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和蒋介石多年来一直有交集,当毛主席听到蒋介石去世的消息后,他感慨地写下了“你走吧,别回头!”这样的话。那么,要是他们两人的后代碰面了,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我觉得小孔好,我没有意见】
李敏和孔令华在八一学校成了同学,后来孔令华放暑假回家,跟爸妈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女孩就是李敏。
孔令华在八一学校读书时,比李敏高两个年级,他人高马大,长得帅气,加上是学生会的一把手,理所当然成了学校里的明星人物。李敏呢,在学校里也是响当当的角色,她热爱跳舞,常上台演出,那跳舞的样子,迷倒了不少人。他们俩从小一块长大,算得上是两小无猜,在那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从认识走到了相爱。
年轻的时候,孔令华对理工科特别着迷。跟李敏谈恋爱那会儿,他经常会给李敏拿些最新的科技小知识书来看。孔令华对知识那叫一个渴望,同时对李敏的感情也是真心实意的,特别专一。
李敏谈恋爱这事儿,终究还是让毛主席给知道了。高中那会儿,李敏就自个儿跟父亲坦白了恋爱的事儿。毛主席一听,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他一直觉得,孩子们的婚事得自己做决定,大人们还是别多插手。再说,他觉得小孔这孩子挺不错的,对这桩亲事,他是举双手赞成。
李敏乐颠颠地跟妈妈说了这事儿,想问问妈妈的看法。贺子珍一听女儿和孔令华相爱还打算结婚,立马表示支持。不过,她想让女儿的婚礼推迟一年,等高中毕业了再办。贺子珍觉得,在结婚前,李敏应该多读点书,这对她以后有好处。毕竟结婚后要生孩子,还要忙一堆家务事,到时候再想读书就难了。
李敏听完觉得老妈的话挺在理的,所以就把婚礼推迟了一年,打算1959年再考虑结婚这事儿。
之后,毛主席忽然记起一件挺关键的事儿,他还没弄清楚小孔的爸爸是谁呢。他便问李敏,结果李敏也是啥都不知道。
再碰到孔令华时,李敏就照着老爸的交代,向孔令华打听些事儿。孔令华乐呵呵地说:“咱俩同学这么多年,啥都说,啥都聊,就是家里那点事儿没扯过。”说完,孔令华就把他爸妈和家庭情况都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李敏,说完还反复问对方:“都记下了吧?还有啥想问的,直接说!”
李敏回到家,把孔令华跟她说的那些事儿跟老爸讲了。毛泽东一听,立马就明白了:“哎呀,小孔他老爹不就是孔从洲将军嘛,我认识、认识。”说完,他乐呵呵地掏出烟点上,在屋里走来走去。李敏小声问:“那这事儿,您乐意不?”
毛主席乐呵呵地点头:“行,没问题,我赞成。”听到这话,李敏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孔令华那边呢,也把自己和李敏谈恋爱的事儿跟爸妈说了。孔从洲老两口一听,别提多高兴了。他们都是思想开通的长辈,觉得孩子们的婚事,自己拿主意就行。从那以后,每到暑假,李敏就跟着孔令华回沈阳。孔从洲他们啊,对李敏喜爱得不得了。
1959年8月份,孔令华和李敏在毛主席还有孔从洲的操办下举办了婚礼。毛主席对他女儿的这桩婚事特别重视,原本打算让他们早点结婚。但碰巧的是,毛主席那会儿要去外地参加个重要会议,短时间内回不来。而且他在外地时,还老写信、打电话回来说,等他回来一定要由他亲自主持婚礼。就因为这样,婚礼就给推迟了。
八月底的时候,毛主席坐火车回来了,李敏和孔令华一块儿到火车站去接他。第二天早上,他俩就一块儿商量好了要请的客人,然后很快就把婚礼给办了。
婚礼宴席上,毛主席和孔从洲头一回碰面,等酒席散了,他俩聊得特别投机。
孔令华和李敏办婚礼那会儿,孔令华的妈妈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到北京来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后来,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陪着妈妈去了中南海,探望哥哥和嫂子。看到他们俩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孔妈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满脸都是欣慰的笑容。
李敏结婚后,跟老公一起住进了丰泽园,和毛主席成了邻居。毛主席特别宠爱他的女儿和女婿,很关心他们的成长,经常找他们聊天。因为孔令华对哲学、自然辩证法这些挺感兴趣,毛主席就常跟他探讨这些话题。毛主席对这个女婿很满意,夸他是个实在人。
1962年,李敏迎来了她的宝贝儿子。对这个小家伙,毛泽东是从心底喜欢,还亲自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继宁。他就是希望这孩子以后能接过列宁的精神火炬,为共产主义事业拼命干。
孩子出生后,毛主席常跑到李敏和孔令华屋里,跟小家伙玩耍。看到这一家子和乐融融,江青心里头那叫一个窝火,情绪一会儿好一会儿坏,怪里怪气的。为了不让爸爸和在上海的妈妈们烦心,李敏就一直憋着,就想图个清静。
第二年,因为江青老是找茬闹事,李敏实在受不了,就带着老公和孩子离开了中南海。他们用一辆平板车把所有东西拉走,然后在一间平房里安了家,三口人自力更生,过着挺不容易的日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直到1965年年底,他们才搬进了一个小单元房。
孔令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书,后来又去了部队服役。他每个月赚的钱并不多,因此他们经常感觉钱包有点瘪。
孔继宁在还是个六个月大的小娃娃时,就被送到了贺子珍的身边。从那以后,他的童年就像是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搭起了座小桥,来回地跑。有了外孙陪在身边,贺子珍的笑容那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实了。每次和外孙一起拍照,贺子珍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柔又慈祥的笑,从没变过。
孔继宁慢慢长大后,他明白了外婆身体不太好。因此,懂事的他特别会看外婆的脸色。一旦发现外婆心情不好,他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逗她开心。
等孔继宁读到小学四年级,开始住校生活后,李敏他们一家才算松了口气,负担稍微轻了点。
孔令华没啥特别的爱好,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每个月工资一到手,他一分零花钱都不留,全都拿给李敏,用来维持家里的开销。
他们离开了中南海的住处,搬去和普通员工一起住,开始自己动手做饭。日子过得非常朴素,到了冬天,就炖大白菜,一天能吃上好几顿。要是饭菜剩下了,李敏不忍心扔掉,就会热一热继续吃。
那时候,李敏每次去买菜,都专挑便宜的来买,穿衣服上她也不挑剔,一年到头就那一套布军装换着穿。孔淑静他们见她这样,也劝过她好几次,让她换身好点的衣裳。每到这时候,李敏就笑着回应:“好衣裳我是有的,我哥给我置办的,平时舍不得穿,想着出门走亲戚或者见客的时候再拿出来穿。”
孔令华每年都会精心挑选一两件时尚的新衣裳送给妻子,让她在毛主席诞辰那天美美地穿上。但每次穿过之后,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衣服收起来,放到箱子里收好。孔令华每次回家都会提醒她换上新衣,说要是再放着不穿,衣服款式就该过时了。可李敏总是心疼得不得了,舍不得把那些衣服拿出来穿。
【不要管你有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1972年,孔东梅在上海呱呱坠地,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正闹得热火朝天。李敏知道自己怀孕后,心里犯嘀咕,还专门去问了问父亲,看能不能生下这个孩子。毛泽东一听,立马斩钉截铁地说:“当然得生!”就算日子再难熬,孩子也得要。
后来孔东梅来到了这个世界,李敏就把孔东梅的照片拿给毛泽东瞧瞧,接着又把毛泽东的照片给女儿看。这么一来,他们两个人啊,就只是在照片里头见过彼此。
但是,孔东梅这个名字其实是毛泽东给起的。“东”字是从他自己的名字里取的,而“梅”则是他特别钟爱的一种花。
孔东梅打小就跟贺子珍外婆住在一起。小时候放学回家,她总是因为门铃装得太高,得拿书包垫着脚才能够到。她记得,那时候的院子特别大,里面还有座假山。她和外婆一起在花园里栽了四棵橘子树,每年都能结出好多橘子。外婆有时候就坐在椅子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眼睛望着远处,好像在想着什么事情。
李敏和孔令华经常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每次李敏到上海,都会和贺子珍聊上大半天,还会给贺子珍带些毛主席的东西,比如信件、礼物啊,还有香烟。那时候北方蔬菜挺稀缺的,所以贺子珍就会准备些新鲜的蔬菜和笋尖,让李敏带回北京给毛主席。
孔东梅小时候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总觉得外公特别神秘。有时候在电视上瞅见外公和妈妈一块儿出现,她就是琢磨不透这是为啥。
孔东梅其实没正经享受过童年,那时候的她,不过就是住在个大院子里头的小女孩儿。日子过得一点都不自在,就连想过马路买根五分钱的冰棍儿,都得折腾半天。她心里头老盼着能跟普通孩子一样,有爸妈陪着,还能自由自在地出去玩。
不过,她也清楚,外婆身体不好,爸妈又都在北京忙,因此那些照顾她的人管得特别紧,她没法像别的小伙伴那样自由自在地出去耍。
孔东梅四岁那年,她外公就走了。可惜啊,毛主席一直没能亲眼瞅瞅照片里那个既听话又可爱的小外甥女。
李敏和孔令华在女儿6岁那年,把她接到了北京上小学。从那时起,她对文化艺术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跟她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她妈妈说,自己骨子里很传统,特别喜欢欧洲浪漫主义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在俄罗斯生活,受那里古典艺术的影响比较深。女儿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太好,经常待在家里,所以妈妈给她买了好多书看。爸妈还老叮嘱她,出门在外别随便说自己的身份,并且得时刻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李敏经常叮嘱女儿说:“甭管你家境咋样,别人咋过日子,你也得按自己的路走。”
1994年,孔东梅成功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是英语。但说实话,比起英语,她更偏爱文学。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对书本、油墨和纸张这些东西有着天生的好感。那时候,她心里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梦想着将来能开一家温馨的小书店,在店里读读海明威的书,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再养一只可爱的小猫,享受那种简单又幸福的生活。
过了三年,孔东梅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开始她的学习之路。在那半年时间里,她换了三个住处,但生活逐渐有了着落。最后,她总算过上了心心念念的那种平静又自在的日子。
不过,就是因为周围太安静了,她才静下心来琢磨起以前从没想过的事儿。“就像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人特别多,他们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围着车子、房子和票子转。可我总觉得,这里面好像少了点什么。”
在美国留学那会儿,她真切体会到,西方年轻人爱国主义教育搞得真不错。他们不仅对各任总统的历史了如指掌,每年都会去缅怀逝去的总统,而且像《辛德勒的名单》这种反战电影,观众特别多。看到这些,她开始琢磨,咱们那些红色经典文化,到底该以啥样的方式展现呢。
到了国外生活后,孔东梅才开始真正从各种文化的不同视角去理解和看待毛主席。美国人对中国,特别是对毛主席的了解真的很少。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但多数人并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建立起一个国家的,也不明白现代中国具体是个啥样。还有啊,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她其实是毛泽东的外孙女。
最终,是李敏走进了孔东梅的世界,让她的生活有了转机。
2000年的时候,李敏把亲手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寄给了女儿孔东梅。书里讲了很多家族的老故事。孔东梅接到书后,翻看了很长时间,一看就忍不住掉眼泪,连着好几个晚上都因为心里太激动而睡不好觉,情绪很长时间都没能平静下来。打那以后,孔东梅心里就有了个新打算,她打算写一本关于外婆的书,还想写一本讲述三代女性生活变化的书。
为了把那段历史讲明白,孔东梅去找了好多人聊天。大家一见到孔东梅,一点不觉得陌生,反而感觉特别亲切。仔细瞅瞅她,会看到她下巴上有颗痣,这颗痣跟她外公的一模一样,就像是外公的痣传到了她脸上似的。
回国后,孔东梅立马行动起来,她一边实地探访,一边着手写书。后来,她还注册了个公司,专门从文化的视角去深挖百年毛家和中国的故事,致力于宣扬和推广那些“红色经典”。
2009年那会儿,孔东梅好几次跑到台湾,主要是去那边交流和研究文化产业的事儿。后来,她还见到了蒋介石的后代,并且跟他们握了手。不过,对于蒋介石家族,孔东梅没明确说过自己咋看的。但她提过自己读过蒋孝严先生写的《蒋家门外的孩子》这本书,看完后心里头特别感动。因为蒋孝严先生完全是靠自己打拼,一点没靠蒋家的背景,做人做事都特别努力。
【给贺子珍送终,实现她的未竟愿望】
毛主席离世后,贺子珍心里一直有个愿望,藏了好久。她特别想去北京,亲眼看看毛主席的遗体。毛主席对她来说,就是这辈子最大的精神依靠。
孔令华和李敏带着她一块去了毛主席纪念堂,把提前备好的花圈恭恭敬敬地放在了毛泽东雕像前。但真的瞧见毛主席遗体的那一刻,贺子珍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后来,贺子珍在北京301医院住了一年多,有女儿和女婿陪在身边,她过得特别舒心。她心里老琢磨着,等病好了,还得继续为党工作呢。
贺子珍终于达成了心愿,她成了全国政协委员的一员。报纸上还登了她和外孙女孔东梅的合照,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默默无闻几十年的贺子珍还在人世。四面八方的祝福和问候都涌了过来。
经过医生努力治疗,贺子珍的身体状况逐渐平稳,她就回家住在了湖南路262号。一旦不舒服,就马上送医院。但这次回到上海后,她的身体就一直没好起来,病情还越来越重。她只能硬着头皮,跟病魔抗争。
1984年那会儿,贺子珍的心脏慢慢变得没力气了,到最后心电图都平了,她就这样走了,75岁。
毛主席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宝库却依然闪耀着光芒,足够让后人钻研很久很久。他的精神力量,也会一直传下去,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