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书笔记之四

顾锦程啊 2025-03-18 11:12:03

嘉靖缓步迈向居中的龙椅,随后低吟:“松林间经卷两卷藏,我访道心无他求,正如云浮青天水静瓶。”吟毕,他已至龙椅旁,并未落座,仅以一臂轻倚于椅侧扶手上,淡然注视着下方跪拜的人群。

嘉靖帝引用的诗句源自唐代李翱的《致敬药山高僧惟俨》。在松林间,经书置于两函之中,嘉靖帝意识到,展现他作为君主角色的时刻已到。审视中国历史,明代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尤其在嘉靖帝统治期间,尽管他二十多年未亲临朝堂,却仍能牢牢掌控最高权力,这得益于他擅长的权力平衡策略。观察嘉靖帝周围的大臣,内阁与司礼监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较量。内阁内,严嵩派系与裕王支持的太子党针锋相对;司礼监表面由吕芳主导,但实际上,副手陈洪暗中蓄力,准备伺机而动。这些势力在长时间内相互牵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均衡。然而,这种均衡终将瓦解,因为嘉靖帝作为平衡的关键,一旦他离世,整个政治格局将彻底改变。嘉靖帝吟诵的那两句诗——“问道无需多言,云在青天水在瓶”,伴随着他的出现,塑造出一种超脱凡尘的形象,无形中给原本就紧张对峙的众人增添了更大的压力。

嘉靖转向严嵩,问道:“严大人,严世蕃声称那名叫周云逸的诽谤者背后有人支持,且此人藏于你的内阁之中。依你看,周云逸的靠山是谁?”

严嵩回应:“陛下,周云逸背后并无势力支持。”

嘉靖再次询问:“周云逸究竟是如何对去年的朝廷开支了解得如此详尽?”

严嵩回应说:“国库并无私人账目处理。举例来说,去年应天府修缮白茆河与吴淞江,浙江地区整治新安江,以及河南、陕西遭遇大旱,这些项目所需经费,皆是依据皇帝明确下达的旨意拨发的银两。”

嘉靖提升了询问的语气:“他为何清楚宫中修建数座宫殿的开销?”

严嵩回答时依旧保持镇定:“这表明工部所有的开支均有明确记录。”

严嵩长期伴随嘉靖皇帝左右,经验颇为丰富。嘉靖皇帝现身之际,严嵩即刻领悟到,是时候展现自己了。皇帝首先针对此事的一个细节向周云逸发问,这表面上像是皇帝与严嵩间的一问一答,实则两人皆知,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流。皇帝首先试探周云逸是否有支持者,严嵩迅速给予了否定回答。当被问及如何了解相关事务时,严嵩镇定自若地表示,那是公开的信息。由此可见,两人事先并未排练,多年的君臣合作已让他们心有灵犀,如同配合默契的双人表演。嘉靖皇帝也借此朝堂上的交锋向裕王党表明,只要自己尚未传位,政治的主动权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严嵩随即回应:“陛下英明。自古以来,应天的丝绸生产多依赖于浙江提供的蚕丝。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浙江适宜桑树种植与蚕茧生产。内阁商议后认为,可将浙江现有的农田半数转作桑田,这样一来,每年蚕丝产量预计能增加至少一千万两,换言之,丝绸产量将额外提升二十万匹。”

嘉靖再度询问:“若将农田尽数改为桑田,那浙江的百姓粮食从何而来?”

严嵩迅速回应道:“我们可以从外省调配。以往惯例,外省每年都会向浙江调运一百多万石的粮食,如今增加了桑田,再多调配些粮食便是。”

嘉靖继续询问:“从外省调运的粮食,其成本必然高于本地生产,那么浙江的蚕农对此是否会持接受态度?”

严嵩随后回应道:“相较于每亩农田的粮食产量,每亩桑田的蚕丝产出更为可观。”

嘉靖沉默了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平静地补充道:“还需附加一条,即转换用途的桑田,其税收标准依旧按照农田来执行,不得擅自加税。”

重点来了,这才是朝议的核心议题。我不在意你们如何争执,也不关心你们如何争斗。嘉靖帝所关注的,一是宫殿如何重建,二是如何增加财政收入。严嵩提出的观点并无不妥,增加收入的关键在于开源节流。然而,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开源,以及节流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关于开源,提出的方案是让浙江百姓改种桑树养蚕,以丝绸为主要出口商品,粮食则从外省调入。但粮食并非无偿提供,而是需要购买。这与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有相似之处,政府主导的售卖往往伴随着问题,如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严嵩提出此方案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商品是丝绸,只能通过丝绸赚取白银。二是严嵩对浙江有信心,因为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他的学生,政绩卓越,抗倭有功,在当地享有较高威望,由他推行此事可行性较高。最后,嘉靖帝做出决定,要求桑田的赋税不得高于农田,这算是给浙江百姓的一点保障。然而,这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购买粮食时他们已难以承受。正如张养浩诗中所述,无论国家兴衰,百姓总是受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