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历史大多以神话故事的方式流传下来,象黄帝战蚩尤、夸父逐日、祝融战共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并不是因为内容多么夸张离奇,而是因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现在大家觉得这些故事荒诞离奇,就是因为这些故事所发生的年 代过于久远,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比方说,当大家听到这些故事时,是相信道听途说的传闻还寻根究底、从源头探究其真相呢?
因此,只有早期的文献记载,才能真实地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越早的古籍文献记载,就越接近真相。当大家真正认真地阅读原始文献时,就会发现我们平常所熟悉的神话传说,与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在以前的章节中已经讲述了黄帝战蚩尤、夸父逐日、祝融战共工、后羿射日等一系列事件,现在就从古籍记载中全面地、深入探讨精卫填海与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先说精卫填海。在大家的印象中,精卫原是炎帝之女,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化作精卫鸟,不停地衔木石以填东海。这个故事除了炎帝之女溺水身亡之外,其余全都不合常理,一个人溺水身亡后会变成一只鸟吗?为什么要填海?有谁见过有什么鸟衔木石填海?
一个人如果仅仅因为是溺水身亡,不可能流传那么久远,对历史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就算是炎帝的女儿也不例外。为了探究其原因,直接从最原始的文献记载入手。有关精卫填海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在第三卷《北次三经》这样的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过程以及前因后果。上述这则文献没有具体的时间,不过其中的人物是炎帝之女,在交待人物的同时也间接地将时间交待了,这件事就发生在炎帝期间。
至于地点,《北山次经》就是从太行之山讲起的,而且在讲述精卫填海之后,紧接着讲到漳水,还具体到清漳水和浊漳水,在现在的地图上就可以找到清漳河和浊漳河,也正好位于太行山以东,往东南方向流入黄河。
如果地点在太行山,可是太行山周围并没有海啊!可能有人会认为乘船出海,问题是一个女子跑这么远路出海干什么?就算出海也不会是她一个人,至少也得带护卫,有护卫在身边,会这么轻易溺水吗?再加上古代没有什么通讯手段,如果真的在海上遇难,也没有人知道。
不过文献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也就是漳水往东流入黄河的地点,这个地点就在今天的开封附近,而黄河流经开封时,河床高出地面很多的,一旦出现黄河溃堤,这带地区肯定要变成汪洋大海了,而且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黄河溃堤的事件。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否想过洪水是从何而来的呢?人们对大禹治水的了解大多来自《禹贡》在讲述大禹治水时,首先从冀州讲起的,而且一开始就讲“既载壶口”。
开封在上古时期正属于冀州,冀州出现了壶口,那就说明黄河真的发生溃堤。因此,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大禹治水,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原因就是黄河发生溃堤,造成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地区,形成一片汪洋大海。
不过,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发生了黄河溃堤事件,也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而且肯定会有人组织抢险救灾,涌现出众多的英雄人物,可是由于时间久远而被人们所遗忘,为何精卫填海与大禹治水能够千古流传呢?
要想深入地探讨,需要从古籍记载中寻找答案,现在人们对大禹治水感到疑惑不解,就是因为对古籍文献记载缺乏了解。精卫填海的主角是炎帝的女儿,精卫填海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不会仅仅是因为是炎帝的女儿贪玩溺水身亡这么简单,那么炎帝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呢?
人们对炎帝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司马迁《五帝本纪》的零星记载,如炎黄联合讨伐蚩尤、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等等,问题是,炎黄为何要联合讨伐蚩尤呢?为何两人之间又会发生战争呢?他们又是如何走到一真起的呢?甚至连战争的地点都说不清楚。
相比之下,《山海经》的记载就比较完整,请看《大荒北经》的相关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上述这段文字就系统地讲述了上古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黄帝战蚩尤到大禹治水,故事的地点就发生在冀州的共工之台。从名称上来看,所谓的共工之台就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市场。
市场是财富领路的地方,因而招致各方势力的觊觎,蚩尤只是其中之一,他们聚集在市场周围,专门抢劫路过的商客。为了达到最佳恐吓效果,他们将相貌丑陋的人推到队伍前面,这类人也许不算多,却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对《易经》的解读,黄帝所在群族属于伏羲氏,从事游牧生活。他们把牛羊等动物养肥后就会输送到市场,以换取生活所需的物品,途中难免会遭到蚩尤的抢劫,于是便有了“蚩尤作兵伐黄帝”。
作为共工之台的主人,炎帝没有办法应对来自蚩尤的威胁,听到黄帝战胜蚩尤的消息,便与黄帝寻求合作,共同围剿蚩尤,于是“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传说中的炎帝联合黄帝讨伐蚩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随着黄帝在冀州实力不断壮大,炎帝这才意识到,黄帝对自己的威胁远远超过了蚩尤,与黄帝的关系由刚开始时的合作变成了对抗。经过一番较量,黄帝最终取代炎帝成为共工之台的主人。
然而,共工氏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为了夺回对共工之台的控制权,想尽一切办法在冀州制造动乱。当时冀州出现一场旱灾,在夸父、蚩尤的蛊惑下,冀州最终还是爆发了暴乱,史称共工氏作乱。对于这场战乱,古籍记载中有多种说法,如夸父逐日、祝融战共工、黄帝与蚩尤逐鹿之战等等,在前面的章节中已作讲述。
这场战乱最严重后果就是黄河溃堤,造成中原地区被洪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大海,这才有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
然而,《大荒北经》这段文字记载并没有出现炎帝,如果断定炎帝是冀州共工之台的主人?
尽管《山海经》大量出现炎帝的零星记载,但是能够证实炎帝身份的也只有《海内经》的相关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这则文献讲述炎帝妻子听訞的子孙后代情况,其中的祝融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就是楚人的先祖,在《楚世家》的记载中,他是黄帝的子孙后代。这则文献还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信息,听訞在赤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故称为赤水之子。
赤水在什么地方?《大荒北经》所讲述的地点是冀州的共工之台,赤水自然是与冀州有关。冀州境内的河流有很多,但最重要,并且称便赤水特征的河流只有黄河。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混浊,所以才会有赤水这样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叔均给帝舜讲述冀州共工之台的历史变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置之赤水之北。”
也就是说,共工之台原先是在赤水之南,后来才搬到赤水之北,结合《竹书纪年》还得知,共工之台搬到赤水之北后又叫商,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殷墟遗址,“商”这个名称因为是帝喾儿子契封地得来的,帝舜的儿子因受封于该地而叫商均。黄帝的臣民原先叫共工氏,就是因为这块地方名为商,后来才称为商人。
共工之台为什么要从赤水之南搬到赤水之北呢?原因是共工氏为了夺回共工之台的控制权,不断地在冀州制造暴乱,应龙就是在暴乱中不幸陨落。为了平息暴乱,黄帝只好派女魃到冀州坐镇,《大荒北经》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这句简短的话提供两条十分重要的信息,一是雨止,意思雨刚刚停下,说明之前一直在下雨。二是遂杀蚩尤,就是说当雨刚刚停下,女魃就大量捕杀蚩尤,蚩尤就是被共工氏收买参与暴乱的“兵”。
失去了蚩尤,共工氏就成了光棍司令,知道如果任凭局势这样发展下去,自己的性命难保,于是便扒开黄河岸边的防洪堤坝,引黄河水淹没对方。共工氏这样做虽然战胜了女魃,却给这个市场乃至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共工氏破坏了黄河堤坝,共工之台就被洪水淹没了。女魃完全没有想到共工氏竟敢干出这种事情来,没有作出相应的防备,自然损失不了,只能狼狈逃跑。当地的居民怎么办呢?总不能也跟着女魃跑吧?
由于长期战乱,当地的男人大概都死光了,炎帝的女儿便挺身而出,将当地的居民组织起来,积极投身于抗洪抢险救灾,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尽快将共工氏破坏的黄河堤坝修复。
从《北次三经》的记载可以得知,精卫填海的地点在开封,所谓填海就是用木石将这个缺口堵上。然而,黄河在流经开封等地已经是悬河,河床高出地面很多,《禹贡》在讲述大禹治水时,就是用壶口来形容的。
很多人看到壶口,可能会想到黄河壶口瀑布,在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的交界。不过请大家看清楚,《禹贡》所讲的“壶口”前面还有“既载”两个字,说明这个壶口被堵住了,它就是被鲧堵上的。
在黄河中游的冀州,河水量远远超过上游,而且《大荒北经》也说到,当时的冀州刚刚下了暴雨,水量就更大了,一旦因溃堤而出现类似于黄河上游的壶口瀑布,大家是否想象出,要堵上这个壶口有多么艰难吗?
一般物体一旦靠近壶口,很快就会被水流冲走,要堵住这样的壶口,需要用木材搭建框架,然后才填充泥沙石块。周围的树木都被砍光了,需要到西边的太行山砍伐,经漳河运到开封的黄河。无论是收集木材还是搭建框架,都必须下河才能开展工作,如果看过黄河壶口瀑布,就知道在这样工作有多危险。
但要堵住这个缺口,就必须这样做,为了鼓舞大家的勇气,炎帝女儿挺身而出,带头工作,只可惜在施工过程不幸被洪水冲走。《北次山经》的“女娃游于东海”,并不是在东海游玩,而是在汹涌的洪水中不断挣扎。
大家目睹炎帝女儿被洪水冲走的情景,尽管有心相救,但由于水流实在太急,实在是无能为力,只好眼睁睁看着她被洪水所淹没。炎帝的女儿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不幸溺水身亡的,被称为最忠诚的卫士,这便是精卫的来由。
炎帝女儿死后,再也没有人组织这么艰巨的抗洪抢险工作,随着黄河源源不断地灌入中原,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断扩大,大量灾民纷纷逃离家园,涌向北方。
不知大家想过,炎帝的女儿溺水死后为何会变成一只鸟呢?
大家都看到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吧?树枝上就栖息着好几只鸟。青铜神树又称为建木,这是什么意思呢?树木树木,建木可以理解为建树,建树是什么意思总该知道吧?我们平常听到某人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就知道他在某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在文字诞生之前,古代的冀州人就是将有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以鸟的形式安置于高大的树木上,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这便是建树。
炎帝的女儿是为了封堵黄河缺口而不幸溺水身亡的,当然有资格作为鸟而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她的献身精神让灾区人民无比钦佩,于是便将她看作是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这便是精卫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