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老红军独闯中南海,大吃一惊:我见毛主席还要提前联系?

筱叭酱 2025-04-24 13:39:41

1958年,老红军李德才从河北急匆匆地来到北京中南海。

中南海的工作人员见到李德才,立刻热情地迎接他,并询问他此次来访的目的。

李德才直截了当地说:“我希望能见到毛主席,请他批准给我一些水泥。”

接待人员询问:“你想见毛主席,事先和中办沟通过吗?他们是怎么安排的?”

李德才满脸惊讶,睁大了双眼,质疑道:“什么?见毛主席还得事先预约?我可是李德才。”

接待人员一脸不解,又带着几分惊讶地打量着来人:“无论什么人想见毛主席,都得事先预约,这是规矩。”

李德才没别的办法,只能在门外先候着。

没过多久,李德才注意到一位中央领导的孩子,便招手示意他过来。李德才在苏区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但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李德才被一个孩子认出来了,那孩子快步走到他跟前,热情地打了声招呼:“李叔叔,您好!”

李德才轻轻拍了拍他的手,笑着说:“嘿,进城里混得不错嘛,看来你也长进不少,挺好。”

小孩问:“李叔叔,您找我有事吗?”

李德才急切地说:“我特别想见到毛主席,但他们不让我进去,你能帮我递个消息吗?”

孩子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了。

李德才提起笔,在纸上迅速写下了一句话:“我已经到北京了,希望能见到主席,李德才(土佬)。”

随后,李德才想到主席或许不清楚他的名字,于是在那句话后面特意加了个括号,注明“土佬”二字。写完以后,他仔细端详了一番,觉得挺满意,这才把纸条递给了小孩。

孩子顺利进入中南海后,李德安心返回了招待所。

次日,两位来自中央办公厅的人员抵达招待所,见到李德才后直接传达:“领导请您过去一趟。”

李德才立刻意识到那封信已经产生了效果,他的倔劲瞬间又冒了出来,坚决地表示:“今天我谁都不见。”

招待所的管理人员显得有点焦虑,所长赶紧提醒道:“主席正在等您,咱们还是快点过去吧,别耽误时间了。”

李德才听后觉得有道理,便随中办人员一同前往中南海的菊香书屋。

菊香书屋是毛泽东的居所。

李德才走进房间,立刻收敛了平日的倔强。他注意到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便快步上前,庄重地向主席行礼,说道:“主席,我到了。”

毛主席望着李德才,微笑着说道:"既然到了,就请坐下吧。"

李德才听完后,没有坐下,而是直接走到毛主席身旁,带着不解的神情问道:“主席,您这些年都吃了什么好东西,怎么看起来胖了这么多?”

毛主席听完李德才的发言,忍不住开怀大笑,调侃道:“你这个乡巴佬。”

毛主席正聊着,突然换了个话题,带着点调侃的语气问李德才:“你今天裤子没穿反吧?”

李德才听完毛主席的讲话,顿时面红耳赤,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二十多年前的情景。

李德才出生于1904年,老家在江西萍乡。1930年,他加入了彭德怀率领的红军。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家里种地。因为李德才身材魁梧,力气大,刚入伍就被分到了机枪连。

那一年,彭德怀带领红军进攻长沙,成功攻入城内。在战斗中,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战后,每位战士都领到了一条新式军裤,这种裤子前面设计有开口,方便实用。

李德才自幼在偏远山区生活,从未接触过这类新鲜事物。他的战友们同样困惑不解,为何裤子的前部会设计一个开口。

在一次讨论中,战友们争论裤子的开口应该放在前面还是后面。李德才直接选择将开口置于后方。面对大家的疑问,他拍拍胸膛,简洁地解释:“这样设计显然是为了上厕所时更加便利。”

李德才的话音刚落,整个房间顿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黄公略一到场,目光落在李德才的裤子上,不禁笑出声来。他大声提醒道:“你这家伙,裤子穿反了,口袋应该朝前才对。”

李德这才意识到自己出了洋相。虽然是个大老爷们,但他还是忍不住脸红了。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于是李德得了个外号——“土佬”。

听完毛主席讲述的这个故事,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德才此刻完全不在乎了:“这有啥好笑的,不就是一条裤子而已。”

毛主席等大家笑完,接着讲述了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李德才为革命事业立下大功的非凡事迹。

1935年5月。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决策,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失败,不得不开始长征。在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新获得了红军的指挥权,带领部队四次渡过赤水河,为红军争取了生存的机会。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抵达大渡河附近,蒋介石获悉这一消息后,认为机会难得,立即调遣大批军队前往,意图一举歼灭红军。

大渡河作为岷江的重要分支,是长江水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水流湍急,地形复杂,给红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更为严峻的是,河对岸还有敌军严阵以待,这使得红军的处境更加危险。为了确保部队的有生力量不被削弱,迅速渡过这条河流成为了红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毛主席察觉到了这一情况,随即指示先遣部队的指挥官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迅速前往前线,负责渡河行动的指挥工作。

负责执行强渡大渡河行动的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该团的指挥官是杨得志。

刘伯承和聂荣臻一到河边,聂荣臻立刻向杨得志询问:“土佬到了没有?”

杨得志表示确认,并补充道对方已经到达,并且特意安排了两挺机枪供其使用。

刘伯承站在一旁,心中充满疑问。作为红军的总参谋长,他对军中人物了如指掌,却从未听说过“土佬”这个名字。于是他直接问道:“你们提到的土佬,究竟是谁?”

聂荣臻带着笑意向刘伯承讲述了李德才把裤子穿反的趣事,逗得刘伯承开怀大笑。

很快,三个人一起走到了李德才那儿。

聂荣臻说道:“老土,总参谋长过来探望你了。”

李德才显得有点不好意思,眼神躲闪,不敢直视刘伯承。刘伯承却毫不在意,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伙子,干得挺好,等战斗打响,可得好好表现。”

当提及战斗任务时,李德才立刻挺直腰板,语气坚定地回应:“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刘伯承又重重地拍了拍李德才的肩头。

拂晓时分,激烈的交火爆发了。

营长孙继先带领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时,刘伯承站在李德才身旁,急切地喊道:“土佬,赶紧开火,别耽误!”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军炮兵赵章成精准发射了一枚炮弹,直接命中敌群中心。随着炮弹爆炸,敌军阵型瞬间被打乱,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逃离阵地,场面一片混乱。

李德才抓住战机,迅速操作机枪连续射击,“嗒嗒嗒……”的枪声不断响起,敌方士兵接连中弹倒下。

刘伯承兴奋地喊道:“老土,干得漂亮,真是精彩!”

在友军的紧密配合下,英勇的战士们成功跨越大渡河,迅速占领了对岸的阵地。紧接着,主力部队顺利渡河,彻底消灭了敌方的守军。

红军成功跨越河流后,指挥层全员情绪高涨。

次日,毛泽东与林彪一行抵达大渡河畔。刘伯承沉浸在渡河战役的回忆中,兴致勃勃地向众人讲述土佬的趣事。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自此对土佬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彪听完土佬的讲述,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丝笑意。这笑容中带着几分欣慰,毕竟李德才是他红一军团的一员,他对李德才的了解甚至比毛主席还要深入。

成功跨越大渡河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对表现优异的士兵进行了表彰。李德才因在行动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能力,被特别授予“大渡河英雄”的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行为的认可,也反映了团队在艰难任务中的集体成就。

这时,李德才和林彪之间的联系仍在继续。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李德才被分配到115师服役,亲身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随后,他跟随聂荣臻将军转战晋察冀边区,投身敌后游击战争。

在战争期间,李德才屡次建功,抗日胜利时,他已晋升为团长。

尽管李德才在八路军中担任的仅是团长一职,但他在军中威望颇高。无论是毛泽东、林彪,还是其他高层领导,都对他青睐有加。因此,军中上下无人敢轻视他的能力和地位。

1945年10月,林彪接到命令前往东北,途中经过冀中地区,便在霸县停留休整了几天。

李德才听说林彪到了冀中地区,心里特别兴奋,打算向这位曾经的上级申请一些武器和装备。通过多方打听,他确定了林彪的住所,便急匆匆地赶到了一个四合院。

林彪正在院子里研究地图,突然听到一阵争吵声,他皱了皱眉,不耐烦地大声问道:“外面在闹什么?”

李德才一到地方,就被警卫员给挡在了外面,不让他进门。

李德才非常愤怒,坚持要见到林彪,两人交谈时音量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争执。

林彪刚喊完,警卫员匆忙进门报告:“外面有位团长,自称‘土佬’,想见您。我们担心他影响您工作,就没让他进来。”

林彪听到“土佬”这称呼,微微一笑,说:“,是土佬,叫他进来吧。”

李德才的警卫员快步走向门口,准备接待来客。李德才用略带炫耀的眼神瞥了警卫员一眼,仿佛在无声地强调,自己确实和林彪相识,之前所言非虚。

李德才一见到林彪,立即立正敬礼,大声问候:“军团长好。”他依然沿用着红军时期的旧称。

林彪微微一笑,随口问道:“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李德才性格直爽,不喜欢拐弯抹角,直接对对方说:“我需要一些武器和装备,希望您能提供。”

林彪听后略显不悦,回应道:“我并非负责后勤的官员,如何能提供这些物资?”

红一军团的几位老战友听说李德才到了,立刻围上来,簇拥着他往外走。林彪见状,赶紧对他说:“你去跟他们一起吧。”

邓华拽住李德才,略带责备地问道:“老李,你怎么能直接跟领导要武器装备?”

李德才一时没想明白,邓华就给他支了个招:“下次别的队伍路过你这儿,你就去跟他们要点武器,直接说是上级安排的就行。”

李德才觉得这主意不错,立马就同意了。

后来,当红一军团的老战友们带队路过冀中地区时,李德才直接上前拦住了他们。他开门见山地说:“军团长交代了,让我向你们要些装备。要是你们不给,我们就去找军团长当面说清楚。”

李德才的战友们都清楚他的特点,大家也没太计较,或多或少都给他留了些武器和装备。

李德才利用这些军事装备,确实赚到了不少外快。

在解放战争期间,李德才带领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后担任旅长和副师长等职务,指挥作战表现突出。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他的部队成功俘虏了敌方3名军长和3名师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德才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位杰出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才原本以为可以过上和平生活,然而不久之后,朝鲜半岛就燃起了战火。

1951年,李德才作为志愿军的副师长,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场。经过一年的激烈战斗,他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朝鲜,返回祖国,并在北京军区的招待所暂住。

李德才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看着昔日的战友们纷纷被调到别的部队担任要职,而自己的去向却迟迟没有消息,心里难免感到不满。

杨成武很快去探望了李德才,直接问他:“老李,你最近身体还好吗?”

李德才不耐烦地回了一句:“我还没到那个地步。”

李德才表示,他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擅长军事指挥,但不擅长从事服务性工作。

不久后,李德才正式出任保定军分区司令。

1958年,李德才计划在军区修建一个篮球场,但面临水泥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专程前往北京,希望得到毛主席的批准,以获取所需的水泥资源。这一行动直接引发了文章开篇所描述的事件。

毛泽东立即拨通了周恩来的电话,指示他着手处理相关事宜。

毛主席在送别李德才时,特意赠予他一支钢笔和一条皮带作为纪念。

李德才回到保定后,修建了一个篮球场。施工结束后,他发现水泥还有剩余,于是将这些剩余的水泥捐赠给了当地一所正在建设的学校。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