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上皇帝仅仅27天后,刘贺就被废了。
作为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的孙子,刘贺原本与帝位距离遥远。刘贺的父亲刘髆[bó]是汉武帝的第五子,刘贺的祖母则是成语“倾国倾城”的典故本尊——李夫人。李夫人去世后,哀伤至极的汉武帝将他与李夫人的独子刘髆封国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
昌邑远离帝都长安,于是,刘髆与刘贺父子远离政治是非,因此躲过了“巫蛊之祸”等汉武帝晚年时期的政治动荡。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汉昭帝(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在位仅仅13年就去世,于是,控制朝政的权臣霍光想来想去,决定让远离长安、没有政治根基的刘贺继位为帝。
皇位突如其来的时候,刘贺才19岁(以下皆为虚岁),他太年轻了,根本没有政治斗争经验。
作为一个在遥远封国长大的王侯,他根本不理解帝都长安的政治形势,和权臣霍光一手遮天的跋扈权势。他只知道,要尽快赶到长安城中接替帝位。
于是,刘贺带着几百位封臣和随从,马不停蹄地从昌邑出发,据说第一天出发,就一口气跑出了135里路,很多马匹直接被累死在路上,他争分夺秒赶到长安城中,又开始紧锣密鼓地计划向霍光夺权,他太急了,年少轻狂,一切还没开始,霍光就先把他给废了。
尽管刘贺在位只有短短27天,但在宣布废除刘贺时,霍光和他的党羽却一举罗列了刘贺高达1127件罪状,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仅如此,霍光还下令将刘贺带来长安的数百位封臣和随从斩杀,仅仅留下少数人跟着刘贺返回昌邑。不仅如此,霍光还宣布废除刘贺的封国昌邑,将其降格为山阳郡。
于是,这位从昌邑王到皇帝的年轻人,连王的称号和封地都没有了。
做皇帝的时间太短了,刘贺没有帝号,于是后世经常就以“汉废帝”来称呼他,这位轻狂的少年突然登上人生之巅,又在27天后急剧陨落,此后余生的15年间,他都将在废帝的阴影里度过一生。
汉废帝刘贺剧照。图源:国家宝藏第四季
01废黜刘贺后,权臣霍光又扶持了在巫蛊之祸中死去的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原名刘病已)为帝,是为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
自小在民间长大的汉宣帝精于世故,他吸取了刘贺急于夺权以致被废的教训,一直隐忍在心,他知道,时间在他这边。
果然,汉宣帝继位6年后,公元前68年,已经独揽西汉朝政大权近20年的权臣霍光终于去世,汉宣帝开始亲政。两年后,公元前66年,已经羽翼丰满的汉宣帝对霍家发起政治清算,将霍光家族灭族,至此,汉宣帝终于全部掌握了西汉朝政大权。
此时,距离刘贺被废和汉宣帝登基,也已过去了八年时间。
汉宣帝终于想起了刘贺,于是,他派心腹张敞前往昌邑监视刘贺,那时,在史书中已经沉默多年的刘贺,再次出现在了世人眼中。
作为汉宣帝的眼线,张敞仔细观察和了解了刘贺的生活情况,在张敞后来的上报资料中我们获悉,当时刘贺在山阳郡仍然有183名奴婢伺候,他的居所每天都大门紧闭,只开着一个小门,然后每天由一个差役负责领取钱物、上街采买生活物资,平时除了每天上午送一趟生活物资外,其他时间都被禁止人员出入。
这种形同囚徒的禁锢生活,使得刘贺的身体很明显出了问题,因此当张敞前往刘贺的住处时,只见刘贺身长体瘠,因为身患风湿行动不便,“病萎难行”。
作为曾经的皇帝,刘贺穿着短衣,戴着武夫的头冠,头上还插着一支笔,显得不伦不类,他步履蹒跚来到张敞面前,张敞故意用言语探问他说:“这里枭鸟(猫头鹰)很多啊!”
枭鸟(猫头鹰),在古意中指的是恶鸟。
但刘贺随口应道:“我以前在长安,听不见枭鸟(猫头鹰)的声音,如今回到昌邑多年,又经常听见猫头鹰的叫声了。”
张敞的询问含有用意,刘贺却回答得如此随心。回到长安后,张敞向汉宣帝汇报说,刘贺被废多年,“身患风湿、行走不便、举止痴傻”,这既让汉宣帝放了心,又让汉宣帝对自己的这位“前任”动了恻隐之心。
在连续派人监视刘贺,都没有发现异常后,于是,西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令,将被废黜的刘贺改封为海昏侯,并赐给四千户封地。
海昏侯国的故址,大概在今天的江西南昌新建区北部。
于是,从公元前74年被废黜,整整被软禁了9年的刘贺,终于迎来了些许自由的时光,于是,他携带着像囚鸟一般的妻儿老小,南下海昏侯国。
此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还有4年时间。
尽管在史书中,刘贺被记载成一个冥顽纨绔的废人形象,但是随着2011年刘贺下葬的海昏侯墓的陆续发掘,考古学家发现,海昏侯墓中下葬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其中还有各式棋盘和砚台,以及2000多枚记载了各类典籍的简牍,并且还发掘出了一件绘制有中国最早的孔子形象的屏风。
由此可见,刘贺生前的生活,处处皆有礼乐书法,绝对不是史书所记载一般的昏聩淫乐,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中,还有一枚写着文字:
“南藩海昏侯臣贺,拜上皇帝陛下。”
这是刘贺以谦卑的自称,上呈给汉宣帝的文书,但汉宣帝只想这位“前任”,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海昏侯国终老一生,根本不想刘贺再进入长安。因此,在海昏侯墓内还出土了一个“酎金”,这本是汉朝诸王、列侯在京师长安太庙中,协助皇帝祭祖时,按照封国人口比例,缴纳给皇室的钱物和特产。
但汉宣帝彻底禁止了刘贺进入长安祭拜先祖和朝见天子的权利,因此,海昏侯刘贺的“酎金”根本没有机会进贡到长安,而只能伴随刘贺长眠地下,一直到2000多年后才为考古学家所发掘现世。
尽管如此,汉宣帝仍然没有忘记派人监视这位“前任”,趁着刘贺被废黜多年后,逐渐放松警惕的心理,汉宣帝于是派人去套问刘贺说,“当初霍光要罢黜你,你为什么不斩杀霍光,却任凭被人夺去你的天子玺印和绶带呢?”
刘贺或许心有不甘,于是回答说,“是的,当初错过了机会。”
这下可不得了,探子立马将对话内容禀奏给了汉宣帝,汉宣帝的马仔近臣们于是主张,应该立即下令逮捕刘贺,汉宣帝倒没有斩尽杀绝,只是下令削去刘贺的三千户食邑,仅剩下一千户封户伺候刘贺。
原本以为从昌邑王到皇帝,再到27天就被废为庶人,再到被封为海昏侯,终于等来些许好日子的刘贺,此时才发现,他的废帝生涯,其实一直都潜藏着刀光剑影。
他更加谦卑、谨小慎微,最终,在迁徙到海昏侯国仅仅4年后,公元前59年,刘贺最终在监视和软禁、告密下惶恐去世,终年仅34岁。
在中国历史的众多废帝中,他的结局还算好的,但显然,这并非他想要的人生。
刘贺下葬的海昏侯墓中,挖掘出土的金饼。图源:摄图网
02汉废帝刘贺曾经体验的痛苦,唐中宗李显也感同身受。
李显曾经在公元683-684年、705-710年两度在位,其中第一次做皇帝时,李显仅仅过了55天皇帝瘾,就被母亲武则天废掉了。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12月),李显的父亲、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嫔妃所生,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非武则天所生的皇子中,除了许王李孝早逝外,其他三个皇子,即太子李忠、泽王李上金、雍王李素节都先后被武则天害死。
不仅对非亲生的皇子毫不留情,武则天即使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也十分歹毒,为了把持权力,武则天还先后指使人将自己亲生的皇子李弘、李贤先后害死。
因此,到了683年年底李治去世时,他八个皇子中,仅仅剩下两位武则天所生的皇子:李显和李旦还活着了。
李治去世后,根据立长原则,李显继位为帝,是为唐中宗。唐中宗李显比较任性,登上大位后,他很快就忘记了各位兄长是如何惨死在母亲武则天手下的事了,尽管政事全部被武则天所控制,但李显还是试图组建的政治班底,于是,登基仅仅一个多月,李显试图任命自己的老岳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接受唐高宗李治遗诏辅政的裴炎认为此举不当,于是进谏劝止,李显立马就怒了,咆哮着说:
“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个侍中职位吗?”
裴炎出皇宫后,转身就把李显的言语转告给了控制朝政的武则天,暴怒的武则天大为光火,下令废黜李显为庐陵王,李显非常不服气,于是反问母亲武则天:“我有何罪?”
武则天怒斥儿子李显说:“你欲将天下送给韦玄贞,何得无罪?”
罢黜李显后,武则天又扶持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李旦上位,是为唐睿宗。
在位仅仅55天,就被废黜贬出长安,28岁的李显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处境来,此后22年间,一直到705年通过神龙政变二度称帝前,他一直在胆战心惊中度日如年。
李显被废后,他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长达15年,妃子韦氏一直陪伴着他,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人间艰辛。每次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就以为武则天要像杀他的各位哥哥一样干掉他,因此经常惊慌失措想要自杀,每次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
当时,武则天虽然扶持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帝,但实际朝政大权仍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为了加紧称帝,武则天开始疯狂屠戮李唐宗室,这使得各地的实力派和李唐宗室纷纷起兵叛乱。先是唐朝开国功臣李勣(徐世勣)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后来,李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也相继起兵讨伐武则天篡夺政权,而他们也多以匡扶庐陵王李显复位为口号,但无一例外,这些人都先后被武则天派出的军队击败。
如此一来,被废黜在外的庐陵王李显,越来越危险了,尽管他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不能忘了,他被贬黜的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也是他的大哥、太子李忠曾经的被软禁之地,李忠最终也是被武则天所杀。
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的命运非常坎坷。图源:剧照
所以,外界越是以匡扶庐陵王(李显)为口号,李显的处境就越是凶险。李显被流放六年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黜了另一个儿子唐睿宗李旦,改国号为周,自己公开称帝,是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时已经67岁,在古人寿命较短的现实困扰下,因此从她登基开始,接班人就一直是一个棘手话题,起初,武则天想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为皇嗣,但武承嗣残暴、好色,后来又郁郁不得志,提前死掉了。于是,武则天又想立她的另外一个侄子武三思为皇嗣,但却一直遭到宰相狄仁杰等朝臣的极力反对。
狄仁杰挺身劝说武则天说,“臣观天人未厌唐德”,还是要立李唐之后,况且梁王武三思只是陛下的侄子,而庐陵王李显(被废的唐中宗)、皇嗣李旦(被废的唐睿宗)却是您的亲生儿子,姑侄与母子相比,哪个更亲呢?
几经权衡,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最终决定迎回儿子李显做接班人。而大难不死的李显则对妻子韦氏说:我如果重见天日,再度为帝,你想要干什么,我都随你所愿,绝不阻拦。
这将在后来,为李显埋下杀身之祸,但在当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还有复位称帝的一天,还以为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望而已。
李显回到洛阳后,被重新立为太子,但在当时,武则天的侄子等家族成员仍然处心积虑想要除掉李显、李旦等武则天的子嗣,以便武氏家族成员继位称帝。
为了与武则天家族搞好关系,李显决定与武则天家族联姻。于是,他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使其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后来,李显又将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使其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
通过与武氏家族的联姻,李显似乎觉得,自己的地位开始巩固了,但他显然低估了母亲武则天。
尽管高龄登基,但武则天身边一直不缺男宠,她登基后更是经常在朝野举行选美大赛,引得各路人马蠢蠢欲动想要服侍女皇,当时,有的选美男子甚至公开喊出自己“阳具甚伟”的污言秽语,搞得朝野上下乌烟瘴气。
对于祖母武则天的这些举动,李显的子女也免不了一番调侃。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公主在私下议论祖母武则天的风流韵事,并对武则天宠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表不满,没想到却被密探禀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大怒,于是下令李重润、永泰公主,以及永泰公主的驸马武延基自杀。
对于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痛下杀手的武则天来说,杀几个孙子、孙女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因为他们讨论的可不仅仅是祖母的私生活,而是猥亵了女皇的权威和至尊地位,所以无论是谁,私下议论女皇,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儿子、女儿和女婿被杀的现实,李显更加战战兢兢,他原本以为自己活着回到洛阳,加上小心翼翼交好武氏家族,就可以为自己保驾护航,但事实证明,他在母亲面前还是显得太过于稚嫩了,他显然是希望以母亲的视角去看待女皇,但女皇想要的,只是一个俯伏在地的接班人而已。
尽管下令赐死了自己的孙子、孙女,并再次震慑了李唐宗室和武氏家族内部的不听话人员,但赐死孙子孙女的这一年,女皇武则天也已经78岁高龄了,她不得不开始考虑政治晚年。
于是,武则天开始为自己早先为了夺权制造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平反,并开始处置来俊臣等酷吏,试图缓和朝野间的政治关系,和安慰李唐宗室人心,尽管如此,尽管年近八旬,她还是不愿意放权。
到了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已经82岁了,她身染重病,却丝毫没有放权的心思和迹象,只是命令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日夜陪护,而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想要觐见女皇,却被屡屡拒之门外。
担心政局有变,于是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以及掌管兵权的薛思行、李多祚等人决定联合发动政变,从武则天手中夺权。
随后,张柬之等人派出驸马都尉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太子李显,没想到性格懦弱的李显却吓得魂飞魄散,从684年被废帝以来,21年来,他在母亲武则天的长期高压下一直活得战战兢兢,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挑战母亲的权威甚至夺她的权,因此当王同皎等人冒死前来的时候,李显仍然畏畏缩缩不愿出面。
对此王同皎愤慨地说,“诸位将帅宰相为了国家不顾身家性命,殿下为何还不愿意出面?”
于是,李显才很不情愿地被迫出面参与政变,尽管,他将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政变的兵将们很快冲进皇城,并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来到了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看到情势不对,武则天随即吃惊问道,“是谁作乱?”
宰相张柬之立马回答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试图叛乱,我等奉太子之命已经将他们斩杀。”
看到自己畏畏缩缩的儿子李显也在其中,武则天便对着李显说,既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已经被杀,你可以回东宫去了。
在母亲面前,李显竟然吓得不敢吭声。
这时,参与政变的司刑少卿桓彦范抢上前说:“太子哪里还能再回到东宫?当初天皇(唐高宗李治)将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纪已大,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李世民)、天皇(李治)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
听到这一席话后,武则天躺下来,“翻身而卧”,不再说话。
一代女皇武则天。图源:网络
神龙政变后第三天,武则天最终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政变后第四天,李显重新即位,是为第二次登基的唐中宗。
但复位的李显并没有活太久,五年后(710年),他被当初许诺如果复位当皇帝、一定不阻拦她做任何事的妻子韦氏韦皇后,以及希望效仿奶奶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女儿安乐公主,联合投毒所杀,终年仅55岁。
作为一位重新登基的废帝,他或许至死都没有明白,皇权帝位的凶险所在。
03如果说汉废帝和唐中宗是被废黜,那么明英宗朱祁镇的遭遇,则多少有点咎由自取。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23岁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决定御驾亲征北方宿敌蒙古瓦剌部,结果由于草率轻敌,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被蒙古人所俘虏。
为了避免明朝灭亡和保卫国土,在北京的明朝大臣在危急之下,决定推举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以此凝聚人心、击退蒙古人,于是,明英宗在瞬息万变之下,成了敌人手里的太上皇和废帝。
当时,蒙古人在土木堡之战后决定进行休整,然后再南下入侵大明,于是瓦剌人裹挟着废帝朱祁镇先是北上,然后又南下入侵,由于明朝已经拥立新君,因此蒙古人裹挟朱祁镇所过之处,守城兵将都不肯打开城门,蒙古人无奈下,只得裹挟朱祁镇绕开大同等各路重镇,直抵北京城下。
朱祁镇被俘,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中秋节当天八月十五,到了这年的十月十一日,他被蒙古人裹挟抵达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再次看见卢沟晓月时,朱祁镇感慨万分。两天后,沦落敌营的朱祁镇被押抵北京城下。
蒙古大军裹挟太上皇明英宗抵达首都城下,明军则在临危受命的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有力组织下,向蒙古军队发起了猛烈还击,由于进攻受挫,加上明军各路勤王军马仍在源源不断开赴北京,担心被首尾夹攻的蒙古人于是决定撤退北归。
北京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农历十月,当明英宗被蒙古人裹挟回到漠北高原时,已是隆冬时节,昔日贵为天子的朱祁镇,此时身边只剩下锦衣卫校尉袁彬、通事哈铭和卫沙狐狸三个人伺候,蒙古人只给他们四个人准备了一辆马车和一匹马,以供废帝朱祁镇使用。
漠北高原冬季寒冷,朱祁镇只能和仅有的三位随从晚上挤着一起睡,有时候哈铭在熟睡之中,还会把手摆到朱祁镇胸口,朱祁镇胸口憋闷,但怕吵醒哈铭,这位废帝还经常忍着,直到哈铭转身,才将哈铭的手慢慢放下,生怕弄醒了他。
但朱祁镇经常失眠,有时他经常走出蒙古包外仰观天象,然后对袁彬等人说:“天意有在,我终当归。”
虽然从废帝朱祁镇身上讨不到什么便宜,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仍然对朱祁镇保持着尊重。也先命人每两天就送一只羊,每七天送一只牛,逢五、七、十还摆宴席款待朱祁镇,有时候,也先甚至会在宴席上亲自弹唱暖场,也先甚至还提出想把妹妹嫁给朱祁镇,朱祁镇只得婉言拒绝。
朱祁镇每天都在盼望着南归,但继位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却非常担心哥哥朱祁镇回归后会争夺帝位,因此对迎回“太上皇”意兴阑珊,最终还是主持北京保卫战的于谦说,天位已定,即使太上皇回归,皇位也不会更改,景泰帝对此才答应迎回哥哥、太上皇朱祁镇。
一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二日,朱祁镇在做了近一年俘虏后,才终于南下归国,临别时,蒙古瓦剌首领也先率领部下送了半日路程,临别时还赠送给了朱祁镇以也先自己所配的弓箭战裙。到了农历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也就是朱祁镇被俘整整一年的日子,朱祁镇最终得以进入北京城,在一番礼节性的迎接后,朱祁镇随后被送入南宫(紫禁城之东的南池子一带)居住,此后七年间,他都被软禁在此,无法迈出南宫一步。
明英宗(1427-1464年)曾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图源:网络
在南宫,朱祁镇根本无法见到昔日的臣子,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许是为了对外联系,朱祁镇将一个镶金的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送给了太监阮浪,后来阮浪又将这两样东西送给了另外一个太监王瑶,这事儿被景泰帝的密探获悉后,景泰帝随后下令将王瑶凌迟处死,阮浪则在受刑后死于狱中。
不仅如此,为了提防有人爬树翻入南宫,景泰帝还下令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掉,名义上作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实际上“享受”的,却是不折不扣的废帝待遇。
更让朱祁镇难过的是,弟弟景泰帝为了保持形象,起初还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续当太子,但到了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就下令废黜了朱见深,改而任命景泰帝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结果朱见济一年后夭亡,但景泰帝总想着自己再生一个儿子,所以宁愿放着太子之位空着,也不同意恢复朱见深的太子地位。
在被软禁在南宫七年的日子里,朱祁镇的生活越来越难,他每天所需的膳食,都是从洞穴中被递进来,不好吃就算了,还经常不够吃,搞得他原来的钱皇后只得放下身段,日夜刺绣,并托人拿出去转卖换取一些饮食。
废帝的日子看似没有尽头,但机会突然而至。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重病一直不见好转,曾经参与北京保卫战的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以及失意朝臣徐有贞等人决定联合冒险,聚兵支持朱祁镇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当时,景泰帝重病不起,当听到外面喧嚣声时,他知道事情有变,当得知是哥哥朱祁镇夺门复辟时,景泰帝只是连声说着“好,好!”
多年来,景泰帝一直将哥哥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以防止他复辟,没想到日防夜防,事情还是发生了,或许对于重病的景泰帝来说,当事情果然发生时,或许他心中存着愤恨,又或许他无奈下只能释然。
明英宗朱祁镇的复辟,发生在1457年正月十七日,四天后,明英宗朱祁镇宣布将年号由景泰八年改为天顺元年,夺门之变发生后一个月,1457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景泰帝朱祁钰“薨”,据传说,景泰帝实际不是病死,而是被明英宗指使太监蒋安将其勒死。
景泰帝死后,明英宗下令将其谥号定为“戾”。
在逼死景泰帝之前,明英宗朱祁镇还下令,将在八年前主持北京保卫战的英雄、兵部尚书于谦处斩,起初,对于是否杀于谦,明英宗还有点犹豫,但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却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明英宗于是决定痛下杀手。
于谦被杀后,北方边防逐渐废弛,面对边塞不断的报警,明英宗经常愁眉不展,于是有一天,恭顺侯吴瑾趁机说了一句:“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但明英宗并无意为弟弟景泰帝以及大英雄于谦平反,因为他的复辟,正是踩着他们的尸体才得以“正名”的。
明英宗复辟后,又继续当了八年皇帝(1457—1464年二度在位,算农历年),一直到1464年朱祁镇最终病逝,享年38岁。
明英宗在二次称帝前,曾被幽禁7年。图源:摄图网
或许是有感于自己在土木堡之变后沦为俘虏、后来又在南宫被长期软禁的生活,明英宗动了恻隐之心,下令释放了在永乐帝夺位之后,被长期软禁在安徽凤阳的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
当初,明英宗的曾祖父、永乐帝朱棣发动叛变,于1402年率兵攻入南京夺取帝位,随后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去向,但建文帝当时年仅两岁的次子朱文圭则落入朱棣之手,此后,朱文圭被长期软禁在安徽凤阳,称为“建庶人”,到1457年明英宗复辟当年下令释放朱文圭时,这位老人已经被软禁了整整55年,由于长期被监禁,当他重获自由时,竟然连牛和马都分辨不清。
到了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病重,临死前,他下令废除了明朝皇帝的殉葬令,他对太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说,“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从而破除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实行的、皇帝死后要妃子殉葬的成例。
或许,曾经的废帝生涯,让他多多少少心生怜悯,拥有了人间的些许温情。
参考文献:
杜文玉:《唐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故宫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