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寒冬下,往日“销冠”绿地集团加快转型医疗

老夏的笔记本 2024-07-05 07:36:24

往日房企“销冠”、上海龙头房地产企业绿地集团于7月1日正式成立医疗产业集团,宣布依托空间资源供应链等优势,加快在血液透析中心、医疗综合体、医疗医药产业园等项目的筹建落地,在医疗领域加速度投入。

来源:诊锁界

作者:太白

封面来源:绿地控股

7月1日据上海黄埔区官媒消息,绿地医疗产业集团于当日正式揭牌成立,加大向医疗产业领域转型,并与医药流通龙头“九州通”、国产影像龙头“联影医疗”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消息传出后,绿地集团股票实现“三连红”累计上涨8.7%。

几经风霜,绿地集团也要开始转型医疗了。在其官方披露资料中,绿地医疗产业集团表示将依托原有资源通过携手国内外头部医疗企业和机构,构建医疗产业多链路业务体系,全力打造行业领先的医疗供应链管理及健康服务企业。加快血液透析中心、医疗综合体、医疗医药产业园等项目筹建落地,进一步完善医疗产业业务布局,助力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等方面推动创新发展。

作为在大众认知中看似“长青“的医疗领域,自然也并非是绿地集团首次投入布局。在2017年绿地就建设投资了康养产业板块,成立了子公司集团;2019年绿地控股曾与复旦大学重投160亿,共建复旦绿地全球医学中心;2020年4月定位集医疗商城、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康养酒店等为一体的绿地奉贤健康产业园开工;2021年9月约4000平方米的医疗健康品牌”绿地优康综合门诊“在上海开业……此外绿地在曾韩国等海外重点地区布局多家医疗机构,如韩国济州健康医疗城和300亿韩币投建的”吾立德绿地国际医院“等医疗+地产布局。

而在今年年初,绿地集团也与“器械一哥”迈瑞医疗签约以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为切入点,开展医疗器械贸易合作,拿下了温州市瓯海区政府250台AED的采购订单。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周期寒冬下,医疗产业成为绿地控股“二次创业”的新的出发方向。

房地产”销冠“力扛寒冬转型整合医疗产业

绿地集团始创于1992年7月,其前身是上海市建委农委下属的一家小国企,最早是为修建上海公园绿化而成立,得名”绿地“,目前是上海市国资委控股和绿地员工持股的混合制国企。过去30年,绿地集团形成了房地产、基础建设为主业,金融消费、健康、科创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个城市布局多个超高地标建筑、园区、城市综合体。绿地集团创始人张玉良曾表示“绿地是懂政府的开发商,做的是当地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做不了或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务全国的同时发展和壮大自己”。

2014年绿地控股销售额超过万科,以2408亿拿下房地产行业”销售冠军“,2015年完成股份改革的绿地集团在A股成功借壳上市,成为上海国企混改的标杆企业。2021年绿地集团营收规模达5442亿元,风光无两,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位列125名。

作为享受时代红利高速发展的房产企业背后,也伴随着带着天然的金融负债与杠杆隐患,2020年绿地集团资产负债总额达1191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8%。加上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受到整个土地财政结构转型、金融系统风险、城镇化进程放缓的冲击,房产销售合同面积和销售额开始持续下滑。

2023年12月,深陷债务危机的绿地控股便将28层高的上海外滩万豪酒店以总价14.88亿元出售给北京银行用作办公总部回血。

2023年绿地控股集团年度营收为3600亿,相比2022年度下降17%,其中房地产收入同比下滑4%,股东利润下降1029%。2024年第一季度绿地集团房产销售业务进一步走低,房地产合同销售额同比2023年同期下降51%。

2024年绿地集团创始人张玉良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将以“二次创业”的精神盘活存量、增加流量、提升重量、稳定总量,持续深化转型升级。

绿地医疗在医疗综合体、医疗康养城、医疗产业园、医疗基础建设等领域有着过往运营和投资布局,加上近年国有资金、地方城投、建投部门也在积极布局医疗产业空白领域和头部医疗服务企业的投资,医疗器械受政策影响较小,医疗产业自然也是当前集团转型的上上选择。

地产跨界“转型黄金期”已过医疗创业“下半场”再出发

浩浩荡荡的房地产企业转型从2010年前后开始,“地产+养老”、“地产+医疗健康”的前沿模式当时已有不少房企埋头探索。

在2014年前后,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等风向。

那些年已经有不少上市企业尝试跨界从医,2013年万科出资2.5亿携手复旦大学共同筹建200张床位的上海复旦万科儿童医院(后被复星收购筹建上海星晨儿童医院);2014年阳光保险斥资30亿投资非公三甲医院“山东阳光融合医院”;2014年恒大收购了韩国当时最大的综合整形外科医院“原辰整形医院”,更名共建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

我国已有数百家房地产集团发展医疗业务,人们耳熟能详的万达、恒大、万科、绿地、融创、碧桂园、龙湖、合正、远洋、金地等均有涉猎,自建医院大多数采取与国内外知名学术医院、本地医院联合建设管理为主,即“地产出钱、医院出人、分建共管”的模式,另一种则是直接投资并购成为医院集团股东。

本图表首发制作于2022年,限于时效性未能及时更新,若存在偏颇谬误请联系编辑

自2013年以来房企扎堆投资高、大、上医院热潮后,内外剧变之下市场慢慢也进入了低谷期。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曾对媒体表示,“大健康行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而且还需要培养消费市场。在体制、人才、经营模式上,都需要破局,这与房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从房地产转型大健康,难度很大。”

2016年是医疗大健康的风口之年,许多医疗企业的估值也严重溢价到净资产5~30倍之多,后期暴雷的医疗投资者大多也吃了“名过其实”的亏。同时对于跨界产业而言,当时阶段也称得上是“试错黄金期”,整体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宽松、医药耗材集采和医药反腐还未大范围推行、消费者预期足、各个产业的资本活跃度较高、同时股权进入退出和接盘者较多,即便是猛扎进赛道选错了还有重整旗鼓的机会和信心。

但对传统行业而言,“资本故事、为了转型而转型”已见怪不怪,许多产业本身就难为医疗实体赋能,反而会被长期运营的成本和跨行的思维给拖垮,一家民营医院从筹建期到运营成熟需要5-7年之久,当前来看跨界后运营优秀的机构并不多。诊锁界观察到,新华保险在2017年自建的“卓越康复医院”,到2021年底仍处于每年净亏4000万的状态;万科集团也在2021年彻底剥离了旗下首个医疗项目广州蕙心医院;老牌服装企业雅戈尔在2022年上演“医院悔捐门”事件,在医疗圈一时间炸开了锅;“潮汕资本教父”借壳上市的宜华健康、自煤炭贸易转型的未来医疗双双在2023年6月从交易所退市……

资本市场中将“在高点抛售导致股市大跌,进而新买入建仓”的行为称作“割韭菜”,跨界办医资本经历了2013-2019的急速繁荣,在泡沫被戳破后迅速逃离,在202年以来新的谷底修复期中,不少企业再次尝试“抄底”优质标的,企图等候新的成长周期。

同样也有一些早期转型的跨界产业企业已经积淀出了品牌与口碑,如朗姿旗下的米兰柏羽/晶肤等品牌医美机构、龙湖地产旗下的佑佑宝贝儿童医院、鹏瑞利地产旗下的成都东站医疗综合体、首置健康旗下的光合健康荟医疗mall、泰康保险旗下的仙林鼓楼医院等等……

作为曾经有着雄厚资金实力、善用杠杆逻辑、熟悉政府关系与政策动向的传统地产生活服务商,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投入、稀缺性实体医疗机构、专科医疗机构的筹建与品牌打造、商业流量与健康体验结合的医疗综合体、企业医疗健康管理与中高端用户多层次商业保险上有着足额的发展空间,也有一些先进的商业模式已经陆续成型。

但对进入医疗行业来说,往往有钱、有资本并不一定是成功的标配,发心、爱心、耐心则是恰恰是成功的第一位基石。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