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终南山,这个曾经在朋友圈掀起一阵热潮的做法,现在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在终南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民老李对着记者笑了笑,摇了摇头:“他们看破红尘?
假的!”这一句话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终南山隐居热的缘起2014年,西安美院毕业生张二冬的帖子《借山而居》,突然在朋友圈中热传。
帖子记录了他在终南山种花养草、写诗作画、喂鸡养狗的日常。
这种低成本却高质量的生活,迅速点燃了很多都市青年的向往。
大家纷纷背起帐篷,向终南山进发。
张二冬的“归隐生活”触动了很多在城市中感到压抑的年轻人。
他们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向往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
于是,终南山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之地。
据统计,到2018年,终南山上的隐居人数达到了5.5万人,而2013年同期仅为5000人。
这种增长速度之快,不禁让人感叹。
但实际的隐居生活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诗意。
终南山的冬天阴冷刺骨,室外气温常常在零下10度。
第一批住进终南山的“隐士”张二冬就曾吐槽过冬天的生活:“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摸炉子。
如果炉子热,心情会好一整天;要是炉子冷,那一天的心情也就凉了。”
生活上的挑战远不止天气。
隐居在终南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
种地、打水、搬煤气罐,样样都不能少。
张二冬曾一度因为没有生火经验,在一个寒冷的晚上几乎冻伤。
这里没有便利的城市服务,只有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对很多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还有那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山间横行的老鼠和蛇。
老鼠不仅是个卫生问题,在气温降低时,它们会不断试图进入屋内找温暖。
张二冬就曾被老鼠啃坏了好几包花生。
而毒蛇的威胁则是更大的问题,一旦被咬伤,送医困难可想而知。
终南山隐居的商业变迁随着“终南山隐居热”逐渐变成一种现象,商机也随之而来。
村里的房租从最初每年数百元涨到了数万元,甚至有村民在村口设置二维码收费。
当地的村民逐渐看到了商机,开起了民宿、篱笆小店,甚至开始举办“隐居体验营”。
这时,很多早期的隐居者开始向经济转型。
有些人做起了旅游生意,另一部分人则成了网络红人,直播终南山的日常生活。
曾经有用来冥想的山洞,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有名的“隐士”实际操着城市中的商业项目,只不过换了个舞台。
个人与理想的角力那么,那些真正为了隐居而来的年轻人呢?
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以张二冬为例,尽管他一度成了网络红人,但最终他还是选择远离喧嚣,搬到了更僻静的地方。
在那里,他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隐居生活,每天读书、写作、种菜,尽管孤独,但内心平静。
另一对选择隐居的夫妇支支和小杰,他们的生活也历经波折。
支支在隐居生活初始,曾经一度困于没钱交房租。
小杰则因缺乏当兵时的收入来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但他们没有放弃,支支通过写作、转型成了一个小众公众号的写手;小杰则自学编程,现在接到了一些项目,虽然收入不高,却足够维持基本生活。
最终,那些真正坚持理想的人,慢慢在隐居生活中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尽管现实与理想有着巨大的落差。
很多人觉得山居生活是围炉煮茶的惬意,也许真正理想化的隐居,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平静,而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富足。
结尾当我们在讨论终南山的隐居现象时,实际上是在思考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
城市和山里,各有各的挑战。
真正的隐居精神,也许并不是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是心境的调整。
终南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老李所说的“他们看破红尘?假的!”——也许所谓的看破红尘,不在于隐居于山野,而在于心如止水,无论身处何地。
真正的隐士精神,从不在终南山,而在每个按下手机静音键的清晨。
生活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奋斗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