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黄巢时刻”,细思恐极

最爱历史说 2024-08-03 00:56:44

大中十三年(859年),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死后,宦官集团拥立其长子李漼即位,是为唐懿宗。

晚唐残阳如血,天地间孕育着新一轮动荡。

先是浙东爆发的裘甫起义。

为反抗唐朝的苛捐杂税,私盐贩子出身的裘甫起兵攻破明州(今浙江宁波),打开府库,赈济穷人,队伍迅速壮大。裘甫铸印名为“天平”,意思是代替上天为百姓平均财富。

裘甫起义军席卷浙东多个州县,所到之处皆为帝国财赋重地,起兵七个月后被平定。

再是桂州戍卒引发的庞勋起义。

咸通四年(863年),唐军与南诏交战,徐州派出800人前往桂州(今广西桂林)戍守。这批戍卒一去就是五年,迟迟等不到换防,向上级问起此事,官员只是以库藏空虚、花费太大为由搪塞,完全不把他们当回事。

这帮徐州人一怒之下在桂州掀起反旗,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一路打回家乡,沿途百姓群起响应,兵力发展到20多万人,直到咸通十年(869年)九月庞勋战死,起义才归于平息。

至此,唐末农民起义已然势不可挡,而这段历史的最高潮,便是黄巢起义。

至暗时刻

作为宦官扶持的皇帝,唐懿宗在位时(859-873年),没把技能点在治国理政上,反而“荒宴不亲庶政”,极端迷信,极其残暴。

他崇信佛教,不顾当时民生艰难,大肆铺张浪费,效仿宪宗到法门寺迎佛骨,“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他宠爱女儿同昌公主,却将爱女之死加罪于医官,杀死、拘捕三百多名官员及其亲族,使朝堂震荡。

对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农民起义,唐懿宗无能为力。

尽管翰林学士刘允章上书死谏,直陈“人五去而无一归、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官有八入而无一出”,痛斥皇帝“不以万国为心, 不以百姓为本”,唐懿宗也视而不见。

故此,学者王寿南评价唐懿宗时期为“李唐王朝由衰而乱,由乱而亡的开始”。

唐懿宗没收拾一下烂摊子就崩了,紧随其后即位的唐僖宗李儇,则要面对更糟糕的时局。

咸通十四年(873年),12岁的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等人的拥立下即位。田令孜本是负责饲养御马的小马坊使,凭借着唐僖宗的宠信,被任命为主管机要的枢密使,兼左神策军中尉,手握军权,把持朝政。

唐僖宗这人很贪玩,还是个“十项全能”选手,喜欢骑马射箭、舞剑挥槊,还擅长阴阳算学、音律、赌博、蹴鞠和斗鸡,而他最得意的一个娱乐项目,莫过于打马球。

有一次,唐僖宗对伶人石野猪说:“如果进士考试有打马球,朕一定能考个状元。”石野猪倒是挺有良心,对唐僖宗说:“假如真像陛下说的,那您要是遇到尧、舜这样的贤君当考官,恐怕就要落榜了”。

唐僖宗专注于游戏玩乐,国家政事则交给田令孜处理,还尊称这个宦官为阿父。田令孜很会讨唐僖宗的欢心,每次和皇帝开会都带着两盘自备的点心,和唐僖宗边吃边谈,过了好长时间才告退。平时唐僖宗吃喝玩乐、赏赐艺人的经费,动辄数十万,导致宫内府库空虚,田令孜就窜掇唐僖宗去没收长安东、西市的商人货物,谁敢不从就乱棍打死。朝堂之上,宰相以外的官员都惧怕宦官的权势,不敢说话。

然而,帝国的衰朽局面并没有给予唐僖宗太多可以肆意挥霍的资本。

唐僖宗酷爱打马球。图源:纪录片截图

唐懿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的那篇雄文几乎点明了晚唐以来朝廷上下面临的种种危机,这些情况到唐僖宗即位时没有丝毫好转,而是愈演愈烈。

所谓国有九破:

终年聚兵, 一破也。

蛮夷炽兴, 二破也。

权豪奢僭, 三破也。

大将不朝, 四破也。

广造佛寺, 五破也。

贿赂公行, 六破也。

长吏残暴, 七破也。

赋役不等, 八破也。

食禄人多, 输税人少, 九破也。

天下苍生,凡有八苦,则为:

官吏苛刻, 一苦也。

私债征夺, 二苦也。

赋税繁多, 三苦也。

所由乞敛, 四苦也。

替逃人差科, 五苦也。

冤不得理, 屈不得伸, 六苦也。

冻无衣, 饥无食, 七苦也。

病不得医, 死不得葬, 八苦也。

唐僖宗刚即位,另一名翰林学士卢携(后官至宰相)上书禀奏民生情况,说:

“陛下初登大宝,应该深深关心黎民百姓。国家有了百姓,就像草木有根基一样。若秋冬时培植灌溉,春夏时则会繁荣兴盛,但据臣观察,去年关东遭受旱灾,从虢州(今河南灵宝)到东海之滨,小麦只有一半收成,秋天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冬菜就更少了。穷苦人家只能将蓬籽磨成面,摘槐树叶当菜,更穷的人连拾蓬籽、采树叶的力气都没了。

以往没有收成时,百姓会到相邻地区逃荒,但现在四处闹饥荒,没有一处可以投靠,百姓只好坐守乡里,等着饿死沟壑。之前那些免征的税,即使要征收也实无可征。然而,各州县还打着要向朝廷进贡和向三司上交钱款的旗号,继续加紧督促百姓交税,动不动就对百姓棍棒相加。老百姓即便拆屋伐木、卖儿鬻女,所得的钱也只能供吏卒们当酒食费用,根本交不到国库。有的地方除了租税外,还有其他各类徭役。

朝廷如果再不抚恤救济,百姓实在没有生路了。臣恳请陛下下诏,要求各州县停止征收地方所欠的税和其他徭役,等蚕丝和麦子有收成后再做打算,此外,还应该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此事绝不可再拖延下去了!”

从卢携这篇奏章来看,当时中央官员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民间的动荡不安。史载,卢携上书后,唐僖宗当即任命郑畋、卢携为宰相,并下诏按卢循的建议处理灾情。但已经太迟了,朝廷的诏书还来不及在地方推行就成为一纸空文。

乾符元年(874年),濮州人王仙芝聚众数千,发动起义,随后率领部将尚君长攻占濮州、曹州等地,一路横行关东,军队扩大至数万人。之后,私盐贩子出身的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也起兵响应王仙芝,率众数千人与其会师。

黄巢起义,就此揭开序幕。

因何而反?

关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南北朝的罗研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是能让老百姓家里有五只鸡、一头母猪,睡觉有床被,锅里有饭吃,就算有苏秦、张仪这样的谋士来煽动,韩信、白起这样的名将来指挥,也不能使一个人成为盗贼(“若令家畜五母之鸡,一母之豕,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饭,虽苏、张巧说于前,韩、白按剑于后,将不能使一夫为盗,况贪乱乎?”)。

总归一句话,老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要得到保障,如果办不到,他们就只能造反了。

无论是裘甫起义、庞勋起义,还是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都发生在唐代农民生存环境空前恶劣的时期。当时,农民主要面临两大危机:

一是土地问题。自均田制破坏、两税制推行之后,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长期得不到抑制,到唐朝末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地主土地集中、不断兼并,贫富分化极为严重,以至“富者有连叶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唐朝前前后后推行的各种苛捐杂税(如青苗钱、间架税、除陌钱等),更是让不堪重负的农民雪上加霜。

二是自然灾害。黄巢起义前夕,经济富庶的山东、河南一带遭遇连年的水灾、旱灾和蝗灾等天灾,而各地政府无力赈灾、欺上瞒下,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容身,史载,“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走投无路的农民有了聚众起义的理由,那么,作为起义军的领袖,黄巢是如何走上这个激荡的历史舞台?

黄巢和王仙芝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其中,黄巢世代鬻盐,在山东农村中算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安史之乱后,唐朝对食盐实行一种专卖制度,称为“榷盐”,却使盐价不断上涨,农民吃不起官盐,于是选择相对便宜的私盐,商人贩盐的风气盛行。黄巢和王仙芝都靠贩运私盐起家,有一定群众基础,这也是他们日后起兵时一呼而百应的原因。

早年的黄巢是个富有侠义心肠的人,擅长击剑、骑射,爱打抱不平,甚至敢于窝藏亡命之徒。在黄巢出生的年代,像他这样出身的人也有了科举取士的资格,但是,黄巢屡试不第。

这段科举经历使黄巢对唐王朝彻底失望,他在一次落榜后,写下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对唐廷的愤恨并非毫无来由。

晚唐时,科举制度被贵族官僚所把持,有一门累世几代考中进士,但其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寥寥无几。偶尔有个别寒门子弟及第,还成了新鲜事,能上会儿“热搜”。以大中十四年(860年)为例,当时考生多达千人,中第者“皆以门阀取之”,全是衣冠子弟,宰相裴休、魏扶、令狐绹等重臣的儿子赫然在列,几乎占据了整个榜单。这显然违背了科举制度打击士族门阀权势的初衷。

昏暗的年代里,读书人的出路更加狭窄,只是粗略涉读经书史传的盐贩子黄巢,自然被排除到选士的范围之外。

天灾与人祸、地主与农民、贵族与寒门,当这些仇恨交织在一起,一场社会阶层的大清洗已然箭在弦上。

黄巢画像。图源:网络

南下广州

乾符二年(875年),作为家乡盐帮首领的黄巢带着子侄、外甥等亲属,聚众数千,响应王仙芝起义,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但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很快就分道扬镳。

王仙芝是一个“宋江”式的人物,起兵的初衷是为了当官。

朝廷听闻王仙芝的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后,便派宦官前去招降,许以高官厚禄,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兼监察御史,前者是神策军中执掌仪仗侍卫的官员,算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王仙芝得到委任状后大喜,被起义军俘虏的唐朝官员也纷纷恭喜他喜提“编制”。黄巢却勃然大怒,骂道:“当初我与你共立大誓,横行天下。如今你自己去做官了,那咱们手下这帮兄弟咋办?”说罢,黄巢把王仙芝揍了一顿,把对方的头打伤了,两人的部下听到黄巢的话后也吵嚷不休。王仙芝畏惧众怒,拒绝了朝廷的任命,但因为和黄巢闹掰了,只好从此分兵行动。

乾符四年(877年)十一月,担任招讨副使的宦官杨复光再次派人劝降王仙芝。当时,王仙芝带兵攻掠长江中游的随州、复州、郢州等地,兵力仍然强盛,却急不可耐地接受招降,派大将尚君长等向杨复光请降。

于是,历史出现了黑色幽默的一幕。本来要去请降的尚君长,在半路遇到了另一名唐军将领、平卢节度使宋威。贪功的宋威将尚君长一行人劫持,随后向朝廷谎称是在战斗中俘获。尽管杨复光上奏朝廷称尚君长是来投降的,但朝廷还是听信宋威的片面之词,将尚君长斩首。

王仙芝几次打算向唐朝投降都没有成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士气大受影响。次年,唐朝大臣曾元裕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击溃王仙芝的军队,杀五万余人,王仙芝在突围过程中战死,首级传送长安。

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带着王仙芝余部溃逃后,前去投靠正在攻打亳州的黄巢。至此,起义发展到第二阶段,黄巢成为起义军的唯一领袖,被推举为王,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均平”,与之前裘甫起义中提出的“天平”口号类似,表明起义军将均贫富、再分配的愿望寄托到了黄巢身上。

但是,接过领导权的黄巢很快遭受现实的沉重打击。

乾符六年(879年),镇海节度使高骈派部下张璘、梁缵等屡次击败黄巢军,黄巢的多名部下投降高骈,起义军边打边撤,不断南下。此时,黄巢也动了降唐的念头,上表请求担任广州节度使等职位,但朝廷不准。

左仆射于琮对唐僖宗说:“广州是重要的通商港口,运载无数珍贵物品,怎么能被贼人控制呢!” 唐代,广州设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使院。这一时期,“广人与夷人杂处……日发十余艇……周以岁时,循环不绝”,号称“涨海奥区,番禺巨屏,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可以说是富得流油的地方,难怪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想要这块地盘。

朝廷不给,那就自己打。

黄巢一怒之下,带兵南下岭南,攻陷广州。高骈等人的军队被南岭阻隔,一时难以追击,黄巢的军队得以在广州喘息。

黄巢看重广州“市舶宝货所聚”的金山银库,却在掠夺之后,将对唐朝的满腔愤恨发泄到广州城上。他四面纵火,大肆焚烧,同时,大批居住在蕃坊的蕃客也被黄巢屠杀。阿拉伯人所著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说,寄居城中经商的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总共有12万人死于这场劫难。

由于黄巢手下大都是北方人,南下后水土不服,疫病大发,有十分之三四的士兵染上瘟疫而死,部下纷纷劝说黄巢北上,谋取大业。

经过休整后,黄巢卷土重来,对唐王朝发起了新一轮冲击。

广州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图源:图虫创意

黄巢北上

朝中重臣对黄巢起义呈现出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

宰相郑畋主张招抚。他认为,无情的天灾是导致农民起兵的动因,故“巢贼之乱,本因饥饿”,不如宽恕其罪责,用官职招安,等待日后时机成熟再进行剿灭;那些追随黄巢作乱的民众,为求活路才铤而走险,等到荒年结束,必然思乡,就会自行散去,到时黄巢就成了几上之肉,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另一个宰相卢携,虽然在农民起义前就上书唐僖宗提议赈济灾民,但在起义爆发后坚决支持武力镇压,他举荐高骈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主持平叛,声称“高骈将略无双,淮土甲兵甚锐”,没必要对黄巢示弱,可用淮南劲兵令其诸军解体。卢携在朝中得到宦官田令孜的支持,因此朝廷的平叛之策由他统筹。后来,黄巢攻入潼关,卢携服毒自尽,被磔尸于长安街市。

可见,朝廷对平叛战略都有分歧,事权分配到地方,更是让各地军队步调不一致,给了黄巢反攻的机会。

卢携口中才略无双的高骈曾经胜过黄巢几场,但等到黄巢从广州北上,高骈就暴露了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本来面目。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的北上大军来到长江边,高骈想要诱捕黄巢,抢占功劳,见唐朝的昭义、感化、义武等军已赶到淮南,便上书朝廷,请他们全数调回。结果,高骈在与黄巢的战斗中占不到便宜,眼见着黄巢大军渡过长江,高骈手下的得力战将张璘也在此役中战死。

摆脱高骈的阻击后,黄巢士气大振。

这时,部下劝说高骈:“朝廷现在完全倚靠您,而数十万贼兵乘胜长驱,如入无人之境,若不占据险要之地攻打他们,使他们渡过江淮,必为中原大患。”但高骈看到诸道兵马已经撤回,张璘又战死,心生胆怯,不敢再与黄巢交战。朝廷下诏责备高骈遣散诸路兵马,导致黄巢趁其不备渡江,高骈却找理由说,不是臣独断专行,之前是奏明朝廷后才遣返诸路兵马的,而且臣虽然阻挡不了黄巢,还能竭力保卫一方呀。于是,高骈借口患风湿病,不再出战。

当时,唐朝的地方大员中有不少和高骈一样摸鱼。

之前,黄巢攻打襄阳时,唐朝将领刘巨容带兵在树林里埋伏,打了黄巢一个措手不及,逼得黄巢只能和手下尚让带着残兵渡江东走。部下劝刘巨容追击,刘巨容却说,朝廷经常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一有急事就抚慰将士,不惜赏赐官职,等到事情平息就将我们抛弃到一边,甚至加以惩罚,不如留着贼寇让我们求得财富。于是,黄巢再次脱离危机,军队转眼间发展到二十万人。

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铎特别会享受生活,出行时侍妾成列,打扮得花枝招展。但他私生活玩得很花,打仗很不给力,担任诸道行营都统之职时,征讨黄巢不力,导致长江重镇江陵失守,因此被罢免都统之职。后来,王铎失势,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贪慕他的财物和美女,便在半路上劫掠王铎,杀了王铎及家属、幕僚三百余人。

在藩镇割据的背景下,唐朝诸路军队难以团结,号令不一,黄巢得以连战连捷。渡过淮河后,黄巢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只选青壮男子补充兵力,随后向帝都长安的门户潼关进军。

这下子,朝廷真的慌了。唐僖宗召集宰相商议,有人主张调集关内诸镇及神策军镇守潼关,宦官田令孜却想起了以前安史之乱的故事,说:“当年安禄山谋反时,唐玄宗躲到蜀地避难。”唐僖宗听到自己的“阿父”这么一说,有点儿不高兴,难道你是要劝我跟我祖宗一样跑路吗?

有大臣跟唐僖宗讲道理,说当年安禄山攻打潼关的军队远比现在黄巢少,当时朝廷还有哥舒翰率领的十五万精兵,也不能守住,现在情况更糟,田大人也是为国家考虑啊!

唐僖宗只好对田令孜说,你暂且为朕调兵守卫潼关吧!

于是,田令孜送了黄巢一个“大礼包”。他派来镇守潼关的神策军都是长安富家子弟出身,有的是靠贿赂宦官才得到这份差事,一听说要去打黄巢,他们跟家里的爹妈一起抱头痛哭,有些人甚至花钱雇佣流浪汉去顶替自己打仗。

率领这支军队的张承范来到潼关,才发现朝廷没有调拨援军,也没有军饷,要是他知道手下的兵很多连武器都没碰过,不知该作何感想。

没过多久,黄巢带兵来到潼关下,号称六十万大军。张承范将可以征集到的全部粮食散发给士兵,并上表告急,说:“臣离京六日,没看到一个援兵,粮饷也杳无音讯。如今强敌已至,听说关外齐克让率领的军队已经因饥饿溃散,我要用这两千多人抵挡六十万贼兵。我若失守,即便投身油锅也甘心,可朝中大臣的脸该往哪放呢?有消息说陛下已经逃往蜀中,銮驾一动,上下必定土崩瓦解。臣现在还活着,冒死说几句话,希望陛下和大臣们不要轻易撤退,抓紧征兵以救潼关之危,那么高祖、太宗他们创立的基业还有可能维持,黄巢也会像安禄山一样败亡,臣至少可以死得比哥舒翰有价值。”

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攻陷潼关。潼关失陷前,张承范从早晨一直奋战到下午,关上的箭射完了,就用石头砸,但在黄巢的大军面前,犹如蚍蜉撼树。黄巢入关后,博野、凤翔的军队看到神策军士兵都穿着华丽温暖的衣服,愤怒地说:“这些人有什么功劳可以享受这种待遇!”于是,这些唐军抢劫神策军后,给黄巢起义军做向导,直奔长安。

那时,唐僖宗的车驾已经离开长安,正昼夜不息地逃往蜀地,成为继玄宗、德宗之后又一位上演大逃亡的唐朝皇帝。还没等黄巢进城,长安的士兵和百姓便争相闯入皇家府库抢掠金银绸缎。

大唐长安,安定不下来了。

唐朝皇帝出巡场景。图源:纪录片截图

血洗长安

黄巢入长安后称帝,建大齐政权,改元“金统”。

进京当天,长安百姓夹道观看黄巢军铁骑如流水一样涌入城中。黄巢乘坐金色的轿子,他命尚让对老百姓宣布:“黄王起兵是为了百姓,不会像李唐皇帝那样无情,你们只管安心,不要害怕。”黄巢的部下在战争中搜刮了不少财宝,遇到贫苦无依的人就施舍钱财给他们。

起义军此前高喊的“均平”口号,到了付诸实行的时候。

当初,农民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临着官吏贪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这才跟着黄巢造反。起义军转战各地之时,有一些唐朝官僚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寒士出身的诗人皮日休以进士榜末及第,曾是唐朝的太常博士,又随高骈军出征起义军,之后被起义军俘虏,投降黄巢,当了大齐政权的翰林学士。

关于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的原因,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有“被迫”“主动”二说。

但从皮日休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有一颗支持起义的心。皮日休在他所著的《鹿门隐书六十篇》中,主张用暴力推翻无道昏君,推行有利于百姓的王道政治:“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皮日休说,皇帝如果做不好,老百姓即便把他掐死,甚至是灭族,也不过分。

皮日休甚至为这一理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一说后来黄巢撤离长安时,皮日休遇害身亡。

但黄巢是皮日休所期盼的明主吗?

显然不是。

出于士族地主与无产农民之间的矛盾,黄巢进京后,对士族地主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大量士族地主、贵族官僚被杀,农民军将领翻身当上了高官。时人写的一首诗反映了这一情况:

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

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

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

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说,自从唐僖宗逃到蜀地后,贵族和贱民的地位就颠倒了,大齐的官职封号都给了出身卑微的人,原来的庄稼汉们也能持笏上朝;富贵高官反而被搞得妻离子散,吃惯了肉的朱唇从此只能吃野菜。

但是,最后两句诗也表明了对黄巢起义的悲观态度:你们以为这样就能均平吗?长安城外的南山依然与天同高,你们是削不平的!

既然均不平,那就打破旧秩序。

在长安,黄巢对唐朝宗室、士族、官吏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入长安后仅仅过了几天,黄巢的将士“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同时,黄巢军又对富户展开掠夺,每到一家就将富人光着脚赶出来,索要其钱财,称为“淘物”,甚至“争取人妻女乱之”。

对于来不及跟唐僖宗逃走的唐朝官员,黄巢下令,只要愿意效忠大齐,就恢复原职。很多官员不敢向起义军表忠心,又跑不掉,只好藏匿在民间,黄巢发现后,一一处死。其中,左仆射于琮是唐宣宗之女广德公主的驸马。广德公主抓着行刑士兵的刀不放,说:“我是唐朝的公主,愿和驸马一同赴死。”结果黄巢的部下把她和驸马一起砍了。

黄巢还把留在长安城中的唐朝宗室杀得一个不剩(“庚寅,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此后,黄巢军对旧秩序的倾覆,逐渐变成了无序的破坏。

有人在长安尚书省的衙门上写诗讽刺起义军。黄巢部下尚让大发雷霆,以为是尚书省的官吏和士卒所为,于是把他们的眼珠挖出来,倒吊起来示众。尚让还不解气,就下令在全城捕杀会写诗的人,将识字的人罚做劳役,一共杀了三千多人。

当黄巢军在长安城内进行所谓“均平”“淘物”时,老百姓却仍然过不上好日子,物价飞涨,“米斗钱三十千”,城外农耕依然荒废,农民只能以树皮为食。

可见,黄巢的平均主义没有实现,而是表现为分府库、吃大户、不事生产的流寇主义,黄巢军逐渐失去民心。

秦妇的悲吟

中和元年(881年)四月,恢复元气的唐军反攻长安。

黄巢军已经被长安的繁华腐化,只顾大肆掠夺,战斗力大不如前,很快败下阵来,黄巢带着军队从东门撤离。

城中百姓再次欢欣鼓舞,但这次是迎接官军的归来。有的百姓还鼓起勇气参与驱赶黄巢军的队伍,用碎石、瓦块投掷起义军,有的人则收集箭矢供给官军。

可没想到的是,官军入城后也大肆抢夺,“入第舍,掠金帛、妓妾”。唐军将领担心军纪败坏,命令士兵头上系白丝带为记号,结果,城中的无赖少年也纷纷戴上白丝带去抢劫钱财。

黄巢率领军队撤到灞上,听说唐军的纪律没比他们强,于是分兵从各门攻入城内。唐军抢来的财物太重了,行动不便,被黄巢军阵斩的人多达十之八九。黄巢再度进入长安,怨恨此前长安居民帮助唐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死者多达8万人。

长安,已然沦为人间地狱。

诗人韦庄是这场惨剧的亲历者。

黄巢攻入长安的那个庚子年(880年),年近六十的韦庄正在长安应进士举,他于战火中辗转颠沛,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逃出长安。目睹长安的惨状后,逃出生天的韦庄将满腔激愤之情,化作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这篇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一说《陌上桑》)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乐府三绝”,后来一度失传千年。

在《秦妇吟》中,韦庄借一位从长安东奔洛阳的“秦妇”之口,控诉起义军与官军的暴行。

这位貌美如花的行人是和韦庄一样的逃难者。韦庄远远地就看见她“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走近后问她是哪里人。秦妇便和韦庄讲起了她“陷贼三年”的遭遇。

原来,秦妇在长安家境优渥,生活闲适,但黄巢大军杀入长安后,她目睹了左邻右舍的惨状,东邻之女被掳走,西邻之女死于刀下,南邻之女被迫投井,北邻之女被活活烧死,秦妇幸而保全性命,和东邻女一同被迫服侍起义军将领。

在秦妇的眼中,起义军将士只顾抢掠财物,穿着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衣服,骄奢淫逸地过着荒唐日子,所谓“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唐军反攻长安后,秦妇以为终于可以解脱,却不曾想官军和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外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到后来,黄巢军被断绝粮道,只能“食木皮”“刲人肉”。

昔日繁盛的长安城,如今举目凄凉,只见“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秦妇的讲述中,她最终离开长安,走上逃亡之路,此时,长安城外也已经荒无人烟。

她向路旁的“金天神”发问,但天神无人祭拜,也没有拯救世人的法力,“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阴兵驱不得。闲日徒歆奠飨恩,危时不助神通力”。

她遇到一个藏身在山中的老翁,那老翁原本是个地主,不愁吃穿,每年还要向朝廷缴纳一大笔税,结果家中财产一半被起义军所夺,一半被官军抢走,成了穷光蛋,“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山中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千万家。

最后,秦妇与一名来自江南的金陵客相遇,才知道江南尚未受到黄巢军波及,安然无恙,不禁感慨,乱世中的人,还不如太平时的鬼,所谓“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写下此诗的韦庄,从此被世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他后来遁入巴蜀之地,投靠西川节度使王建,像诗中羡慕金陵客的秦妇一样,到蜀中寻求片刻安宁。唐亡后,王建在蜀中称帝,建立政权,史称“前蜀”,韦庄被委以重任,前蜀法度多出自其手。

《北梦琐言》载,韦庄后半生讳言《秦妇吟》,甚至撰写家训,不许传播此诗,只因诗中“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句曾惹满朝公卿不满,“庄乃讳之”。

实际上,韦庄的《秦妇吟》不只让公卿忌讳,他在诗中揭露了起义军、官军残害百姓的罪恶,讽刺了宦官的弄权,甚至以“金天神”的形象抨击了唐僖宗代表的封建皇权,这尊看似高高在上的神像在战乱中毫无作为,只能被弃置山林之中。

由于韦庄自禁此诗,《秦妇吟》从此被埋没千年,直到近代因敦煌石窟的出土才重见天日,从而为研究黄巢起义的历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唐朝仕女图。图源:网络

黄巢之死

黄巢起义,在漫长的长安拉锯战中走向尾声。

更恐怖的是,随着黄巢势力越来越弱,兵粮难以为继,黄巢军只能“吃人”。当时,很多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深山中筑起栅栏。黄巢军便和唐军做起了人口买卖,城外的唐军有时抓住山里的百姓,就卖给黄巢军,一个人值数百缗,按人的肥瘦来论。

到中和三年(883年),黄巢三破长安之围,此时,唐朝的诸镇联军已经全力围攻长安,黄巢完全陷入被动,于是烧掉宫室,弃城而逃,大量珍宝丢在路上。唐军攻入长安后,再次大掠京城,“贼死及降者甚众,官军暴掠,无异于贼”。此时,长安宫室、房屋及百姓所剩无几。

黄巢率领军队一路遁逃,跑到陈州(今河南淮阳)。唐军采取坚壁清野之策,黄巢部下便四出抢劫,抢人当粮食,“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处曰‘舂磨寨’”,周边数十州遭荼毒。

在陈州,黄巢失去了当初的锐气,围城近三百天,打了大小数百仗,都没能啃下这座坚城。

中和四年(884年)五月,天降大雨,黄巢听闻之前降唐的老部下朱温和沙陀首领李克用等率领的军队不断击溃自己的军队,最后一丝信心彻底瓦解,渡过汴河向北逃去。

唐军追至泰山狼虎谷,黄巢无计可施,对外甥林言说,你取我的首级去向唐朝领赏,可以求得富贵。一说,林言不忍心下手,于是黄巢自杀,随后林言带着黄巢的首级想要投降唐朝,半路遇到沙陀军,被杀,黄巢和林言的首级都被沙陀军送到朝廷(也有一说林言斩巢兄弟、妻子后被沙陀军所杀)。

黄巢起义被平定后,在蜀地“度假”的唐僖宗启程返回长安,只见长安“荆棘满城,狐兔纵横”,不禁凄然不乐。

落日余晖。图源:图虫创意

到长安后,还有糟心事要处理。

唐军将领押解黄巢的姬妾前来接受唐僖宗的审问。唐僖宗一看,这些年轻女子竟然都是功勋贵族的女儿,因为她们身陷贼营,被迫跟从黄巢。

唐僖宗一脸不高兴地说:“你们都是士族儿女,世世代代享受国家恩典,怎么能追随贼寇呢?”

为首的女子答道:“虽说贼寇猖狂,但国家拥有百万之众也导致宗庙失守、君上流亡巴蜀。陛下现在因为不能抗拒贼军而责备一个弱女子,置满朝公卿、将相于何地呢?”

唐僖宗哑口无言,不再问话,下令将这些女子都押到闹市上斩首。围观的百姓都争相给她们送酒,让她们喝醉后受刑,以免承受痛苦,只有为首的那个女子既不喝酒,也不哭泣,临刑前仍神色肃然。

一场惨无人道的动乱以一场安静的行刑结束,但席卷帝国的风暴还远远没有平息。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8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方积六:《黄巢起义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王寿南:《隋唐史》,三民书局,1986

韩国磐:《黄巢起义事迹考》,《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5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