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段传奇历史中,有一句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勾勒出了“三国二十四名将”的武功排行榜。这个榜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众多名将中,吕布(字奉先)以其卓越的武艺和复杂的性格,成为了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将——吕布。
吕布这个人,争议挺大的,光看他那些外号就能看出来。正面评价里,他被称为“武功天下第一”,还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美誉,说明他不仅武艺超群,颜值也很能打。但负面评价也不少,比如“三姓家奴”和“有勇无谋”。“三姓家奴”说的是他一生认了三个爹,讽刺他见利忘义,毫无忠诚可言;而“有勇无谋”则批评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智商堪忧,缺乏谋略。
吕布,生于不详,卒于公元198年,字奉先。
从不同视角解读“三姓家奴”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东汉时期,没有家族背景的人想要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却为那些有才能的普通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使得原本渺茫的希望变得触手可及。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第一位“义父”丁原,字建阳,凭借自身武力在动荡时局中抓住机遇,最终跻身官场,甚至升至并州刺史的高位。丁原出身卑微,这种背景使他对那些在底层努力奋斗的人抱有同情心,这种情感往往是那些出身显贵、世族门阀的人所缺乏的。
谈谈吕布这个人。他和丁原背景相似,都是穷苦人家出身,靠着一身好武艺打拼上位。不过吕布的功夫比丁原强得多,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丁原这个人很看重人才,正好当时也急需帮手,而吕布也需要有人提拔。两人就这样互相看对眼了,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吕布最为人诟病的行为,莫过于背叛丁原转而依附董卓。他背弃了丁原的信任和提拔,选择追随一个扰乱朝廷的西凉军阀。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吕布无疑是个背信弃义之徒。然而,对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当采取更为全面的视角。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由里坡饰演的董卓角色。
史书提到,吕布投靠董卓(字仲颖)是受其引诱,导致他背弃了丁原。但深入分析,这种引诱是否更像是一种胁迫和利诱的结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董卓一直对并州这块地方垂涎已久。并州位于今天的陕北和山西南部,是中原和西凉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董卓在中原的地位就难以稳固。因此,董卓对丁原下手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至于拉拢吕布,可能并不是关键,更像是为了让他有机会表现,从而为己所用。
吕布对当前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不可能因为道德约束而放弃自己的前途,更不会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从并州军团对吕布杀害丁原后的平静反应,以及他顺利接管军队的情况来看,吕布很可能已经与部下达成默契。另一种可能是,士兵们对吕布的畏惧不及对董卓的恐惧,因此不敢轻举妄动。这一系列事件充分表明,吕布绝非等闲之辈。
在个人得失与道德准则的权衡中,吕布毅然选择了利己之路。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与不愿屈居人下的心态,他的这一决定似乎也有其合理性。
图中描绘的是吕布刺杀董卓的场景。
吕布踩着丁原的尸体往上爬,成功晋升。他的又一次晋升同样靠的是背叛,这次他干掉了董卓。
董卓凭借一系列僭越礼法、藐视皇权的行径,最终众叛亲离,沦为全民公敌。历史上,吕布除掉董卓的经过虽无所谓的连环计,但他确实因贪恋美色,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权衡得失后,王允与吕布联手,最终由吕布亲自处决了董卓。事成之后,吕布被封为温侯,与王允共同执掌朝政大权。
吕布除掉董卓后,不仅赢得了声誉,还被众人视为铲除国贼的勇士。他通过一系列不择手段的举动,从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迅速攀升为全国瞩目的显赫人物。尽管这些行为可以被视为缺乏道德和信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吕布在其中展现了相当的智谋和策略。
下图_ 青州、徐州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争霸,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吕布在这乱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简单来说,他是一方诸侯,手握重兵。他的主力部队主要来自并州旧部,麾下大将如高顺、张辽等人,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从这一点来看,吕布虽然杀了丁原,但并未失去并州军队的支持。因此,他有足够的实力在乱世中争夺主角之位。
吕布作为首领,其实力与袁绍、袁术等掌控多个州郡的大诸侯相比,差距明显。当李傕和郭汜率领的西凉军队攻占长安后,吕布不得不开始四处逃亡,生活陷入动荡。
吕布曾先后投奔袁术和袁绍,但都没能站稳脚跟。究其原因,吕布生性桀骜,不愿久居人下,而袁氏兄弟也不愿成为他上位的跳板。面对这种局面,吕布意识到唯有自立才是出路。
陈宫(去世于公元199年2月7日)
公元194年,也就是兴平元年,吕布迎来了转机。张邈和陈宫暗中策划反对曹操,他们看中了吕布的实力,极力拉拢他。面对这样的诱惑,吕布当然不会错过。起初,吕布势如破竹,但后来被荀彧和夏侯惇联手挫败。无奈之下,吕布转而攻占了刘备刚刚接手的徐州。这一事件标志着吕布和刘备之间长期争斗的开始。
吕布攻占徐州,再次暴露了他狡诈的本性,但在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这种行为并不罕见。相比之下,后来“吕子明白衣渡江”的策略,吕布偷袭徐州只能算是小手段。然而,吕布在掌控徐州后,面对两次重大危机都表现出了冷静的应对能力。首先是他的部将郝萌发动叛乱,吕布不仅迅速镇压了叛乱,还避免了事态扩大,保持了军队的稳定。另一次是“辕门射戟”事件,他未动用一兵一卒就解除了刘备的困境,同时也摆脱了袁术的围困。这两件事充分体现了吕布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
吕布在辕门外展示了他的射箭技艺。
吕布尽管控制了徐州,但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忠诚可靠的部下。吕布尽管控制了徐州,但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忠诚可靠的部下。
吕布虽然四处征战,赢得了不少战役,但他身边始终缺乏得力助手。除了陈宫,表面上与他合作,实际上却心怀二心,吕布麾下几乎没有其他知名谋士。唯一对他忠心耿耿的高顺,常常以道德标准来约束他,这让吕布对他既敬重又疏远。
吕布为何难以赢得广泛支持?究其根本,在于他缺乏争夺天下的宏大视野和战略眼光。
吕布除掉董卓,虽然对汉朝有益,也显示出他对汉献帝的些许尊重,但他并没有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别小看这面旗子,南朝孙策在江东崛起,靠的就是这个名头。刘备占据西南,口号自然不用多说。而曹操更是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名义上始终以汉室为尊。历史证明,那些不懂利用这面旗号的势力,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吕布如此,袁绍、袁术也不例外。这种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也体现在吕布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上。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对谁都不信任,结果因内部叛乱而败,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门楼事件,主角是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武将,以勇猛著称。白门楼事件发生在公元198年,当时吕布被曹操围困在下邳城。吕布曾试图突围,但未能成功,最终被部下背叛,被迫投降。曹操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处死吕布。这一事件标志着吕布的军事生涯的终结,也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吕布的死,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白门楼事件因此被后人广泛记载和讨论,成为了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案例。
纵观吕布的一生,他绝非只有蛮力的莽夫,正是凭借这一点,他才得以从底层一步步攀升。然而,他的才智仅局限于个人利益的追逐,缺乏争夺天下的远见卓识。由于德行不足以匹配其地位,吕布最终走向了覆灭。这样的结局并非吕布独有的悲剧,而是历史上无数类似人物的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