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朝鲜首都平壤,朝鲜领袖金日成正在和中方代表张春桥交谈,席间二人有说有笑好不和谐,怎料金日成突然间的一个问题却改变了现场的气氛:“我想问一下,杨勇现在怎么样了?”作为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之一,金日成询问杨勇近况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令在场之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问题,却直接引发了张春桥的不满,不仅不满,他甚至还对金日成发起了火,并恼怒的回答道:“你问他干什么!?”
这个态度也着实吓了金日成一跳,不过也只是一瞬之间的恍惚,下一刻他便立刻采取了反击,只听这位朝鲜的领袖十分强硬的说道:“他曾是志愿军的司令员,我关心他的情况有什么不对吗?”如此回复当真算是针锋相对,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杨勇与金日成之间到底有何渊源呢?
入朝作战当然了,此事源头说来话长,诸位若想理清其中的来龙去脉,那我们便不得不从朝鲜战场上,杨勇将军的神勇表现开始说起。相信对于杨勇志愿军司令员的身份,很多人都并不知情,这也难怪,毕竟彭老总的光芒太过耀眼,自然盖过了其他人的“风头”,但实际上,除他之外,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有过四名司令员,他们分别是陈赓、邓华,以及“二杨”,而这个二杨之中便包括了被金日成心心念念的杨勇将军。作为众司令员中最年轻的一位,杨勇能够担任这个职位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不过和世人料想的经验不足、表现不佳不同,他非但没有给彭老总等人“跌份”,反倒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53年4月29日,年仅四十岁的杨勇正式被党中央和毛主席任命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同年5月11日,杨勇携政委王平踏上了赴朝作战之路,这时的他心情十分复杂,有不舍,毕竟他的儿子刚刚出世未满一周,妻子身体虚弱尚且不能下地,有感动,感激中央对自己的信任,更有兴奋,心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欲望。带着如此复杂的情绪,数天后杨勇终于抵达了朝鲜战场,当然,也还是直到这时,他的心才终于平复了下来,在其位谋其政,杨勇亦是赶忙与众将领分析起了目前的局势。1953年5月,此时正值中美双方的停战谈判阶段,不过话虽如此,联合国军的攻势却丝毫未减,那意思显而易见,就是想趁着我军放松警惕之际,撕开一个突破口,进而在谈判之中取得更多的筹码。
面对这个情况,杨勇不得不陷入沉思,在他看来是战是和都不对,若战,便给美帝留有口实,经过他们的“宣传”,世人必将认定新中国没有和谈的诚意,若和,则更加令人纠结,一来,志愿军将士们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将会被夺走,二来眼睁睁看着敌人入侵却无动于衷着实太过憋屈。无奈之下,杨勇只好找到了北朝领袖金日成进行商谈,毕竟半岛是他们的家,是战是和都该由他们自己决定。所幸,金日成也并非庸主,他没有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反倒是坚持“以战求和”方为上策,在他的支持下,杨勇也终于下定了决心,那就是准备持久作战,直到敌人率先低头!
自此,一场反击战正式打响,敌我双方的指挥官也开始了运筹帷幄,这边的杨勇正在紧锣密鼓的熟悉部队,而另一边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却正在进行演讲,他演讲的题目很简单,只六个字便能诠释,即“不妥协、打下去”。并且,不单是中美双方,朝韩两国亦是针锋相对,尤其是韩国的李承晚方面,为了尽可能的谋取更多的利益,他甚至不惜在谈判期间煽动群众进行示威游行,意图再次将战争扩大化。南韩负隅顽抗,北朝义愤填膺,中美剑拔弩张,显然,如果不在战场上见真章,这场战争想要停下已然是不可能,而了解到该情况后,杨勇亦是当即笑骂道:“明明是朽木一块,没想到还有点雄心壮志,看来,彭老总说的对,这个李承晚还真得好好教训一下!”
闻言政委王平亦是点头回答道:“没错,我看他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说罢,二人对着地图立刻下达了第三阶段反击的作战命令,一声令下,各部队战士们瞬间进入了备战状态,有的擦枪、有的调试火炮,三军上下皆是战意盎然,部下如此,杨勇也是同样。整整三天他片刻未歇,一直在调整作战部署,而7月13日这天,他更是滴水未进,除了抽烟就是看表,紧张的氛围一直持续到了夜幕降临,还是直到时针从8跳动到9的那一刻,他这才站起身来,猛地一拍桌子随即下达了最后的指令:“全军出击!”
大展神威、战后重建伴随着杨勇的一声令下,志愿军部队顿时开拔,密集的炮火点燃了夜空,二十余万将士人头攒动,没有任何犹豫,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远处位于朝韩边境的金城!金城战役就此展开,本以为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可让我军万万没想到的是,美韩联军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叫嚣的那么狂妄,到头来在金城之中却仅仅部署了八万守军,二十余万打八万,三倍的兵力差距让局面直接一边倒,短短一天时间,我军的旗帜便插上了第一处高地,又是两天,时年7月16日,金城附近的多座高地也被接连突破。金城被打下俨然是时间问题,闻讯杨勇、王平连连拍手叫好,然,几家欢喜几家愁,另一边的美韩联军指挥部内却是哀鸿遍野,不得已之下,李承晚只得亲自赶赴前线督战,泰勒、克拉克二人亦是从东京赶回前线,希望能够挽回颓势。
但,他们醒悟的显然太晚了,在杨勇的英明指挥下,金城已经成了我军的囊中之物,纵使敌人的反扑再猛烈,志愿军将士们也始终岿然不动。最终,由于伤亡着实太过惨重,美韩联军也只得选择放弃,并将该情况汇报给了美国政府,闻讯,美总统艾森豪威尔瞬间无力的瘫倒在了椅子上,一个命令也在下一刻传到朝鲜前线,即“同意接受停战”。就这样,扑朔迷离的战局总算进入了谈判阶段,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会议正式召开,美方再也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席间联合国军代表一言未发,在停战协议签署完毕后的第一时间,一众人等便仓惶逃离了现场。
自此,一场绵延三载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当然,杨勇及手下战士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他们打下的192.6平方公里土地直接纳入了北朝的领土,这块突出部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这么说吧,有它在,朝鲜这才可以将首尔纳入己方的攻击范围,反之平壤便会沦为敌人嘴下的一块肉!这般战果,杨勇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堪称卓越,有功就要赏,战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亦是毫不吝啬对他的夸奖,又称他是为抗美援朝画上句号的那个人,又是说他年少有为,今后堪当大任,还不仅是口头表扬,事后根据战役的贡献,组织上亦是为其授予了上将军衔,并颁发了三枚一等功勋章。可以说,四十出头的杨勇已经是名满天下了,他本该回国和妻儿团聚,本该回到国内享受人民的赞赏、崇拜,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杨勇却拒绝了这份好意,反倒是毅然决然的回到朝鲜,投入到了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之中。
那么这又是为了什么呢?据笔者分析原因应该有二,其一是彼时的局势尚不安稳,战争虽停,却没人能够保证美帝不会卷土重来,因此我们自然要留有后手,而年富力强的杨勇正是最佳的人选没有之一。其二,杨勇也是个感性的人,相信在入朝作战期间他一定目睹了不少朝鲜人民凄惨的模样,因为一场战争,无数人家破人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城市沦为焦土,这一幕和不久前的中国何其相似,所以他这才想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盟友的子民重建家乡。
基于种种考虑,最终杨勇选择了留下,他这一待就是五年时间,虽说每年都会回国汇报工作,但和家人总归是聚少离多,这让他是既愧疚又心酸,尤其是当儿子询问妻子自己是谁的时候,堂堂七尺男儿更是不禁潸然泪下。不过即便如此,杨勇也没有耽误在朝鲜的工作,非但没耽误,甚至还超额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当然了,也正因如此,他与金日成之间的友谊亦是愈发深厚。
三、革命友谊地久天长杨、金二人的第一次相见还是在1953年5月,即杨勇刚刚就职志愿军司令员的时候,当时对于这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将军,金日成的心里说不怀疑是假的,但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中,这份怀疑却变成了深深的敬佩。
金城战役中,杨勇的各种奇招令金日成大开眼界,板门店会议后对方留在朝鲜的行为亦是让他敬佩有加,之后五年中,眼看着杨勇事必躬亲,屡次率领志愿军战士帮助朝鲜人民进行重建,金日成的心中更是万分感激,漫长的交往下来,他们也就这样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二人曾一起视察平壤大同江大桥,也曾互相看望过彼此的将士,更有甚者,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夜晚,两个志趣相投的男人或许还曾把酒言欢。后来杨勇奉命回国,这份友谊也不曾衰减,1958年10月23日,伴随着党中央的命令下达,杨勇亦是收拾起了行囊,准备率领最后一批志愿军启程回国,闻讯,金日成立刻赶到了志愿军驻地,随即将杨勇请到了朝鲜国立艺术剧场。一场隆重的告别宴会很快展开,席间二人的眼中隐隐有泪,却终究是碍于身份没有互道衷肠,次日,金日成公开授予了杨勇一级国旗勋章,10月25日,火车站内金日成又亲自前去为好友送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而伴随着火车远去,二人都知道,今后再想相见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时年10月28日,历经千山万水,杨勇终于是抵达了北京,火车站内上万名群众前来迎接,不单是群众,周总理、陈毅等中央领导亦是早在站外等候,看到祖国同胞,杨勇等人那叫一个兴奋,尤其是看到夫人带着三个孩子飞奔而来的场景,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更是瞬间湿了眼眶。英雄落泪着实令人动容,不过他们多年的辛苦付出也的确值得表彰,这不,就在10月29日当天,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便亲自接见了杨勇,并很快将一道任命送到了他的手上,即“特任命杨勇上将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兼任党委第一书记!”执掌华北重地、守卫京津安全,此等重任不可谓不艰巨,同时也代表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之深,杨勇无以为报,而作为一方主帅,他自然不能擅离职守,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看望自己的老友了。
不过他虽然不能擅离国门,但金日成却是能经常前去探望,而他也的确做到了,据统计,金日成在职期间总计访问过40余次中国,几乎每次他都会抽空来看一看杨勇,例如一次访华间隙,金日成便不顾秘书反对,趁夜去到了杨勇家,又是送上野山参,又是带着杨勇夫妇下馆子,席间二人交谈甚欢,酒过三巡之后,金日成甚至还对杨勇的夫人林彬说道:“弟妹啊(杨勇比金日成小一岁),你知道吗?我和杨勇是一对“黑白鬼”,他是烟鬼,我是酒鬼,哈哈哈哈!”能开这种玩笑,可以见得二人的交情有多深厚,所以后来杨勇受到冲击,金日成自然倍感担忧,当然了,这也就是他不顾影响,于1975年中朝会晤期间公然询问杨勇近况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