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一直有个话题说AI功能这么强大,到底能否替代人工,今天我们也来谈谈一下这个话题。
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上,我从去年开始研究各大AI,使用AI,我发现AI可以替代一部分,但是不能替代全部。
如今AI代替创作可以完成90%以上的内容,但是还有极少部分不可被替代。
某些领域的核心价值仍根植于人类独有特质无法被彻底替代。
就比如说今天我要讲的下面这些内容AI就替代不了,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那些东西AI是替代不了的呢。
深度情感叙事:人类经验的不可模拟性
文学与诗歌:AI可以模仿语言风格,但无法复现《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对家族命运的挣扎,或余华《活着》中对苦难的生命体验。
这些作品源于作者对死亡、失去或爱的真实体悟,AI缺乏血肉之躯的情感共鸣。
例子:一名作家用十年时间记录癌症康复的心路历程,文字中的脆弱与重生,是算法无法生成的“生命印记”。
哲学与伦理思辨:价值观的博弈场
存在主义探讨: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背后是二战对人类自由的反思。
AI能总结论点,但无法像加缪那样在《西西弗斯神话》中,用荒谬对抗虚无主义。
伦理困境创作:如《电车难题》类故事,需要权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直觉,而AI的“道德判断”本质是数据统计,缺乏责任意识。
即兴互动艺术:不确定性的魔力
戏剧即兴表演:舞台上演员根据观众随机提议即兴创作,需瞬间调动情感记忆与协作能力。AI的“随机性”是预设算法,无法实现人类互动中的意外火花。
爵士乐现场:乐手通过眼神与呼吸同步即兴变奏,这种非语言沟通形成的创造性张力,远超AI对乐谱的数据分析。
文化仪式创作:群体记忆的载体
土著民族史诗: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世纪”歌谣,通过口述传承与土地神圣性的绑定,AI生成的文本无法承载数千年的集体灵性经验。
宗教艺术: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反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美学融合,AI难以理解符号背后的信仰嬗变逻辑。
颠覆性创新:突破数据边界的冒险
艺术运动发起:如杜尚将小便池命名为《泉》,挑战艺术定义。AI依赖既有数据,难以自主产生此类颠覆认知的创作。
科幻原型设计:凡尔纳在19世纪构想潜艇与登月,灵感源于对工业革命的双重想象,而AI只能在现有科技框架内组合信息。
不可替代的本质:人类创作的“暗物质”
AI的局限在于其本质是“经验统计机”,而人类创作中存在三种无法数据化的核心:
肉身性:手作陶艺中泥土的温度触感,舞蹈时肌肉的疼痛与愉悦。
负空间美学:文学中未言说的留白,绘画中刻意保留的笔触瑕疵。
伦理重量:选择揭露社会伤疤的摄影作品,背后是创作者对苦难的责任承担。
未来人机协作的创作中,人类的角色将转向更深的维度:为AI提供价值锚点,在技术狂想中守护人性底线。
正如日本陶艺家滨田庄司所言:“机器做的器物完美却无灵魂,而我的裂痕正是邀请使用者触摸生命的入口。”
结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AI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很多东西,但是具有人类思想灵魂的东西它始终是无法替代的。
学会使用AI借助AI的强大功能来助力我们完成日常工作,实现增效的作用才是我们对于AI的正确理解。AI时代不可过度依赖,要正确的去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