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第一村”花园村的总营收高达725亿元,这个数字足以秒杀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更让人咋舌的是这个村庄的掌舵人邵钦祥,身家已达165亿元,妥妥地登上了胡润百富榜。
消息一出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但更多的人则在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致富经”能让一个村庄如此“豪横”?
广州猎德村的分红也曾引发热议,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耕地变成了收租,轻轻松松就能年入数十万。
有人说这就是“命运的宠儿”生对了地方,投胎就是个技术活,同样是乡村振兴,一边是“拆二代”的纸醉金迷,一边是“创业者”的筚路蓝缕,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躺着收钱?猎德村的“幸福烦恼”
猎德村曾经是广州天河CBD旁的“城中村”,破败的村庄与周围高楼大厦格格不入,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猎德村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靠着拆迁补偿款,村民们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
2010年猎德村完成了整体改造,村民们住进了崭新的电梯房,每家每户都分到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补偿款,一夜暴富,让猎德村人尝到了“躺赢”的滋味。
从此猎德村的画风大变模样……
每年春节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分红仪式,村民们排着队领取属于自己的“年终奖”,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村里豪车遍地,奔驰、宝马随处可见,甚至还有不少百万级豪车,据说曾经有一位村民,一口气买了三辆法拉利,就为了每天换着颜色开。
村民们不用为生计发愁,不少人选择在家“躺平”,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然而,这种“躺着收钱”的日子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即便可以躺在家里等着拿分红,猎德村里依旧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外出打拼,靠自己的实力继续努力,而不是选择摆烂躺平。
而同为“有钱村”的花园村却和猎德村完全不同。
花园村的“逆袭”之路
与猎德村的“幸运”不同,花园村的崛起则更像是一部“逆袭”史,40年前的花园村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村民们守着几亩薄田,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却被一个叫邵钦祥的年轻人,硬生生地打造成了“浙江第一村”。
1976年,年仅22岁的邵钦祥被推选为花园村的生产大队长,面对村里的困境,他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花园村富起来!”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邵钦祥四处筹钱,带领村民办起了蜡烛厂,为了打开销路,他背着蜡烛,走街串巷,甚至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去推销。
凭着这股“拼劲”花园村的蜡烛厂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赚到了第一桶金,随后,邵钦祥又带领村民办起了服装厂、绣花厂,产品远销海内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邵钦祥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产业,难以实现村庄的长远发展,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
2000年,花园村投资2000万元,引进了维生素D3生产技术,并成立了花园生物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园生物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邵钦祥还带领村民发展红木家具产业,他们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形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将花园村打造成了“中国红木第一村”。
如今的花园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草棚泥房”的穷地方,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图书馆,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新农村”的风貌。
更重要的是花园村的村民们也切切实实地分享到了村庄发展的红利,也因此有人调侃在花园村,家庭资产500万以下被视为困难户,1000万才算是一般家庭,5000万才称得上基本富裕,只有资产超过1亿元才被认为是真正富裕。
为了让村民们共同富裕,花园村建立了完善的福利体系,村民们享受着免费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待遇,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城市居民。
拆迁款与百亿村长,谁更像“命运的宠儿”?
猎德村和花园村就像硬币的两面,折射出了中国乡村振兴的两种路径。
猎德村是搭上了城市化发展的快车,凭借拆迁补偿款,一夜之间完成了财富积累,然而,这种“天降横财”式的致富模式,也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比如缺乏产业支撑、村民“躺平”心态,都可能导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再次上演。
花园村则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从蜡烛厂到维生素D3生产,再到红木家具产业,花园村始终坚持产业升级,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靠自己双手创造财富”的模式,虽然过程更加艰辛,但发展后劲更足,也更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对于那些位于城市边缘,拥有土地资源的村庄来说,拆迁补偿款确实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但这笔钱更应该被视为“启动资金”,用来发展产业、改善民生,而不是坐吃山空。
而对于那些地处偏远,缺乏资源禀赋的村庄来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发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猎德村和花园村的案例也让我们看清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造血”,“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急,而“造血”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更关键的在人才,无论是邵钦祥这样的“领头羊”,还是那些敢闯敢拼的创业者,都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猎德村”和“花园村”涌现出来,有的村庄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还有的村庄引进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模式,同样也有村子选择发展高科技农业,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品牌。
这些案例都说明了乡村振兴的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信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