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仲尼,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想必是很聪明的,不然凭什么到处给人家讲课?还总是给国君讲课。
孔子游览各地,到哪里都要给人讲讲课,当一当别人的老师。但是孔子不是一个嘴硬的人,如果他觉得自己不如人家,他也会拜师学习。
有一次孔子出门旅游,前往了东方的一个神秘国度,据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实就是莒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日照。
孔子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神童,孔子出题,神童对答如流;神童出题,孔子却无言以对。
这位神童究竟是谁?他是怎样难住孔子的?孔子又是怎样对待这个孩子的?
孔子出门旅游,正好来在了莒国城外。城外的道路上有一群小孩在外闹,堵住了孔子过去的道路。
孔子让一位弟子去将小孩子们赶走,之后孩子们让开了道路,随即孔子便要驱车通过。正在这时,从路边走出来一个孩子,拦住了孔子的马车。
弟子急忙扯缰绳刹车,即便如此,牛车还是差点就撞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孔子的弟子立马下车,去查看情况,幸而并没有出事。他对那个孩子说:“孩子,你挡住了我们的车。”
那个孩子却说:“你们的车撞到城墙上了。”
孔子也听到孩子说的,立马下车,上前查看。不过他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城墙,便去询问那名孩童,“城墙”在哪里。
这个小孩伸手一指,孔子看到了孩子们在地上画出的一座城,就像我们现在玩的跳房子游戏一样。
孔子微微一笑,他对这个孩子说:“这座城我为何过不得?”
那个小孩说:“我这城是用来抵御兵马的,如今城门已经关闭,你们自然是过不过去了。”
孔子说:“那如果我硬是要过呢?”
小孩说:“那你们就只好撞在城门上了,自古都是车绕城,哪里有城绕车的道理?”
孔子听完这话,顿时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他问这个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孩子回答道:“我叫项橐,家就住在这城里。”
孔子很高兴,他将项橐抱上了马车,想要去项橐家里坐坐。孔子说是要拜访项橐的父母,其实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收徒”也。
孔子驾车绕开了地上画的城池,带着项橐向城内走去。不过这一路上孔子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将这个孩子收为自己的学生。
这个名叫项橐的孩子,一看就很聪明,他的爱才之心熊熊燃烧,可不能错过。
不一会儿,孔子就想出了一个收徒的办法,他对项橐说:“咱们两个来比试一下,看谁更聪明,输的人要拜赢的人为老师,你看怎么样?”
项橐虽然很聪明,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还以为孔子是在跟他玩,于是便答应了孔子。
孔子身为大人,他让项橐先出题目。项橐也不知道出什么题目好,于是他就四下张望,突然看到了路边的松树。
于是他就问孔子:“老夫子,你说这松树为什么和别的树不一样呢?”
别的树都是秋天落叶,冬天无叶,但是为什么松树会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孔子略一思索,回答道:“这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不惧严寒,在冬天也能枝繁叶茂。”
孔子自认为自己这个答案既合理又有教育意义,十分完美。
但是项橐却摇了摇头,并不认同孔子的这个说法,孔子问项橐:“你为什么不认可我的说法?哪里错了?”
项橐说道:“松树心实不虚固然不假,但是这并不是它耐寒的原因,山上的竹子是心虚不实,为什么竹子也能耐得严寒呢?”孔子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了。
孔子输了,因此还是项橐出题。项橐问孔子:“咱们刚才路过的池塘,为什么里面的大鹅能叫得如此大声呢?”
孔子想了想,又回答道:“因为大鹅的脖颈比较长,所以他们才能叫得大声。”项橐又摇了摇头,认为孔子说得不对。
项橐反驳孔子说:“大鹅的脖子确实是比较长,但是这并不是它们叫得大声的原因。那池塘边上的蛤蟆根本没有脖子,但是它叫的声音也很大声。”
孔子还想挣扎一下,于是他又对项橐说:“那就是因为肚子大才叫得这么响的。”
但是项橐还是摇头,他说道:“虽然大鹅和蝉的肚子确实是很大,但是那夏天树上的蝉没有大肚子,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如此响亮呢?”
孔子又被噎住了,这一局孔子又输了。
孔子被项橐问住了两次,但是他还是不服,于是便让项橐继续出题。
这时,项橐问孔子:“刚才的池塘里,不只有大鹅,还有鸭子,大鹅和鸭子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孔子想了想说:“这是因为大鹅和鸭子身上都长了羽毛,这羽毛是离水之毛,所以它们不会沉下去。”
项橐又说:“葫芦身上光溜溜的,根本没有离水之毛,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呢?”
孔子说:“这是因为葫芦外形是圆的,而且是中空的。所以它才能浮在水面上。”
项橐又问:“那庙里的钟外形也是圆的,内部也是空的,但是上次发大水的时候,这钟就沉到水里去了。”
孔子被项橐问得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再跟这个孩子纠缠下去,恐怕是没完没了,于是他只好认输。
但是他身后有这么多学生看着呢,他如果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向这么一个小孩子拜师,实在是有点丢脸,于是孔子又想了一个办法。
孔子对项橐说:“我虽然没有回答出你的问题,但是你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呀?我现在出题,只要你能答上来,我立刻就拜你为师。”
项橐很痛快地答应了孔子的要求,于是孔子略一思索,便问出了一个不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孔子问项橐:“天上挂星辰,地上长五谷,人吃五谷才能活,那么这天上一共有多少星辰?地上一共有多少五谷?世上一共有多少人?”
孔子出的这种问题,一看就是不想让人回答出来。别说那时候的孩子了,就算是现代的大人,又有几个知道天上星辰的数量?
不过孔子出的这些难题,并没有难倒项橐。只见项橐转了转自己的大眼睛,回答道:“天上一天一夜星辰,地上一年一茬五谷,世人虽多,但也只有男人和女人两种人。”
孔子顿时心服口服,他没想到这个问题还能被回答出来,而且答案也是无懈可击。
虽然孔子想得到的并不是这样的答案,但是项橐的回答却也让人无法挑剔。
在到了项橐家里后,孔子恭恭敬敬地行了拜师之礼,7岁的项橐也确实成了孔子的老师。
自此之后,孔子就再也不东游了,而这件趣事也被孔子的弟子们记在了《论语》里。
甚至在《三字经》里,也有“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既然项橐这么厉害,那项橐后来又有什么事迹呢?
但是好像确实没有听说过项橐的其他事迹。
翻遍了史书,也找不到项橐长大之后的踪迹。在项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为何这样一位神童销声匿迹了?
像项橐这样的神童,往往出生的时候就有不凡,而且去世得也非常早,类似的还有后来秦国的甘罗,十二岁之后杳无音信,如此光辉的人物就从史书上彻底消失了。
更何况是被甘罗视为偶像的项橐。甘罗曾对秦王说过:“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臣今年都十二岁了!”
项橐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正在幽儿崮顶西北角的荒野中赶路。在赶路的过程中,项橐的母亲腹部剧痛,他们知道,孩子要来到人世。
之后项橐顺利地出生了,但是当项橐的父亲用刀去割断脐带时,却怎么也割不断,脐带就如同金石一般坚硬。
那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是使用了茅草。
当时项橐的母亲躺在地上,脐带蹭到了旁边的茅草,一下子划开了,项橐得以顺利出生。他的哭声响亮,整个荒野都能听到。这就是项橐的不凡之处。长大之后,他更加聪慧,得到孔子的青睐。
然而自从他收了孔子为徒后,各种麻烦事也随之找上门来。很多国希望请他去做官,但是项橐一家并不想去。
为了躲避这些寻找项橐的官兵,他们一家只好离开了莒国,躲到了山里。但很可惜,项橐还是被官兵抓走了。
只不过抓走了项橐的吴国士兵下山时,被齐国士兵堵在了山上,他们只好带着项橐躲了起来。最终,吴国士兵觉得自己肯定保不住项橐了,于是便打算杀了项橐。
但是他们发现项橐全身像金石一般,刀枪不入,根本杀不了他。
不过项橐的父亲在安慰妻子时,无意间透露了项橐与茅草的事,于是吴国士兵用茅草将项橐杀了,项橐的年龄永远停留在了十岁。
我国古代历史上,神童真的不少,如七岁收孔子为徒的项橐、十二岁出使燕国的甘罗、七岁就能想办法称象的曹冲,还有曹冲的好友周不疑、天生就会写文章的方仲永等等。
除了方仲永用回归常人的代价换了寿命,其他的孩子最多只活到十二岁,难道真的是天妒英才?
天心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