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铜时代的那些青铜重器(一)

豆豆评历史 2023-08-10 07:53:00

中国青铜时代,指的是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重要原料的阶段。多数考古学者认同,青铜时代的开端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对应于文献中的夏代纪年晚期。中国青铜时代,涵盖于夏商周三代之中,与中国王朝的诞生几乎同步。

相传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采邑之地在周,故称周公)曾“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规范贵族阶层身份等级和行为方式的典章制度。西周中期以后,各项礼仪制度渐趋完备,周人一改商末以来的礼俗,对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青铜礼器逐渐有了严格的限制。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即是饮食礼仪的反映,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青铜鼎是烹煮肉食的器皿,考古出土的一些青铜鼎底部有烟炱(tái)痕迹,表明鼎确实具有加温煮食的功能。青铜鼎是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是贵族阶层进行宴飨、祭祀等活动的重要礼器之一。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逐渐制度化,通常它是以奇数组合,根据使用者的地位等级确定使用的数量。青铜鼎更是王权的象征,春秋时期曾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著名典故,古代也常以鼎的迁移来比喻王朝的更替。

青铜敦,是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也作为礼器使用,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

蟠虺纹铜敦,战国青铜器,通高18厘米,口径17.5厘米,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器物为河南博物院建院时的首批珍藏品。铜敦整体如球形,上部为器盖,上有三个圆环,下半部似鼎身,有三足。两侧各有一圆环形耳,器身饰有细密、多层规律蟠虺纹,纹饰细腻。

将青铜敦的器盖打开倒置,器盖的三个环形小耳正好形成三角支撑点,使其可以稳稳地安放在案几上盛放食物。战国时期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一个通身浑圆的器型,铸造时,需慢慢打造,工艺十分复杂耗时,加以细腻繁缛的纹饰装饰,可见当时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制模、铸造已经到达相当高的水平。

莲鹤方壶,通高117厘米,口纵25厘米 ,口横31厘米,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莲鹤方壶的纹饰构图极为复杂,设计非常奇妙,铸造技艺卓越精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饰于器身上下及各种附加装饰上的龙纹。最上面的壶盖由10组两重并列的莲瓣装饰组成,莲瓣上为镂空的龙纹。

器盖口沿饰龙纹,每组两个,头各东西。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其腹部攀附着几条蜿蜒飞动的应龙,正缓缓向上移动。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的龙形构成铜壶的双耳,有花冠形角,体积较大较长,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

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圈足下有两条勾首顾盼的龙,身作鳞纹,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龙与壶体上所附饰的龙、兽向上攀缘的动势,相互应和,在视觉上给人以壶身轻盈的动感。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