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引发的话题还在持续发酵。
且不说春节期间,大家在社交媒体上秀起了DeepSeek的花式玩法。
就是寒假开学前,一批一批的学生,也忙着各种“凑热闹”。
有孩子让DeepSeek整理知识点,有孩子让它出游戏攻略,还有孩子把它当树洞诉说心事。
然而,这几天,一条热搜让家长们坐不住了。
竟有不少学生,让DeepSeek赶作业。
不到半天时间,DeepSeek就把寒假要写的数学试卷、作文日记都搞定了。
大家一边感慨这一代孩子“真聪明”,一边又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
原本孩子该思考的、该背诵的,DeepSeek都代劳了,那孩子还学什么。
于是乎,关于DeepSeek在教育圈的应用,出现了两极分化。
有父母全力支持,势必让孩子赶上这波潮流;
有父母坚决反对,觉得过早接触AI,孩子就废了。
但更多的人持观望状态,拿不准到底该怎么办。
DeepSeek
是孩子的“救星”还是“陷阱”?
#DeepSeek赶作业#的热搜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老师们的反馈。
当孩子们把作业交上去,本以为顺利过关了,却不料一眼就被老师发现了。
原因很简单。
用DeepSeek写的作文,要么套路一致缺乏感情,要么就明显不符合孩子的思维特征;
用DeepSeek解出的题,让孩子再做一遍,要么完全没思路,要么就是背答案。
还有下面这个情况。
一位数学老师反映,他将一道几何题输入DeepSeek。
五分钟后,DeepSeek给出了解答。
如果只看答案,无懈可击。
但细究起来,这位老师发现,DeepSeek竟是猜出了答案。
再“浑水摸鱼”填充了一些过程,存在不少逻辑漏洞。
也就是说,DeepSeek看似强大,却并非完美。
这阵子,家长们也在网上热烈讨论。
有家长认为,用AI写作业,性质就是“抄答案”,后患无穷。
但网友@欣欣妈妈的分享,却给了大家新的启发。
她女儿小学5年级,挺聪明的,就是做事比较马虎。
她去DeepSeek询问,这种情况下,怎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15秒后,DeepSeek给出了一个很有实操性的答案:
“针对孩子「聪明但马虎」的特点和学科短板,我将从习惯培养、学科提升、心理建设三个维度为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之后她按照DeepSeek说的做了,女儿果然细心了很多。
所以你看,对孩子而言,DeepSeek是救星还是陷阱,全在家长引导。
而父母如何引导,又依赖于各自的眼界与格局。
《父母的格局》中说:父母的格局,首先是有高度的视野。
比起纠结用不用DeepSeek,我们最该做的是把目光放长远。
了解AI意味着什么
比使用它更重要
知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讲过一个故事。
他有个朋友开广告公司,原来有7个插画师。
在过去,插画师工作前,会先与客户沟通。
然后根据要求设计出几张,供客户挑选。
但现在,他们公司只剩下一个插画师。
因为只要一个人懂得对电脑输入,每分钟就能输出5张,不合适再输出5张……
电脑如此高效,公司自然不需要那么多插画师了。
古典说,AI时代,这种替代只会更快更广泛。
根据最新调查,几乎在所有的能力测试中,AI智能都超越了人类。
2030至2060年间,将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与之前的估计相比,加速了大约十年。
不夸张地说,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大量取代人工。
那将来还有哪些职业,留给孩子们做呢?
这段时间,很多人也在DeepSeek上询问这个问题。
总结下来,不易被AI取代的行业,大都是创造性的、艺术类的,思考类的。
比如,数据建模、算法优化、生物技术、心理学、环境科学、创意产业等等。
基本可以断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
就算孩子用AI工具去算题、背诵、刷试卷,核心能力培养不起来,竞争力也不会强。
如何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是每个家长该考虑的事
一期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分析说: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我甚至可以称之为千万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惊慌失措,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一种奋进的力量。人工智能又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我们到底要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他认为,人类至少有9种能力是人工智能机器取代不了的——
同理心、道德意识、智慧、自控力、美感、幸福感、意义感、形象思维、共鸣和召唤。
9种能力浓缩下来,就是4个最为核心的生存能力。
①沟通能力
彭凯平教授说,沟通是人类特有的超能力,是我们战胜野兽的最大优势。
想想看,单打独斗,我们斗不过那些老虎、狮子、豹子。
但是为什么千万年的进化史里,是人类做了主宰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懂得合作,而合作的完成就需要沟通。
所以孩子一定要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影响他人,学会互动协作。
这是中国人在21世纪最应该做的事情。
日常中,我们除了引导孩子表达自我,理解他人,还要帮他们展开与人的合作。
比如,和同学搞个小组实验,策划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
②做事能力
孩子将来在社会立足的关键,不是学会某项专业,而是具备做事的能力。
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关键,是先具备批判性思维,再用思维指导行动。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学会思考》一书中说,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什么,更是“选择相信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去伪存真的辨别力,不人云亦云的判断力,是独到的思考与选择。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天赋与爱好,为他们制定专属的培养计划。
而后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成功的体验,来夯实他们的信心。
会思考,能做事,这样的孩子,将来端哪碗饭,都不愁吃喝。
③审美能力
三年前公布的新课标,首次将艺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开设。
整个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课时占比9%-11%,还要力争实行美育中考。
这些变革说明了一点,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越来越重要。
而学艺术和学文化,并不冲突,反而能互相弥补促进。
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演能力……都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得到锻炼;
阅读时,对思想对情感的理解,也可以与山间落日、春日繁花这些美景遥相呼应。
美学家蒋勋说: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一个拥有高审美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学霸。
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潮流下,谁有审美谁能胜出。
④爱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教授,曾多次强调:
“共情是人类特有的脑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如果一个小孩子长期是跟机器玩,不跟人交流,久而久之,可能就会缺乏共情心。所以保存和增强共情心应是教育的一个重大的目标,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与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和环境。”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他将更好地与这个世界融合,从而获得绵长的幸福。
实现这个目标,不在于我们给孩子花多少钱,关键是把我们的爱传递出去。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他长大后才能付出爱,得到更多的关怀。
写在最后
有段话,很深刻。
作为一个教育物种,人类发明了学校,在那里完成对一代又一代的教导。
我们被分成不同的年级、班级,老师们按照不同的学科,以步调一致的方式对我们展开教学。
如今,AI时代到来,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孩子的个性很容易被抹平,再有就是为了成绩为了作业,孩子们有点慌不择路。
就像开头说起的用deepseek赶作业,就是AI来袭后,孩子们一时转不过弯来的表现。
如果我们的孩子,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显然很难适应这个新的世界。
关键时刻,有智慧的父母,会走在孩子前面。
帮他们认清局势,制定方向,陪他们踏出一条新路。
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积极应对的人不会被抛下。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