲,有人负伤,但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功夺取了泸定桥的控制权。在这次艰巨的任务中,22名突击队员齐心协力,最终成功完成了目标。原本计划是21名战士参与,但在刘金山的坚持下,队伍增加到了22人。

他历经无数战役,堪称真正的传奇英雄。【结语】刘金山坦言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是个大老粗。但他用行动诠释了红军精神,那份对党的忠诚与执着,向党中央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毕生的信念与追求。

刘金山的生平事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他所秉持的价值理念引发我们的思考与共鸣。作为红军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完美诠释了那个特殊年代革命者的崇高品格与坚定信念。革命先辈用热血点亮的长征星光,如今依然指引着新时代的征程。他们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