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体面:不教育,不争论,不回复

墨澜清风文化说 2025-02-20 04:53:02

《红楼梦》有言:“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来人往,有聚有散,留下来的凤毛麟角,走散了的数不胜数。

无论什么关系,什么因缘,都不必刻意强求,闹得不可开交。

社交场上,保持体面,才是为人的通透,处世的通达。

而成年人最大的体面,莫过于:

只筛选,不教育;只了解,不争论;只疏远,不回复。

01 只筛选,不教育

《随园诗话》中说:“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

一路走来,遇人无数,不可能每个人都与自己合拍。

试图教育对方,来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只会费力不讨好。

毕竟,“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筛选同频的人,远离不同频的人,才是成年人最舒服、最高效的社交。

魏晋时,嵇康与山涛本是至交好友。

嵇康崇尚老庄,不受礼法约束,只想过淡泊疏懒的生活。

山涛则有建功立业之心,入朝为官效力于司马氏。

后来山涛举荐嵇康出仕,嵇康直言拒绝,并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心意。

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试图改变别人,是你的执念,只能由你放下。

常言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所以说,大胆筛选,别怕走散。

走好自己的路,前面自会有三观一致、品性相合的良友,向你奔赴而来。

02 只了解,不争论

《明史》有言:“君子立身,和而不同。”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人和人之间,见识不一,思维迥异,实乃寻常之事。

真正有修养的人,既坚持自己的见解,也尊重别人的想法。

而不是稍有分歧,便迫不及待地争论不休,硬要较量出个高下。

除了把关系弄僵,把层次拉低,对自身没有丝毫助益。

了解过后,不争论,不回应,不纠缠,才是最明智的解决方式。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留学海外时,曾受邀参加一位师兄的婚礼。

宴席上有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炫耀自己周游各地的经历。

在谈起欧洲最高峰时,他说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

闻言,李四光立刻站起身来反驳,应是“厄尔布鲁士峰”。

对方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时,李四光请自己的教授决断。

就在李四光以为胜券在握时,教授却对他说:“你呀,学问还浅呢。”

李四光不敢置信,事后便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确认自己所言无误。

他又找到教授询问缘由,教授笑着说:“学问浅,不在于你的答案,而是你没必要争论。”

李四光听后,恍然大悟。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如果是真理,不辩自明;如果是观点,越争越起劲。

就算在争论中赢了对方,自己也不会变优秀,只会给人留下没有风度的印象。

周全自身最好的方式则是:我了解你的看法,我不驳斥你,你也别影响我。

03 只疏远,不回复

苏轼说:“聚散交游如梦寐。”

很多人,只能陪你走过一程,不能与你相伴一世。

成年人的感情,更是易碎品,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磕碰。

有些美好记忆,迟早会褪色,有些亲密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追问原因,苦苦挽留,得到的也不过是敷衍。

倒不如心照不宣,各自疏远,安静退场,为这段关系划上句号。

永王之乱过后,李白被捕入狱,写信向昔日好友高适求援。

然而高适始终不曾有只言片语的回复,仿佛陌路人。

李白不理解,当年携手同游,吟诗作对,说好的一辈子是朋友呢?

他痛苦地写道“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你为啥不理我。

可是在高适看来,两人早已“断联”太久。

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失意的青年人,而是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那些相谈甚欢的交情,早已经随风而逝。

李白读懂了高适的疏远,后来回老家,都会特意避开了高适所在之地。

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再好的关系,再深的情谊,也难逃现实的蹉跎。

曾经“天南地北来相见”,变成了“渐行渐远渐无书”。

我们能做的只是,来时珍惜,别后祝福,尊重对方的选择。

不必追问,不必回复,各自前行,就是大家最后的体面。

0 阅读:2

墨澜清风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