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竟藏着这样一个宝藏地——行唐县,你了解多少

岁月任风扬 2025-01-19 17:59:05

一、行唐初印象

行唐县,这座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北部的县城,宛如一颗隐匿在燕赵大地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介于东经 114°10’一 114°41’,北纬 38°21’—38°43’之间,辖区总面积 966 平方千米,是石家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形上看,行唐属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 “五山二坡三分田” 的独特地貌 。北部群山耸翠,峰峦叠嶂,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阻挡了北方的寒风,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中部丘陵起伏,如大地的脉搏,连绵不绝,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南部平原坦荡如砥,沃野千里,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与希望 。最高海拔 960 米,最低海拔 75 米,高低错落的地势,赋予了行唐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行唐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春季,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然而干旱多风的气候,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挑战;夏季,阳光炽热,雨水充沛,雨热同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时的行唐,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秋季,天高气爽,昼暖夜凉,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的红枣也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冬季,寒冷少雪,大地银装素裹,宛如一个童话世界,偶尔飘落的雪花,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然的馈赠无处不在。沙河、磁河、郜河、曲河四条主要河流宛如四条银色的丝带,蜿蜒贯穿全境,为行唐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绿树成荫,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家园。大、中、小水库 16 座错落分布,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总库容量 1.62 亿立方米,水面面积 1.8 万亩,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矿产资源也毫不逊色,全县已探明的固体矿产达 13 种之多。石炭岩总储量 1.2 亿吨,白云岩总储量 2467 万吨,钾长石总储量 1050 万吨,硅石总储量 997 万吨,膨润土总储量 600 万吨,云母总储量 500 万吨,蛭石总储量 400 万吨,铁矿总储量 114.5 万吨 。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合理开发与利用,为行唐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千年历史的沉淀

(一)远古起源

行唐的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可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南贾素、南王庄等村出土的石斧、石镰、石镞等珍贵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远古的大门,确凿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这片土地上便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着早期的原始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行唐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制的漫长蜕变,而后踏入了以部落制和部落联盟制为政体的父系氏族社会 。据推断,当时的行唐一带处于陶唐部落的辖管之下。彼时,陶唐部落已超越了简单加工生产生活用具的石器时代,能够制作出以各种陶器为代表的较为精致的生活用具,展现出了较高的文明程度 。

公元前 2357 年,是行唐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帝挚因不行善政被各部落长罢免,而贤明的唐尧凭借卓越的人品和显著的业绩,被推举为 “帝” 。唐尧从其治所定州市唐城村一路向南,前往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赴任,第一站便驻跸于行唐 。于是,行唐这块地方开始有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名称 ——“南行唐邑”,意为 “唐尧南行经过的地方” 。这一名称的出现,不仅为行唐的历史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二)朝代更迭中的变迁

周朝建立后,为了实现有效的治理,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南行唐邑划归并州管辖 。并州区域辽阔,涵盖了如今山西、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其统治中心位于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 。在周朝的统治体系下,南行唐邑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春秋时期,诸侯割据,战火纷飞,一些边远少数民族也纷纷内迁建国 。由甘肃东部、陕西北部迁入内地的白狄族中的一支鲜虞人,在晋、燕两国的边境缝隙之间,建立了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 —— 鲜虞国,南行唐邑随之归属于鲜虞国 。鲜虞国的统治,为行唐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行唐多元的文化风貌。

后来,“春秋五霸” 之一的晋国势力逐渐强大,一举消灭了鲜虞国,南行唐邑被纳入晋国的治理版图 。然而,晋国的繁荣并未长久持续,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内乱,几位有势力的大臣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最终导致晋国瓦解,分裂为赵、魏、韩三个新的诸侯国 。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再度南迁,在各内地诸侯国势力不及的地方建国自治 。其中,白狄人再次崛起,占据了河北中西部地区,建立了 “中山国” 。在这一时期,南行唐邑始终处于中山国的统治之下,见证了中山国的兴衰荣辱 。据古史书和古图志考证,战国时期的南行唐邑还曾被称为 “龙” 邑,为其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

公元前 296 年,赵国发动战争,消灭了中山国,南行唐邑成为赵国的属地 。赵国的统治,为行唐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促进了行唐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政权 —— 秦朝 。秦朝在国家政体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过去长期实行的 “分封制”,推行 “郡县制” 。在河北中南部一带,秦朝设立了巨鹿郡,南行唐邑划归巨鹿郡管辖,同时将邑改为县,“南行唐县” 由此诞生,这标志着行唐正式进入了县制时代 。

秦朝的统治如昙花一现,因继任者的昏庸残暴,招致天怒人怨,仅仅延续了十余年,便被刘邦建立的汉政权所取代 。西汉建立后,对秦朝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在河北中西部一带设置了恒山郡,南行唐成为恒山郡的辖县 。西汉第三任皇帝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避讳其名字中的 “恒” 字,将恒山郡改称 “常山郡”,此后在西、东两汉时期,南行唐一直隶属于恒山郡或常山郡 。

东汉后期,中央政权逐渐式微,形同虚设,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期 。南行唐邑最初归属于曹操之子曹丕建立的魏国 。然而,魏国的统治仅维持了 40 余年,便被晋朝所取代,南行唐邑旋即归属于西晋 。西晋同样是一个短命的政权,仅仅 40 余年,便陷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混乱的 “五胡十六国” 时期 。在这一时期,北方先后建立了多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如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南行唐县在这些政权的频繁更迭中,命运飘摇不定 。直到北魏后期(太和十年,即公元 486 年),政治逐渐趋于清明,政权相对稳定,南行唐县的 “南” 字被去掉,正式改称为 “行唐县” 。在此之前的 400 多年间,行唐一直是常山郡(有时恢复恒山郡名称)的辖县 。

公元 490 年,北魏统治者孝文帝拓跋宏(也称元宏)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提升行唐的地位,将行唐提格,设置了 “唐郡”,辖灵寿、曲阳、行唐三县 。这一举措使得行唐在北魏的行政区划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促进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然而,到了太和二十一年(公元 497 年),唐郡被废除,行唐又重新归属于常山郡所辖 。

南北朝时期,兵燹连连,时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在这长达 100 多年的混乱时期后,公元 589 年,隋文帝杨坚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行唐在隋朝时期为恒山郡辖县,继续在新的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下发展 。

进入唐代之后,行唐的名称开始频繁变更 。武则天称帝后,由于行唐县名与唐朝国号有相同的 “唐” 字,为了避讳,行唐县名被改为 “章武县” 。直到武则天寿终正寝,李显继位,才立即取消 “章武” 之名,恢复 “行唐” 县名 。时至中唐,经历了 “安史之乱” 的唐王朝,深刻认识到恒山郡一带的军事地位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控,行唐被设置为 “泜州”,下辖灵寿、曲阳、行唐三县 。然而,到了公元 774 年,泜州被撤销,行唐又重新纳入恒山郡的管辖范围 。

五代十国期间,政权更迭频繁,行唐县也多次更改名称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 907 年),行唐再度改称 “章武” 。仅仅过了 16 年,随着新政权 “后唐” 的建立,行唐又恢复了 “行唐” 县名 。后晋天福元年(公元 936 年),行唐县名被改为 “永昌” 。直到后汉政权时期,才再次改回 “行唐” 。

宋朝建立后,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将郡、县制改为路、府、州、县制 。原恒山郡改为真定府,行唐成为真定府辖县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 1000 年),由于行唐地处防辽前沿,战略地位重要,宋朝政府在行唐的西北部地区设置了 “北寨”,直接隶属由真定府改制的镇州管辖 。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宋朝对行唐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

元朝时期,行唐属保定路管辖 。在元朝的统治下,行唐作为保定路的一部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

明朝初期,行唐属定州管辖 。正统十三年(1448 年),行唐改属真定府 。清朝雍正之后,行唐改属正定府 。明清时期,行唐在真定府(正定府)的管辖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为当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三、多样的特色文化

(一)枣乡文化

行唐享有 “中国行唐大枣之乡” 的美誉,红枣栽植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上,红枣种植面积广袤,达 65 万亩,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的 13 个乡镇 。行唐大枣品质上乘,“御枣” 之名当之无愧。其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堪称 “天然维生素丸”。

千百年来,枣树与行唐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枣乡文化。从许由植枣拒尧禅、女英护枣找许由等动人的民间传说,到扭股车、挑花杆、太平锣、吹歌打枣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无不彰显着红枣在当地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枣木杠” 的枣酒文化,承载着行唐人民的豪爽与热情;枣树陪嫁、枣树精神等现代文化,更是将红枣所代表的坚韧、奉献精神代代传承 。

如今,红枣产业已成为行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县常年红枣产量达 18 万吨,年产值超 5 亿元,在市场上,“甲壳素红枣”“行唐大枣”“中秋红”“红枣酒” 等品牌声名远扬 。为进一步推动红枣产业发展,行唐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成立了专门的配套机构,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办 “中国红枣文化网”,不断拓展红枣产业的深度与广度,让枣乡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二)佛教文化

行唐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众多古刹名寺见证了佛教在这里的传承与发展 。其中,云居寺尤为著名,虽地处北京房山,但与行唐的佛教文化一脉相承。这座古刹距今已有 1400 多年历史,有 “北方巨刹”“北京的敦煌” 之美誉 。寺内珍藏着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 “房山石经”,这些珍贵的经文不仅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资料,更在书法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

云居寺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寺内的佛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每一尊佛像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抗日战争时期,云居寺虽遭受日军三次大规模轰炸,主体建筑几近全毁,但山门却奇迹般地仅剩下三分之一,却依然顽强不倒,完美印证了 “山门不倒寺必重修” 的预言 。这不仅体现了云居寺的坚韧,更让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如今,云居寺吸引着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红色文化

行唐在革命时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老区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积极开展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全面抗战初期,更是成功建成模范抗日根据地,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

1939 年,聂荣臻与贺龙在此历史性握手,共同谋划了闻名中外的陈庄战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 年,抗日军政大学在秦台、梨沿庄办学,为冀中地区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1944 年,美军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前来考察,进一步提升了行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946 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入驻上碑镇,在这里指挥华北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7 年,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上碑,完成了三大重要决策,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8 年,华北育才小学、冀晋中学相继来此办学,为培养革命人才贡献力量 。

行唐留存至今的众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如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中央工委旧址等,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这些遗址和场馆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行唐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红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

四、舌尖上的行唐

行唐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热情。

行唐扒糕是当地的经典美食,以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将荞麦面熬成灰色糊状,随后团拍成小饼放入凉水盆中定型 。食用时,切成小块,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于碗内,再浇上用麻酱、香油、好醋精心搅拌的料汁,并佐以红咸胡萝卜丝、辣椒或蒜末 。这道扒糕口感劲道,荞麦的醇厚香气在舌尖散开,搭配上独特的调料,酸辣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在炎热的夏日,来上一份扒糕,瞬间驱散暑气,让人直呼过瘾。

行唐杂面同样历史悠久,它由小麦面、绿豆面、红小豆面等多种面粉混合而成 。面条细如发丝,却不失韧性。烹饪方式多样,可做成腥汤杂面,用煮牛肉的香浓汤水熬上一锅小米粥,待小米熬出米花且汤浓时,放入杂面,再扔些切碎的萝卜缨子,煮好后,肉香、米香、菜香、杂粮香相互交融,令人食欲大增 ;也能制成炒杂面,先将杂面煮熟捞出沥干,炒勺烧油,炝花椒、干辣椒,放入白菜丝翻炒出香,半熟时加入杂面,继续翻炒均匀,香味随即弥漫开来 ;还能煮成杂面汤,最独特之处在于用棉籽油炝锅,将棉籽油烧热,放入葱花一炸,那浓郁的香味瞬间在锅中散开,再倒入面汤,若是再炝点干辣椒花椒,香味更是层次丰富,让人欲罢不能 。

除了扒糕和杂面,行唐还有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腌肉面和肥肠面,面条以手擀为佳,面和得透彻、熟稔,吃起来口感绝佳 。腌肉的醇厚香味与面条完美融合,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农家风味;肥肠处理得干净无异味,入口软糯又有嚼劲,搭配鲜美的汤汁,让人吃得酣畅淋漓 。行唐焖子也是农家年饭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一过腊八日,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尤其是腊月二十之后,大人们在大口铁锅里煮上一大锅肉,而后用香浓的肉汤灌焖子,此时香气弥漫整个庭院,馋嘴的孩子们围在锅边,满心期待 。

在炎热的夏季,行唐农村的人们常吃凉粉汤,清爽可口的凉粉,搭配上小葱、黄瓜、芥末、香油与醋汤,味道鲜美,从地里干活回来,喝上一碗凉粉汤,暑气顿消,全身都感到清爽舒服 。酸黄菜与芥菜丝则是家常小菜,吃法随意,随吃随拌,方便至极,而且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尤其在春节期间,人们吃多了油腻食物,来上一盘酸黄菜或芥菜丝,瞬间大换胃口 。缸炉烧饼与羊杂汤堪称绝配,缸炉烧饼外皮酥脆,内部柔软,麦香浓郁;羊杂汤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汤鲜味美,肉香四溢,两者搭配,“吃了羊杂汤就缸炉烧饼,打个嗝也是好味道”,成为行唐人最喜爱的美食组合之一 。

五、经济发展的新貌

(一)农业发展

行唐县的农业发展独具特色,“两红一白” 特色农业产业声名远扬 。“两红” 指的是红枣和红薯,“一白” 则是牛奶。行唐是 “中国行唐大枣之乡”,红枣种植历史超两千年,种植面积达 65 万亩,常年产量 18 万吨 。其红枣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甲壳素红枣” 等品牌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

红薯产业同样发展迅猛,行唐县大力建设万亩红薯基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薯你好行唐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采用有机生态种植技术,引入智能化暖棚等先进设施,年产新苗 300 万株,有效降低了外购薯苗成本,提升了红薯品质和附加值 。2024 年,行唐县更是涌现出多个红薯种植亮点,如南桥镇西安太庄村的 “薯你好” 红薯种植基地,千亩有机红薯迎来丰收,亩产近 3000 公斤,800 亩红薯总产量达 1200 吨,与多家大型收购商和加工厂签订协议,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

乳业作为 “一白” 产业,在全国和河北省都占据重要地位。行唐拥有 40 多年乳业发展历史,是 “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河北省乳业名县”“河北省奶牛养殖示范县” 。乳业产业集群实现了青贮种植、农牧机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乳品包装全产业链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

(二)工业崛起

在工业领域,行唐形成了乳业、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高端包装四大产业集群 。乳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等环节精益求精,还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发展 。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炭岩、白云岩等,不断创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生产出多种优质的建筑材料,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紧跟时代步伐,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高端包装产业集群则凭借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服务,为众多企业提供了精美的包装解决方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

行唐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关键作用。2011 年被评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 17.98 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发展,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4 年上半年,行唐县举行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中创智慧渔谷项目、科隆特种金刚石制品项目等总投资 31.58 亿元的 15 个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项目涵盖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包装等多个领域,与行唐四大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将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

六、旅游资源的魅力

(一)自然景观

行唐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牛王寨位于行唐县城寨乡境内,是一处集登山涉险、垂钓戏水、赏花怡情于一体的独特风景旅游区 。这里平地突兀,山势挺拔,北侧更是以险取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下的甘泉湖碧波荡漾,宛如绿衣少女般温婉动人。山上的巨石形态各异,有的横卧在半山腰,姿态安闲;有的蹲在山脊上,若有所思;有的峭立山顶,迎风昂首 。此外,牛王寨还有万株杏花,每逢春季,杏花盛开,似雪如银,冰清玉洁,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陶醉不已 。

孔雀湖同样魅力非凡,它地处行唐县口头镇内,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库 。孔雀湖湖水清澈碧透,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宛如人间仙境。站在大坝上,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处山峦叠嶂,层林尽染,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沿着湖边的小路漫步,还能欣赏到各种花卉和树木,如樱花、桃花、松树、柳树等,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动人 。此外,湖水中还有野鸭、小鸟等小动物嬉戏,为这片宁静的山林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

(二)历史古迹

行唐的历史古迹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行唐古城墙虽历经风雨侵蚀,部分城墙已不复存在,但仍有遗迹留存,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雄伟气势 。据记载,唐天宝年间始建城池,初为土城,后经历代修缮,城墙不断加固 。明代行唐城周长五里,城墙高二丈,宽三丈五尺,护城池深八尺,阔二丈 。如今,仅存的一点标志位于原机械厂院内的土台,它见证了行唐古城墙的历史变迁,也提醒着人们珍惜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 。

升仙桥坐落在旧县城西门外护城河上,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祐五年重修 。这座桥是一座并列砌筑的单孔弧敞肩石拱桥,长 15.3 米,宽 6 米,桥面到河底高 4.7 米,主拱劵用 20 道单劵并列砌筑,现存跨径 11.3 米,中间高 2.7 米 。主拱两端各负小劵,用 8 道单劵砌筑,跨径 2.45 米,拱矢 0.5 米 。大劵和小劵的劵脸右石上均有雕刻,与赵州安济桥、永通桥结构基本相似,被誉为安济桥的姊妹桥,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关于升仙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鲁班看到杨二郎为了背老母亲看病,不惧寒暑趟水过河,深受感动,于是用剩下的石料一夜之间造了这座桥。后来二郎得道成仙,在桥上升天,此桥便得名 “升仙桥” 。这个传说为升仙桥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对这座古桥充满了敬意 。

(三)休闲农业园区

行唐县的休闲农业园区将农业与旅游有机融合,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好去处。多利庄园位于上王庄村,是一处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园区 。这里樱桃种植面积达 100 亩,每亩产值约 2.5 万 。每到樱桃成熟的季节,一颗颗红润饱满的樱桃挂满枝头,娇艳欲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除了樱桃,庄园还种植了酸枣、桑葚、苹果、红枣等果树,以及黄芩、丹参等中药材 。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水果,还能了解到中药材的种植知识 。此外,庄园还积极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研发出酸枣芽茶系列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园区的产业内涵 。目前,庄园每年用工 50 余人,有效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这里打工的村民表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感到非常满意 。多利庄园通过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持续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采摘、露营、民宿等游玩热点,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

七、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行唐县前景一片光明,充满无限潜力。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行唐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将迎来更为蓬勃的发展 。

在经济发展方面,行唐县将继续深耕 “两红一白” 特色农业,进一步提升红枣、红薯的品质与产量,加强乳业全产业链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工业领域,四大产业集群将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驻,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

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将成为行唐的重要着力点。枣乡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将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弘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馆等举措,让更多人了解行唐文化的魅力,提升行唐的文化软实力 。

旅游产业更是行唐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牛王寨、孔雀湖等自然景观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游玩体验;行唐古城墙、升仙桥等历史古迹将得到妥善保护与修复,重现昔日辉煌;休闲农业园区也将持续创新发展模式,推出更多特色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亲近自然、体验农耕 。

相信在全体行唐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行唐县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魅力之城,让我们共同期待行唐更加美好的明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