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始于“三家分晋”,而赵、魏、韩三家之所以能够有机会平分晋国,乃始于一个人对当时晋国执政、一代强人智伯的勇敢反抗。
这个人,就是赵襄子。
三家分晋前,晋“四卿”势力图
1、出身庶子,把握机会以夺位
赵襄子名赵无恤,和其父亲赵简子被后世合称为“简襄之烈”,一个“烈”字,就足见这爷俩创下的功业多么为后人所推崇。
但那是后来的事,赵襄子的出身并不好,他是庶子,他的母亲不过是其父赵鞅的一个从妾,而且还是狄人之女。
所以在家族诸子中,赵无恤的地位很低,低到几乎就是最不受待见的那一类。
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低就放弃努力,反而更加刻苦的磨练自己并格外珍惜机会。
他的父亲赵鞅作为晋国十七年的“执政”,当其年老时,要为自己的赵氏宗族选择接班人,在这个问题上,赵鞅当然不能不格外慎重。
古来宗法都是立长不立幼,本来赵氏宗主的位置当然应传给赵无恤的哥哥伯鲁,可经过那么长时间,赵鞅也已经看出来自己的小儿子赵无恤很不简单,所以两个人该选谁,赵鞅犹豫了。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他把两个儿子同时召进来,递给他们每人一份竹简,告诉他们要好好记住上面说的话与道理。
之后,对这件事竟再不管了。
可当然不是真的不管。
三年后的一天,他忽然又没有任何征兆地把两个儿子都给叫进来,当场考较他们对于竹简内容的掌握。
伯鲁一句话都答不上来,甚至连那份竹简都给丢失了。
可当问到赵无恤时,赵无恤不仅对答如流,甚至还当场就把父亲三年前交给他的竹简,从衣袖中取了出来,恭敬地递了上去。
结果不用说,伯鲁直接无缘赵氏宗主之位,赵简子立赵无恤!
赵无恤真的就那么好学吗?
未必,从他后面的作为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嗅觉相当敏锐,所以从他于自己父亲手里接过那策竹简时,也许就意识到了这并不是一份简单的竹简,而是属于自己的宝贵机会!
另外史书上虽只记此一条,可若没有他日日夜夜的砥砺小心,只怕单单会背那么一束简策,也难以令赵简子不惜违背历来的宗法,而废长立幼。
赵无恤,意志很坚强!
赵无恤
2、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作为晋国相当杰出的执政,在那样一个时代,赵鞅当然不会只一心为了公室,他为自己的宗族考虑的更多,更长远。
一天他让家臣尹铎去治理晋阳,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
尹铎问他:“我在那里施政,主要应该搜刮民脂民膏,以最大限度的充实我们自己呢?还是说善待那里的百姓,争取民心,以作为我们强有力的保障?”
赵简子回答的很干脆:“保障哉!”
当然要作为保障!
这并非赵鞅很爱那里的人民,而是想要一方面依仗晋阳地形的险固,再加上长期爱护以培养起来的民心,以让晋阳,成为他们赵氏最坚固的一座堡垒!
把尹铎派出去之后,赵鞅又叫来已被选定为宗主继承人的赵无恤,告诉他:
“将来如若晋国发生变乱,千万不要嫌弃晋阳路途遥远,更不要看不起尹铎这个人的地位轻,一定要带领着赵氏族人到那里去坚守!”
多年以后那场你死我活的大变乱证明,赵简子作为杰出的执政、领袖,眼光是相当长远而锐利的。
就是靠着这座晋阳城,赵襄子才在韩、魏与智氏三家联合的凶猛围杀下,苦苦支撑了三年,并最终翻盘,扭转乾坤!
赵简子赵鞅
3、隐忍发展,但要有底线!
赵襄子最强有力的对手无疑就是智伯。
那的确是一个相当强悍的对手,尽管最后那个对手输了。
本来赵氏在其父赵鞅的带领下,借着其担任晋国执政的十七年中发展壮大的相当好,可一切在年轻的智伯接任晋国执政之位以后,情况变了。
明明和赵襄子一样,都是后起的一代,可智伯竟然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带领着智氏成长为晋国最有实力的卿大夫家族,强大到,就算其他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都难以是其对手!
史书中对于智伯用了五大优点来描述:美鬓长大、射御足力、伎艺毕给、巧文辩惠、强毅果敢!
而且他甚至可以身先士卒,带领着将士直接冲锋在前跟敌国开战,并生擒敌军首脑。
这样一个人,无疑是极其霸气而具有领导魅力的。
面对着愈发强大的智氏家族与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智伯,赵襄子为了自己的赵氏宗族,还是选择了四个字——隐忍发展!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对手着实太厉害了。
尽管,那人也有个致命的缺点。
当然,赵襄子隐忍归隐忍,可绝不代表着一味的隐忍!
当面临自己家族的底线被挑战之时,他总是能相当勇敢而有血性的站出来!
有一次,他随同智伯一起去讨伐郑国,智伯让他带领赵族军队去攻城。
赵襄子为保存自己家族的实力当然选择拒绝,而智伯则当众羞辱说他是个“怂货”,甚至还说赵简子眼瞎,就不该选这种人来担任赵氏的宗主。
可赵襄子怎么说呢?
只抛下一句——“我为了保存自己宗族的力量而不去攻城,这对我的宗族来说,总不能算什么错吧?”
说完直接率领军队扬长而去,空留智伯在那里愤恨不已。
隐忍,一定要始终明白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在哪里?并坚决去捍卫坚守!
忍耐
4、同是绝路,那就开战
是人就有缺点,作为赵襄子最强力的对手,智氏之主智伯恰恰就有一个相当致命的缺点,两个字来形容就是“不仁”。
不过,“不仁”又绝非是单纯的“一个”缺点而已,它涵盖了很多的方面。
就智伯的一系列表现来看,这个人霸气、有才略、具有领导魅力固然有之,可又着实十分的贪婪,十分的刚愎自用,十分的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十分的无礼、目中无人...
而这些,又全都可归结在“不仁”的范畴。
他的功业越做越大,但整个人也就越发狂妄,狂妄到以当众羞辱他族君相的尊严为乐。
所以慢慢的整个晋国的卿族,能得罪的基本都被他给得罪光了。
接着,智伯一看没人敢反对自己更高兴,于是直接玩了把大的——以壮大晋国公室为名,让其他三族都各自献出一个万户邑。
韩氏与魏氏尽管恨的咬牙切齿,可为了不当出头鸟,也为了静观局势之变,忍气吞声献了出来。
当智伯的使者到了赵无恤这里时,该献?
还是不献?
韩魏两族为什么会献?因为不献就很有可能有被智氏灭族之虞!
当听到智伯狮子大开口,直接问他要“皋狼”和“蔺地”这两座城池时,赵无恤忍无可忍,拍案而起。
不献!
这就是赵无恤的血气,更是他的底线!
皋狼是赵氏先祖孟增的起始封地!献出去成了什么?
而且明明是各献一城,如何到了他这里就变成了两座?
真要献出去,赵氏颜面扫地,成为韩赵魏三家中最窝囊的一个不说,整个赵氏只怕也会就此士气蹉跎、人心沉沦!
不能再忍让了!
献也是死,不献也是死,开战!
这就是赵无恤作为政治家,对时局和人心的敏锐洞察。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一定要有心中之底气与血性做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