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经常能刷到网约车行业的相关视频。
一种是通知类的。
警告大家不要再想着失业去干网约车了,因为全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饱和,很多网约车司机的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辛苦程度和收益水平已经无限接近于工地搬砖。
另一种是解释为啥还要开滴滴?
其中一个37岁大厂失业的北漂讲的比较透彻,他说虽然开滴滴比较累,一天算下来也只有二三百,但回到老家真不知道该干点啥。
因为像哈尔滨这样一个高消费低收入的城市,大部分人只拿着3000左右的工资,消费水平却和北京不相上下。
他想不通月薪3000的老家该如何生活,所以即便找不到工作跑滴滴,也要在北京坚持待够20年。
一边是东亚特色的极致内卷,一边是没有退路的中年迷茫。
来时好好的,发现回不去了。
以前常听身边的朋友讲,如果大城市混不好就回老家,现在看来,大城市呆不下去,老家可能也没办法回去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金融、互联网、新能源这样的高收入行业基本都放在几个大城市,而资本和人才也只会跟着产业走,所以就造成像哈尔滨这样的旅游城市消费看齐北上广,收入对标小鹤岗。
如果不在体制内,那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可能还不到大厂白领的一个月,薪资相差近十倍,即便家乡能装得下肉身,也无处安放失落的灵魂。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困扰中国数十年的问题。
数据显示,西部加东北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40%,人口约2亿占到总人口的14%,但人均GDP分别只有70870元和60400元人民币。
而东部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加北京的面积只占全国5.6%,人口却达到了3.6亿,差不多是总人口的1/4(24.2%),人均GDP超过了12万,要比东北高出了一倍还多。
2023年,北京市的生产总值是甘肃省的近4倍,平均月薪超两倍,部分行业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了十倍以上的水平。
我在之前的文章和视频里也讲过,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本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接下来就是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一线吸二线、二线吸三线、三线四线无人可吸。
最后就是大量的中小城市农村化、鹤岗化,人口和产业只会集中在北京上广深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几个超级都市圈。
中国并不是少数几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放眼全球,只要是正常点儿的,人口和财富都会流向几个核心大城市。
比如旁边的韩国只剩下了首尔和釜山,日本搞到今天也只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经济带,甚至就连印度都出现了国际大都市(孟买)与农业重金属的混搭局面。
02
当然,中国的不平衡原因更复杂一些。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农耕时代平原值钱,工业时代沿海值钱。因为沿海地区的江河湖海四通发达,物流和人力的成本也就相对便宜。
但咱们在建国后的30多年里主要强调内陆发展,主要是当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内陆相对安全,沿海更容易遭到攻击。
后来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顶层设计把四个沿海城市当作实验窗口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长三角、珠三角不仅承接了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还形成了大出大进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
像东莞、宁波、义乌这样的发达城市,就是从服装、鞋袜等低端轻工业做起,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又不断迭代升级,终于形成了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世界级工厂。
在这个经济不断溢出的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提前跨入了发达城市水平,中部地区由于人口优势也在不断吸引新兴制造产业,只有西部和东北长期依靠转移支付,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实际上,国家为了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00年就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又出台了类似振兴东北的政策计划。
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5年里,该地区已经铺设了大约4万公里的铁路,甚至超过了日本全国铁路的总长度,这还不算高速公路、桥梁和机场,目标就是重新连接中国通往中亚直达欧洲的古丝绸贸易之路。
为了缩小东、西两边的发展差距,国家还要求城市之间对口支援,也就是15个发达城市带动20个老区,比如上海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就被要求从1700公里以外的遵义市采购农产品。
一番操作下来,区域经济的差距是缩小了,但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比如西部省份的人均GDP相比沿海地区大约从35%提升到了54%,东北从62%上升到了71%,贫困人口基本已经没了,但收入差距却是越拉越大。
如今,西部省份的居民收入大约是沿海地区的57%,东北甚至连沿海的一半都不到,具体到城市和行业更是拉大到了10倍以上。
但你要说东北没有真大哥,三亚的老百姓都不答应。
其实西部和东北并不缺少开着库里南的真土豪,只不过这些人的生意大多和挖矿、土木工程强相关,赚到钱后又跑到东南沿海买豪宅、开游艇。
等于东北赚钱三亚花,一分也没带回家,基建工程的溢出红利并没有带动当地产业的长期发展。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东北人为啥都往外地跑,因为除了洗浴、烧烤和网红,能拿高薪的工作实在太少了。
仅在2010至2020这十年间,东北人口就减少了1100多万,基本是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在递减,鹤岗只是东北的一个缩影。
03
当然,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个客观因素,那就是地理。
咱们打开地图就能发现,与中国西部相连的都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样的人少且穷的内陆国家,他们对与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西部省份也没办法像沿海地区那样贸易致富。
而东北即便打开了图们江,放眼望去也只是东亚圈里的传统邻居,要么穷出金属质感,要么市场早已饱和。
虽然这些年咱们一直在力推欧亚大铁路,但集装箱海上运输仍然要比火车便宜不少,大多数的出口商宁愿在港口建厂也不愿意迁往内陆地区。
过去二十年,虽然内陆地区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增幅并不高,所占比重也只是从8%上升到了12%左右。
目前,全国已有118座城市开通了高铁,目的是缩短城市距离,带动偏远地区快速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加快了小镇青年奔赴经济发达城市,同时也加速了三四线城市的空心化和老龄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内陆地区虽然在经济上与东部沿海差距明显,但在战略意义上却排在国家的首位。
首先就是长达22000公里的陆地边境安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其次是丰富的矿产、水电、风电和太阳能资源。
中国的大部分稀土矿产集中在内蒙和赣南,西部地区则蕴藏着大量石油和煤炭,西北、西南的风能、太阳能、水利资源也十分充足。
预计到了2030年,西部地区的风电、太阳装机容量接近10亿千瓦,基本可以满足全国的用电量。
而且,咱们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网络,可以把西部的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地区。
这么说吧,东部沿海5.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40%的GDP,但可开发能源只占全国的0.4%。
而西部地区约占全国的72%,GDP贡献较低,但却拥有一半以上的能源储量。
中国排名前100的大学里,只有16所位于西部,东部省份的高科技公司数量是内陆地区的五倍还多。
所以结论就很明显了。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大概率不会停,因为这里的资源潜力决定了我们的发展上限。
而东部沿海会出现几个人口过亿的超级都市圈,大部分的核心产业也会集中在这里。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年轻人也只会跟着产业走,未来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会缩小,但机会只存在于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大部分的中小城市越来越鹤岗,普通人的收入差距也只会越拉越大。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