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严禁持枪,山东96岁老汉却持有双枪70多年,他有何特殊身份?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08 02:59:04
引言

在我国,私人持枪是一条红线。但莱芜有位96岁老汉家里竟放着两把驳壳枪,还时不时公然拿出来擦拭。

这不离谱吗?但其实,这是合法的!这不是草台班子,这是有证的!他到底什么来头?凭啥能“持枪自由”?

枪管里带着批文?这不是开玩笑,是有红头文件的那种硬核!

自1996年有关法律实施以来,私人持有枪支在我国早已被全面禁止。但在山东的一户人家中,却珍藏着两把匣子枪和一把匕首,枪身擦得锃亮,火药味虽已远去,威风却丝毫不减。

这不是黑市收藏,也不是文物展览,而是货真价实的“合法持枪”,有“红头文件”为证。这位老人叫滕西远,是莱芜当地人。

他所持有的两把驳壳枪,一支是1942年在抗日战争中因击毙敌军旗手荣立一等功后,由山东纵队的廖荣标亲自奖励。

另一支则是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执行“空城计”成功诱俘两个敌军加强营后,由华野直属机关颁发。

枪支不仅是荣誉象征,更是党和军队对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兵的信任和肯定。1982年,部队给他开出了一份证明,明确滕西远可合法持有这两支枪械,文件至今保存完好。

此后虽历经多轮政策收紧,全国范围内实行枪支“收归封存”政策,但对滕西远这样的老战士,相关部门根据其革命历史与政治身份,依法予以保留。

2015年,军区与公安局在检查老兵持枪情况时,再次确认其持枪合法,未作收缴。再然后,他主动捐出其中一支老式驳壳枪和部分战时用具,由山东革命军事馆永久收藏。

滕西远的这两把枪,早已不再是杀敌利器,而是特殊历史的见证物。它们从战壕走来,穿越烽火岁月,被国家制度层层备案存档,是中国枪支管理体系中极为罕见的“活文物”。

如今,老人居住在莱芜区青草河畔的一栋小楼中,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每日清晨,他仍定期擦拭那把保存完好的枪支,作为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纪念,也是对自己革命人生的坚定回顾。

这不仅仅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党章之下护忠魂”。

13岁就动刀子,这个黑瘦孩子打出来的不是命,是身份!

1925年冬,滕西远出生在山阳村。他的家境极为贫寒,父母早逝,幼年靠讨饭为生,因皮肤黑瘦被村民称作“滕黑子”。

但就是这个靠百家饭熬大的孩子,在13岁那年跟随亲人一起拿起了刀,成为抗日根据地最年轻的战斗员之一。

1938年,日军多次侵入莱芜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滕西远开始在莱东县大队帮忙送信、搜集情报。

1940年夏的一天,他随锄奸队成员李希珍、刘孔山外出途中突遇日军三人巡逻,经过躲避与观察,他们发现一名敌兵落单。

那一夜,滕西远翻越屋脊、悄然接近,从房顶猛地跃下,扑倒敌兵,三人合力将其击毙,并将其头颅交由八路军四支队确认。

这是滕西远第一次“正面作战”,也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年战士。此后,他参加了杨家横等战斗。

1942年冬,滕西远所在小队围攻日军驻地,对方占据高地、水网交错,形势极为不利。他率先击毙敌军旗手,致使对方阵脚大乱。

战斗持续4小时,他独自格杀6名敌军,其中1人近身持东洋刀刺中其腋窝,滕西远反手用刺刀刺穿其胸膛。这场战斗共歼敌近百人,滕西远荣立一等功,得到第一把军用驳壳枪奖励。

1947年7月,国共内战激烈,滕西远随华东野战军参战,在鲁南地区执行伏击任务。一次夜查哨时,发现两支装备齐全的敌军加强营正在靠近。

我军主力距前沿尚有半里,他携手战友仅凭3颗手榴弹、一支冲锋枪与一把匣子枪临阵应对。他抛掷手榴弹并鸣枪佯攻,高喊“缴枪不杀”,敌军误判陷入重围,投降人数达百余人。

因此战再次荣立一等功,并获第二把驳壳枪。

此后,滕西远任连长,率炮兵连多次参与战役,直至1949年随部队南下进入华东局军事建制,战功赫赫,枪械常随身携带,成为“干部战士”的标配之一。

老兵的身份不是靠讲出来的,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从匕首到步枪,从步枪到驳壳枪,这不是军备升级,而是信任积累。

一个人扛炸药包跑去炸坦克?这是真人版战狼!

1950年冬,朝鲜战局告急,第九兵团连夜开拔,滕西远所在部队被编入志愿军序列,踏过鸭绿江参加战斗。

但是,他们刚进入朝鲜境内即遭敌军航空打击,道路被毁,桥梁尽断,补给难续,战士们靠炒面与雪水维生。

1953年3月,马坪里一线,敌军以坦克开道,正面封锁我军前进路线。滕西远主动请缨,夜色掩护下携带炸药包潜伏至敌坦克左翼。

他伏行百米,在距坦克十余米处引爆炸药,整个履带瞬间脱落,战车起火。该战车为美军第3装甲师编制装备,造价高达当时美金24万美元。

炸毁坦克后敌方反应迟滞,滕西远带队冲锋,突破敌防线,迫使敌第79步兵团撤退。这场战斗中他再次荣立二等功,彭德怀在战后点名表扬称“滕黑子能当指战员,也能当战斗员!”

这场战斗之后,他再未归队作战,调往地方军工系统工作。1970年代起,他退居二线,兼任地委民兵教员,继续担任退伍军人思想教育工作。

晚年他拒绝搬入市区安置房,选择回莱芜老宅养老。2021年,他将部分枪支捐赠给博物馆,表示:“这些东西不该只属于我个人,它们属于这个国家的记忆。”

如今,每年“七一”、国庆前夕,当地学校组织青少年到纪念馆参观时,解说员都会提及那两把枪的故事。

参考资料:

双枪老兵“滕黑子”,入朝作战曾孤身炸毁敌军坦克.齐鲁晚报.2021-03-30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