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为什么心累?因为父母的期待错了,轻松的教育要坚定2个原则

墨仔妈妈育儿 2023-03-03 09:43:26

如果你养孩子感到心累,压力大,觉得自己孩子好难养,可能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你的期待出了错。

太多的育儿冲突、养育焦虑都来源于父母不合理的“期待”。

1、别人家孩子能做到的,你也应该要做到

我带儿子去上体能课,儿子在教室里上课,我坐在外面等他,旁边还坐了一对母女,女儿在看绘本,妈妈在旁边发问:

我看了你昨天美术课的作业,为什么别人画得那么好,你画的差好多?

女儿生气了,回了妈妈一句:那些同学比我年龄大,学得久啊,我当然画不过他们。

妈妈一听也生气了,又来了一句:你别找借口,你也学了很久,如果你好好练习,怎么能画不过他们?

听到这样的对话,我心里默默地叹了口气,这位妈妈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家孩子和自家孩子的客观差距,只是一味地去对比,就得出女儿“不努力、不勤奋”的结论。

孩子最怕听到的一个词儿就是“别人家孩子”了。

别人家孩子都能安安静静坐那看书,你为啥就跟个猴子一样,上跳下窜?

别人家孩子都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你为啥就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别人家孩子都吃了两碗饭了,你为啥半碗都没吃完?

父母对自家孩子的期待,全部建立在和别人的对比之上,都是孩子,一样的年龄,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课外班,那别人能做到的,自家孩子理所应当要做到。

如此逻辑下,孩子的生活、学习、玩耍皆在对比之中,只要父母觉得孩子某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就随口挑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

父母试图用“羞耻感”来激将孩子,期待孩子“知耻而后勇”,然而,这样的激将法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我不如别人、我太差劲了”的挫败感。

2、不够,不够,你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云南一个男孩期中考了630分,满分700,班级第4,年级前20,他满心欢喜的告诉父母后,却被痛骂了一顿,说他考得太差,男孩既委屈又生气,转头离家出走了。

评论区里很多人说,如果自己儿子考到这个分数,做梦都能笑醒来,这对父母太不知足了。

在父母眼里,只差70分就满分了,匀到各科就只有10分,10分你都拿不到,可见你还不够努力,太粗心了,太让人失望了。

其实你是可以考满分的。

父母这种“你其实可以做的更好”的高期待,既忽略了孩子已经做了的所有努力,又否定了孩子已经取得的还不错的成果,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就像在走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最终,孩子在一次又一次“我永远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挫败感中,失去信心,放弃努力。

3、我都想好了,我的孩子要长成这样

日本著名的幼教工作者大川繁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育儿过程中最痛苦的是,对本应绽放满天星花朵的孩子,父母坚持认为“不应该这样,我的孩子应该是玫瑰,必须让他长成玫瑰。”

每个父母心中都曾预设过一个“小孩模板”,张什么模样,成什么性格,具备什么才能,走什么人生路线。

然而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才发现,真实的孩子和预设的孩子很可能截然不同。

父母预设的孩子是活泼开朗的,真实的孩子却是内向慢热的。

父母预设的孩子是学霸,真实的孩子却是学渣。

似乎,父母不喜欢的样子,孩子统统都有。

父母竭尽全力地,想要将孩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样子,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叛逆和反抗。

合理的期待,需要父母明确2个“知道”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不合理的期待是大部分育儿焦虑的来源,那合理的期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明确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有人说,孩子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在纸上画什么,孩子就是什么,这句话对,但也不完全对,教养确实与后天培养密不可分。

但请别忽略了,尽管都是纸,也有材质、大小、厚薄、纹路之分,即便都是白色,也有乳白、银白、雪白、灰白、月白等各种差别。

每个孩子都是“自带特色”而来的。

就连月子里的小婴儿也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更别说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大小孩子们了。

面对投奔我们而来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丢掉各种主观预设,客观地观察孩子。

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以及这样的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

比如孩子的气质类型,容易型儿童的特点是情绪温和,积极的,能很好的适应新事物的变化,融入新环境较快,喜欢新鲜事物。

困难型儿童则情绪强烈且消极,接受新事物较慢,经常大哭大笑,易怒。

再比如孩子的兴趣爱好,有的女孩子天生不喜欢洋娃娃,就喜欢奥特曼,有的男孩子天生不喜欢汽车,就喜欢过家家。

任何教育方法、手段都只能在尊重孩子个体特点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效果。

你或许可以通过引导让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再恐惧社交、勇敢上台演讲、但无法彻底改变他内向的“气质底色”。

正如纪伯伦的诗歌里所写: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对孩子合理的期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同并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各种特点,不要试图推翻并改造他(她)。

2、明确知道自己孩子处在哪个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其中,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本身。

孩子的发展跳不出人类发展这个大规律,因此,父母要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认知: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分为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不同。

在这个认知的大前提下,我们再来明晰3个内容:

自己的孩子现在正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这个发展阶段的各种规律、成长目标是什么

匹配这个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如果父母能够清楚地回答出这三个内容,那么在面对“别人家孩子能做到,我家孩子做不到”、“别人家父母报了多少课外班,我要不要也跟着报”等情况时,就能透过焦虑,看到问题的本质,同时坚定自己的做法,不会人云亦云。

也能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去解读孩子那些“令人抓狂的行为”。

比如,一个总是不愿意分享玩具的2岁孩子,不是自私、霸道,而是物权意识发展期的必然表现。

在这个被“内卷洪流”裹挟着的时代,靠打鸡血带着孩子向前冲是不行的,作为引路人的父母,要抬起头、辨方向、走对路。

每个人都会对未知的事情感到焦虑,因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更不晓得事情会按照什么趋势去发展,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做的不能做的,我们都去做。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未来如何,实在无法确定。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绽放。

保持这个期待,才能让未来可期。

0 阅读:6

墨仔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婴幼儿睡眠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