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多次下达征兵令,但效果并不好,说白了就是乌克兰已经没人可打仗了!
战争打了三年,乌克兰人口大量流失,能上战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征兵年龄一降再降,现在已经降到了17岁,甚至还开始大量征召女兵。

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乌克兰人口还有4300多万,而现在还剩多少?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开始“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正式爆发,这消息一下子震惊了全世界。
这场战争就像一场可怕的风暴,迅速席卷了乌克兰,让乌克兰本来就不太稳定的人口结构遭受了沉重打击。

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情况就变得特别糟糕,乌克兰的人口一下子少了800万,从原来的4300万直接掉到3500万,这个数字看着都让人心惊。
为啥会少这么多人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战争造成的直接伤亡,战场上打得特别惨烈,双方士兵拼个你死我活,很多人都牺牲了。

另一个原因是大量人口逃离,战火烧遍了乌克兰,谁愿意待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呢?
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有超过500万乌克兰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其中波兰接收了最多的乌克兰难民,人数超过280万。
这么多人跑到国外,乌克兰的人口基数一下子就降了下来,这对国家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

这也导致乌克兰面临“没人可征”的尴尬局面,现代战争虽然依赖军工科技和后勤补给,但最重要的还是人。
很多人因为害怕上前线,选择逃避兵役,这让征兵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乌克兰政府想出了“悬赏征兵”的办法,鼓励更多人加入军队。

地方兵役处如果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可以获得大约8000格里夫纳的奖励,差不多1362块人民币。
如果任务完成得不好,相关责任人不仅会被罚款,甚至还可能被派到前线去作战,找不到人就得自己上。
只是这种方法效果也不好,乌克兰的军人分为合同兵和义务兵,合同兵的月薪大约3000多人民币,而义务兵的工资则少一半。

如今乌克兰的经济在战争中越来越差,工资拖欠的情况也变得很常见。
再加上训练的问题,乌克兰根本没有能力在后方充分训练士兵,被征召的新兵往往缺乏战斗意志,可能在前线成为负担。
所以为了能继续补充兵源,乌克兰向西方国家提出要求,希望这些国家能帮忙,把滞留在国外的乌克兰难民,特别是适龄男性,强制遣返回国,这样这些人就不得不回乌克兰参军了。

可西方国家没答应,因为法律不允许这么干,于是泽连斯基又想了个损招,乌克兰驻外使领馆不给适龄男性换护照。
想换护照?可以啊,回国换,这样就逼着他们回乌克兰。
但问题是,这些滞留国外的人本来就是难民,换不了护照最多只能打黑工而已,他们当初逃出来就是为了不上战场,现在谁会为了换护照去冒险送命呢?显然这招也没什么用。

实在没办法了,乌克兰政府在去年的9月24日启动了“雷霆征兵令”,全国范围内发出了高达90万张征兵传票。
规定很明确:“票到人到!不按时报到,或者故意拖延的,将依法严惩!” 也就是说,任何收到征兵通知的男性,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按时去报到,否则就会被军法处置。
不仅如此,乌克兰政府的性别问题首席顾问奥克萨娜还表示,现在是战争时期,大家应该摒弃传统观念,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而这种平等应该从军队开始——乌克兰的女性也要做好准备,上前线打仗。

除此之外,乌克兰竟开始动员囚犯上战场,没兵可用只能连监狱里的犯人都拉出来了。
自从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就开始实施戒严和全国总动员,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00万乌克兰人被征召入伍了,可还是不够
去年11月28日,有媒体报道,美国政府正在向乌克兰施压,要求把征兵年龄降低到18岁,以缓解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美国认为,乌军在东部战场的劣势主要是因为人手不够,而不是武器不够。
有美国官员表示,乌克兰之前说需要增加16万名新兵来补充军队,但美国觉得这个数字太少了,不够用。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到2024年12月,英国人罗杰·沃特斯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说,乌克兰的人口减少了1500万,也就是说从2022年的4300万人降到了现在的2800万人,几乎少了30%。

战争结束后,乌克兰还得面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重建,需要大量人才,但问题是这些人才要么已经跑到国外了,要么在战场上牺牲了,甚至连普通的劳动力都可能不够用。
显然乌克兰的财富和社会结构已经被战争彻底摧毁。
对此乌克兰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利巴诺娃表示,很多逃到国外的难民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按照乐观估计,到2033年,乌克兰人口最多也就只有3500万。

但这还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短短3年,乌克兰人口就减少了将近1000万,而未来乌克兰要重建国家、偿还西方的债务,都得靠自己的矿产和基础设施来填补这个大窟窿。
说白了,乌克兰这3年战争打下来,几乎什么都没捞到,反而损失惨重——人口大减,土地被毁,财富流失,矿产资源被抵押,想要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恐怕没有几十年根本做不到。
无论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国内的实际情况,都不允许乌克兰再这样打下去了。
信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