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八路军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可谁又知道这支力挽狂澜的军队,竟是由三支来历各异的劲旅组成?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支堪称"王者之师"的铁血之军,每个月的军费竟然只有区区六十三万大洋!
在那个物价飞涨的战火纷飞年代,这点军费究竟能买些什么?若是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又该是一个怎样惊人的数字?
一、八路军的诞生:从红军到国民革命军1938年的夏天,西安城内难得的安静。这一天,朱德总司令正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手中握着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正是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就在几天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了一份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为了加强抗日力量,红军部队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支军队的诞生,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确立。
改编工作迅速展开。8月22日,一个重要的会议在延安召开。朱德被任命为总指挥,彭德怀出任副总指挥,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三位将领商议完毕后,立即着手进行部队改编工作。
但是这次改编并非易事。要知道,当时的红军可不是一支小部队。光是番号的确定就费了不少周折。最终,在各方协商后,八路军被正式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番号定为第十八集团军。
改编工作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军服的更换。原本一身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们,开始换上了黄呢子制服。一位老战士后来回忆说:"那天,我们整整齐齐地站在校场上,看着崭新的军装,心里既兴奋又复杂。"
与此同时,军事装备的调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民政府承诺提供一批武器装备,但实际到位的并不多。据统计,每个师平均只配发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武器弹药。
就这样,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八路军开始了它的征程。朱德总指挥当时说了一句话:"装备可以差一点,但是精神不能输。"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成为激励士气的口号。
改编完成后不久,八路军就迎来了第一场硬仗。1938年9月,平型关大捷震惊中外。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改编后八路军的战斗力,也让国民政府看到了这支军队的真正实力。
随后,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上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他们采取"山地游击战"的策略,灵活机动,声东击西,让日军疲于奔命。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很快在全国抗战中树立了典范。
在组织结构上,八路军采取了"师-旅-团"三级编制。这种编制既保持了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又适应了新的战争形势。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又各有两个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这时的八路军,虽然在编制上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他们不仅要打仗,还要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军民鱼水情"的开端。
二、115师:红一方面军的荣光传承要说八路军中最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当属这支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来的115师。
1938年秋,刚满31岁的林彪临危受命,担任115师师长。这位年轻的将领此时已是战功赫赫,在红军时期就以神速指挥闻名,如今又带领这支精锐之师驰骋疆场。
115师的副师长聂荣臻则是位不折不扣的"洋博士"。这位留学法国的高材生,不仅精通军事指挥,还懂得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改良部队训练。在他的建议下,115师成立了全军第一个"战术研究室"。
说起115师的特色,要数他们独创的"零敲牛皮糖"战术。这战术说来有趣,就像吃牛皮糖一样,先咬住敌人的一个据点死死不放,然后一点点蚕食,直到将敌人全部消灭。这战术在后来的平型关战役中派上大用场。
343旅的陈光旅长更是个妙人。有一回,他带着部队在太行山区活动,遇到日军扫荡。陈光灵机一动,让战士们都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在当地群众中间。日军搜查了好几遍,却只找到一群"种地的农民",气得直跺脚。
685团的杨得志团长则有个绝活,那就是"夜战"。他常说:"日本鬼子晚上像瞎子似的,咱们就要在晚上打他们。"果然,在他的带领下,685团创下了一个月之内连续突袭日军据点28次的记录。
686团的李天佑最爱打"麻雀战"。这位团长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就让战士们把地形图画得细细的。打仗时,他就像在下象棋一样,把日军的据点一个个"啄"掉。
344旅的徐海东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出身贫农的将领,从不认识一个字的文盲,成长为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最擅长的是带领部队"打游击",常常神出鬼没,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687团和688团的配合更是默契。这两支部队经常玩"调虎离山"的把戏。一支佯攻正面,另一支则绕到敌人后方,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115师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发动群众。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要先找当地百姓了解情况。老百姓给他们送情报,帮他们站岗放哨,有时还带着他们走小路绕过敌人的关卡。
这支部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在敌后战场上建立起了大批兵工厂。这些藏在山洞里的小工厂,能修枪补炮,甚至还能自己制造手榴弹。就这样,115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铁军。
三、120师:游击健将的传奇聚集在八路军三个师中,120师可谓是游击战的行家里手。这支由红二方面军改编而来的部队,在贺龙将军的带领下,创造了许多让人难以置信的战绩。
贺龙将军有个绰号叫"黑老虎",这个绰号可不是白叫的。193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日军正在一个村庄里欢庆胜利,贺龙带着一队人马悄悄摸到了村外。他让战士们每人带上一面锣,埋伏在村子四周。半夜时分,锣声突然大作,日军还以为遭到了大军围攻,慌乱中四处逃窜,结果被120师一网打尽。
副师长萧克则是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他发明了一套"地图作战法",在地图上标注敌军据点,分析地形特点,然后制定出最佳的进攻路线。一次作战中,日军在一个山谷设下埋伏,想要围歼120师的部队。萧克看了看地图,带着部队绕到了山谷上方,用滚木礌石打得日军抱头鼠窜。
358旅的卢冬生最擅长"麻雀战术"。他常说:"打仗就像麻雀找食,要一会儿啄一口,一会儿飞一下。"在他的指挥下,358旅经常三五成群地分散开来,专门袭击日军的补给线。日军派出大批军队搜捕,却总是扑空,反倒让自己的补给线变得更加脆弱。
359旅的王震则有个特别的"绝活"。他善于发动群众,组建"民兵队"。这些民兵队白天种地干活,晚上就配合八路军打游击。一来二去,日军连老百姓都分不清谁是八路军了,搞得焦头烂额。
120师还有个独特之处,就是他们的"地道战术"。在华北平原上,他们发动群众挖地道,把地道口设在民房里、地窖中,甚至田野里。战士们可以在地道中来去自如,打完就钻,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715团和716团是120师的一对"孪生兄弟"。这两个团常常互相配合,玩"调虎离山"的把戏。一个团在前面佯攻,另一个团就从侧面偷袭,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日军为此还专门给这两个团起了个外号,叫"双尾蝎子"。
717团和718团则专门负责破坏日军的交通线。他们在铁路上安装"地雷道岔",只要火车一过,道岔就会自动转向,让火车出轨。这种装置后来在全军推广,成为了破袭战中的一大利器。
120师还有个特别的传统,那就是重视民间情报。他们在各个村子里都有自己的"情报员",这些情报员大多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给八路军提供的情报往往出人意料的准确。
有一次,一个放羊的老汉发现日军正在修筑工事,就用羊群的走向暗示了日军的位置。120师的侦察兵看明白了老汉的暗示,立即向上级报告。结果当天晚上,日军的工事就被端掉了。
四、129师:川陕劲旅的铁血荣光129师可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这支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来的铁血之师,在刘伯承和徐向前的带领下,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术创新。
刘伯承有个"绝招",那就是"麦田战术"。1938年夏天,正值麦收季节,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刘伯承下令部队全部隐藏在齐腰高的麦田里,白天伪装成收麦子的农民,晚上则化身神出鬼没的游击队。这一招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385旅的王宏坤则是个"地道专家"。他发明了"地道游击战",在根据地的村庄之间挖通地道网,战士们可以在地下来去自如。有一次,日军包围了一个村子整整三天,却连385旅的影子都没见着,其实部队早就通过地道转移到了十里之外。
769团和770团是两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部队。这两个团有个特点,就是善于打"夜战"。他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夜间作战信号系统,用不同的哨音来传递命令。一次夜袭中,他们仅用三声哨响就让全团行动整齐划一,一举端掉了日军的一个据点。
386旅的陈赓是个有意思的人物。这位留过洋的将领,把现代军事理论和游击战术结合得天衣无缝。他创造了"麻雀抢粮"的战法,专门瞄准日军的粮仓。每次行动,都是小股部队突然出现,抢了就跑,弄得日军叫苦不迭。
许世友最爱打"游击战"。他常说:"打仗要像捉迷藏一样。"在他的带领下,部队经常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村庄里。日军来了,他们就躲起来;日军走了,他们又突然冒出来,打得日军疲于奔命。
771团和772团则擅长"化装战术"。这两个团的战士们随身都带着便装,遇到敌人时立刻换上农民装,混在老百姓中间。有一次,一个日军小队追踪他们到一个村子,结果在村里转了一整天,只看到村民在地里干活,殊不知这些"村民"就是他们要找的八路军。
129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群众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要先发动群众,组建"抗日自卫队"。这些自卫队不仅帮助八路军传递情报,还经常配合作战。渐渐地,整个根据地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人民战争网"。
这支部队还有个绝活,叫"麦田碉堡"。他们在麦田里挖战壕,上面用麦秸盖着,远远望去就是一片普通的麦田。等日军经过时,战士们就从麦秸下面钻出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五、军费开支与战时保障世人都说八路军是一支"穷棒子"部队,这话还真不假。每个月六十三万大洋的军费,听起来不少,可要养活四万五千将士,这笔钱可就捉襟见肘了。
要知道,当时一个大洋能买二斤大米。这样算下来,每个战士每天的伙食费还不到三钻钱。可就是这么点钱,八路军还得省着花。他们把军费分成了几大块:伙食费、弹药费、医疗费和被服费。
伙食费是最大的一块。战士们每天的口粮是四两米,一点盐,再加上野菜。肉是很少能吃到的,一个月能吃上一顿就算不错。有趣的是,八路军发明了一种"萝卜干战术",每到秋天就发动群众帮忙腌制萝卜干,储存起来过冬。
弹药费是第二大开支。一颗子弹要五分钱,一颗手榴弹要一块大洋。为了省子弹,战士们经常把子弹盒挂在胸前,走路时听着子弹撞击的声音,数一数还剩多少发。
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支青霉素要三块大洋,一卷绷带要五角钱。为了省钱,八路军的卫生员都学会了用艾叶、金银花等草药治伤。他们还收集老百姓不要的棉布,洗干净后做成绷带。
被服费更是紧张。一套军装要十五块大洋,一双布鞋要一块半。战士们经常是一套军装穿好几年,破了就补,补了再穿。有个战士的裤子补了二十多块布,被战友们笑称是"百衲裤"。
与其他部队相比,八路军的军费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同期的国民党军队,一个师每月的军费要两百万大洋,是八路军的三倍还多。日本军队更是阔绰,一个师每月的军费相当于五百万大洋。
但八路军有个独特的本事,那就是"自力更生"。他们在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小作坊,自己制造简单的武器弹药。比如说,他们用废铁打造手榴弹,用老旧子弹壳重新装药。这样不仅省钱,还解决了补给困难的问题。
后勤保障也很有特色。他们发明了"游击工厂",就是把工厂设备分散到老百姓家里。日军来了,工人就把机器藏起来,装作普通农民;日军走了,又继续生产。这种方法既保护了生产力,又节省了经费。
更让人惊讶的是,八路军还创办了"合作社"。他们把缴获的物资放到合作社里,让老百姓用粮食来换。这样既解决了部队的粮食问题,又帮助老百姓解决了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