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领袖之一,交完党费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如今发展如何

岁月如梭人难处 2024-12-20 16:07:18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经毛主席和中央研究决定,派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然而在四年后,35岁的袁国平却举枪自尽,此时他唯一的儿子袁振威还不满两岁。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新四军领袖做出如此激烈的举动?他唯一的儿子后来发展如何?

1938年,袁国平带着50名干部离开延安,开赴新四军驻地。由于新四军的政治机关刚刚成立,袁国平上任之后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在肯定新四军工作的同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为了提高原有干部,培养新干部,在袁国平的领导下,新四军创办了教导营,之后经中央批准又扩建为新四军教导总队。关于教导总队的工作,袁国平事无巨细全都亲自过问,还为教导总队编写了政治教材。这些教材后来成为全军指战员的必修政治课本。

1940年春天,国民党顽固派挑起新的摩擦,袁国平受组织委派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将对方驳斥的哑口无言,只得请出司令长官顾祝同。顾祝同刚开始十分藐视袁国平,对新四军肆意指责,但袁国平有理有据的驳斥,让顾祝同同样无话可说。

“袁国平确实是个人才,党国要能有这样的人才该有多好啊!”会谈结束后,顾祝同感慨地对亲信说道。

由于袁国平和顾祝同没能达成协议,因此中央指示暂停与顾祝同的谈判,待周恩来回到重庆后,直接与蒋介石交涉。按照中央的指示,袁国平启程前往重庆,向周恩来汇报皖南的情况,周恩来指示袁国平,要督促项英尽快撤出皖南,以免遭到国民党的打击。

袁国平回到皖南之后,由于受项英的影响,对统战政策的执行产生过右的情绪,再加上对项英过于屈从,导致没能贯彻执周恩来和中央的指示,造成了之后皖南事变的悲惨结局。

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踏上了北移的征程,结果遭到顽军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前堵后追、两翼夹击。叶挺主张往回打,冲破敌人的包围圈,但项英、袁国平却坚持继续向苏北进发。

当新四军各路纵队分别通过指定山岭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未能够完成行进计划。在项英主持的军分会扩大会议上,叶挺就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出了三个意见,结果项英一个都不同意,自己也提不出具体的方案。

眼看着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项英在会上首先提出了辞职,将自己的职务全部交给饶漱石负责。叶挺和饶漱石研究出一个办法,尽快通知各部队,无论在什么地方,就地分散突围。

突围大血战开始后,袁国平随着突围的人群好不容易翻越了陡峭的火云尖,又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组织几次突围没能成功,大家分散隐蔽等待时机。

为了挽救危局,叶挺亲自下山与敌人谈判,结果遭到敌人扣押。敌人发起总攻后,袁国平率领一部分人与项英分开突围,结果在突围中负伤,跌落在路旁的树丛中,而项英、饶漱石等人则随着突围人群冲出了山口。

过了没多久,军部卫士连发现了血肉模糊的袁国平,尽管袁国平让大家赶快突围,不要管自己,但战士们还是决定带上袁国平。就这样,战士们轮流背着袁国平,和敌人边打边走,一晚上跑了20公里的路程,终于赶到了青弋江边。

为了在天亮之前渡过江去,战士们在找不到渡船的情况下,决定抬着袁国平涉水而过。到了江心的时候,几个战士一起用头顶着、用手扶着袁国平渡江。近一个小时后,战士们终于带着袁国平到达了江对岸,此时一百多人的队伍也只剩下三四十人了。

正在大家歇息片刻时,袁国平挣扎着从地上支起身子,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递给副连长,请他替自己向组织汇报,然后又从身上摸出七块大洋说:“这是党费。”

正当大家为袁国平这几句话而难过流泪时,袁国平从口袋里摸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年仅35岁的袁国平,为了不拖累战友,践行了自己在北移动员时立下的誓言:“有一百发子弹要用99发打敌人,留下最后一发必要的时候打自己。”

由于牺牲太早,袁国平不到2岁的儿子袁振威还没见过父亲,就永远失去了父爱。好在袁震威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考上了国防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