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冤魂夜哭太行:考古队挖出活埋铁证,白起被赐死前最后悔一战

顾锦程啊 2025-03-26 15:15:02

【前言:】

1995年,我国在山西高平市长平永录村长平古战场遗址,考古出土了许多关于长平战争的遗骸,一直困扰历史学界的坑杀40万赵军谜题,也就此解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关于白起人屠的称号、嗜杀的本性,以及后世王朝将其移除武庙的争论也似乎终于尘埃落地。

白起是否是活埋?关于长平之战的许多真相,你是否还因为所谓的常识被蒙骗?

【白骨皑皑】

长平之战胜利后的白起洞悉战局,向秦昭襄王提出建议,乘胜追击,准备一举灭亡赵国。

但是,因为秦相范雎被赵国和韩国用重金收买,在其一番操作之下,赵韩两国割地求和,所以白起的一统天下之梦彻底被击碎。

最佳时机的错失,常年征战的顽疾,对范雎的厌恶以及对秦昭襄王的失望,白起再也没有走上他引以为傲的战场,人屠就此变成了自怨自艾的“懦夫”。

这种消极的态度很快就被秦昭襄王理解为居功自傲,功高盖主,没过多久,白起成为士卒,要求随军出行,可是白起身体终究不行,没有立即启程。

于是一生未尝败绩,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安君,在声声叹息之中,被秦昭襄王赐死在杜邮,成为一副任由风沙侵蚀的白骨,一扑不留痕迹的黄沙。

就在白起临死之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不应该就这样籍籍无名死去。又在沉思了一会后,突然醒悟,认为是自己坑杀了40万士卒,所以造成杀孽,应当该死。

因为白起死前的忏悔,许多人也认为是白起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受到了心理创伤,导致一蹶不振。

关于长平之战,白起坑杀的事实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在各种先人的记载中,对于长平之战的描述,基本全都是以惨绝人寰著称。

《通典》记载:血流漂卤;蔡泽评价:流血成川,沸声若雷;民间传说流传:40万冤魂堆积长平,血流成河、白骨森森;唐明皇在途经高平的时候,甚至目睹了头颅如山的异象。

明清的董份也直指白起,认为:虽夷族灭姓万万不足赎,何啻死哉!

在后世中,高平杀谷(省冤谷)修建了骷髅庙,用以祭祀四十万先灵;在王何村与王降村之间的高大土岭上有着一土堆,被称为白起台,据传是战争结束,头颅太多堆积而成。

到了1995年夏季,永禄村的一个六十岁村民在将军岭种地的时候,也在田地挖出了一大堆交错的白骨。随着挖掘,坑越来越大,尸骨同样也在增加。

而且还在尸骨身上发现了铜绿的刀币,以及一个尸体上嵌进的三脊形“铁头铜尾镞”箭头。

在考古学家几天几夜的挖掘下,将军岭一号尸骨坑被发掘出来和二号骨坑被找出来,分别是宽5米、长11米、深1.2米和宽四米、长55米。

经过专家确认,这便是白起坑杀赵国官兵的坟墓,成为了指证白起最有力的物证。

那么,白起完全坐实了人屠的称号了吗?

【坑杀的真相】

首先,在尸骨坑里挖掘的许多尸骨,杂乱无章,发掘出的130多具尸骨,有一半是头骨和躯干分离的。

大多数尸骨也有遭到砍、砸、射和骨折痕迹,甚至许多不仅无头颅,还有射进胯骨的短箭头存留。

这些尸骨的大量伤痕证明,赵国士兵并非完全是被活埋,而是在被杀死之后扔到天然的沟壑或者后挖的土坑掩埋。

当然,有40万士兵投降之后,被白起下令杀死再扔进土坑的可能,同样惨绝人寰。

但是40万能作真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便执行了焚书坑儒的行径,包括在扫六合中的灭国行为,关于六国的资料非常稀少。

按照现有的资料,许多史学家推算出当时赵国的总人口大概是170万到223万,能参战的男性大概有50万到60万。

不参战的贵族,保卫王宫的士兵,把守城池的守卫,不参战的贵族子弟,用来提供后勤、保证赵国日常生产生活的壮劳力,朝廷中的官员,除去这些,赵国能拿出40万士兵参战的可能性很低。

而且,是投降的有将近40万,或者是许多资料所说的总投入兵力45万,死亡45万。

大型战争是有极大的损耗,对于长平之战的时间,目前的推测有持续三年的,有持续半年的,有持续二十一个月的。

就算前期按照廉颇的坚守不迎战,也不可能没有损耗。而且前期的记录是廉颇节节败退,说明是参与了大型战斗。

到了战争后期,赵军断粮四十六天,饿死,突围,互相残杀而食等等。有些记录推测是赵国士兵加上赵国上党民众45万人,那投降的40万兵士或者全部是壮年的可能性有成为了悖论。

其次,战争并非是单方损失,就算强大如当时的秦军,就算征战三十年,攻城七十座,指挥战争七十场,从没有败绩的白起也不敢说是零损耗。

在记载中,秦国方面是伤亡一半,但是没有总人数的记载。如此强悍的主帅,如此兵强马壮的秦军,也因为这场战争伤亡一半。

提高一下赵军的水平,和秦军五五分,赵军仅仅投降的就40万,那投入战场的总人数,以及按照损失一半的记录,赵军只能是投入百万大军。

当然,当时全靠人头得军功,也许是白起谎报军情,想要给自己和士兵加官进爵,推测是赵国投入20万的士兵。

另外就是出土的尸骨中,也有俯身,面部朝下,右臂下垂,左右与右手相邻的情况,学者推测可能是软组织受伤毙命,也有可能是双手被缚活埋。

所以还是有可能存在是有活埋的士兵,而且目前研究的只是百首尸骨,按照计算,这部分死后被埋的,可能是全部坑杀中的小部分,或者是全部死后埋掉的大部分。

所以学界目前只能认定白起有坑杀的可能性,但是40万的人数,以及残害的方式需要等待新资料的佐证。

坑杀也许某天就会成为埋葬。

当然,关于长平之战的武断不仅仅是关于白起的坑杀。

【长平之战】

与长平之战相关的典故非常之多,尚能饭矣的廉颇,纸上谈兵的赵括,中了离间计的赵孝成王,祸水东引的韩桓惠王,远交近攻的范雎,六国的合纵联盟。

战争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范雎提出了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并且推荐了远交近攻来击溃六国的合纵联盟。

秦昭襄王一看小伙子有头脑和觉悟,就拜范雎为相,开始按照策略,将攻击重心放在韩赵魏三个邻居身上。

首当其中的是韩国,秦国很快就占领了野王,让上党与韩国断联,韩国谢罪献土求和,秦国表示:我吞并了整个韩国,你的土地就全都是我的。

为了避祸,韩国便舔着脸通知赵国,表示:哥们大方,上党十七座城当作永结连理的小礼物。

赵孝成王按照少数听从多数的原则,否定了平阳君赵豹的“杞人忧天”,安心收复了这十七座城,并且在棋盘上先放了一手廉颇御敌。

所以韩国脱离,变成了秦国对战赵国,白起对战廉颇。

廉颇在挨了白起一顿毒打之后,就表示我不出来,你就没办法击败我,开始修建壁垒,准备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

赵孝成王便人前指责廉颇是个怂货,说要决一死战,人后就翻脸听从楼昌的建议,准备去求和。

对于赵国的危机,楚国和魏国都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帮助赵国和秦国打一架,结果赵国这一手求和,让楚国和魏国感觉到了臣等欲死战,陛下何故投降的无力感。

秦国也先麻痹赵国,趁此机会恢复士气,稳固胜利果实,并且到处散布:廉颇就是菜,要是赵括上场,秦国指定玩完。

赵孝成王一听坊间谣言,感觉颇有道理,就叫来赵括,问他能不能行,赵括自信回答,目前对面秦军主将换成了王龁,廉颇打他不行,我能拉扯死他。

赵孝成王完全没有听从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就这样把自信的赵括送上了战场。

暗地里,白起又重新负责指挥战斗。并且前期佯装撤退哄骗了赵括一手,利用迂回截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

赵括率领赵军孤独无助的被困在白起的包围圈里,只能就地扎营固守,而秦昭王还特意亲自跑到当地给百姓加官进爵,召集青壮年前往战场拦截赵军的粮食和援军。

赵军在硬挨了四十六天后,最终赵括突围被射杀,士兵全部投降,也有了白起坑杀赵国士兵以及上党民众45万的传闻。

而且还特意说明白起放回了240名年纪较小的士兵。

对于长平之战,除了认同白起的军事实力,以及秦国君臣之间的信任和默契配合。

对于赵括的盲目自信,许多人认为是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白起攻破上党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是廉颇继续坚守,也终究抵挡不住。

愚蠢的是赵国统治者的求和投降想法,不信任主将,容易被离间,战前换将,不识人等做法。

其实,秦国统治者也很快就犯了这种错误,一步步将白起杀死,本质仍旧是腐朽的制度和不平等的阶级秩序。

请君莫提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的人屠还需要时间的鉴定。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出土刀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馆

将军岭下的古长平遗址

古长平之战遗址揭晓—张邦邦 ,慈爱民

有关秦赵长平之战的几个问题—张广志

考古证实“坑杀”并非活埋—孙继民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