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911事件:揭开迷雾,你会被美国政府的行为而惊呆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15 13:34:45
引言

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撞上世贸大楼,全世界震惊。更扎心的是:美国早在三年前就知道恐袭可能发生——护照有问题、签证造假、连总统都收到警告。

结果呢?十次机会,全都“挥霍”掉了。

而那份“最终调查报告”,却像一部提前安排好的剧本。接下来这三幕,才是真正令人背后发凉的故事。

十次机会全扔了,美国政府到底忙什么去了?

2001年9月11日早晨,8点46分,波音767撞上纽约世贸北塔。17分钟后,第二架飞机命中南塔;五角大楼同日被袭。短短102分钟,美国遭遇自珍珠港以来最沉重打击。

可就在这场灾难前的三年里,美国情报系统竟然整整错过十次阻止恐袭的机会。

第一次,1998年12月,CIA向白宫提交简报,警告“本·拉登或将劫持民航机”,文件赫然标注“总统阅”。高层却视若无睹。

第二、三次,1999年至2000年,“基地”成员以“学生”身份申请签证,信息漏洞百出,护照伪造痕迹明显。但移民局不仅未阻止,2001年7月还给他们寄出“签证批准信”。

第四至七次,CIA监控劫机者在美活动频繁,开账户、练飞行,FBI收到举报:某人只学降落不学起飞。两机构各自为政,四封预警文书被束之高阁。

第八至十次,登机前安检放行失误,带疑点行李通过,行为异常也无人通报。

这十次机会,4次在克林顿政府时期,6次在小布什执政时发生。而等到世贸大楼化为灰烬,人们才后知后觉:“原来情报我们早有了啊。”

战争的遥控器——谁在幕后按下了“开始”键?

911发生不到一个月,美国就对阿富汗动手;不到两年,又将炮火对准伊拉克。打仗的理由,是“反恐”。但从时间线看,更像一场早有剧本的全球干预行动。

2001年10月7日,美国启动“持久自由行动”,轰炸塔利班据点。联合国统计:仅三个月内,阿富汗平民死亡超过3600人。可“基地”组织高层早在12月就从托拉博拉山区逃脱。

更讽刺的是,2002年,前国务卿鲍威尔公开承认:“没有证据显示塔利班直接参与911。”这场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过联合国出兵伊拉克。战争打完,武器没影。美国参议院报告:伊拉克没有生化武器。战争却造成超过65万平民死亡,国家支离破碎。

美国扶持亲美政权,把伊拉克变成“民主实验田”。阿富汗地处“中亚能源通道”,伊拉克石油储量世界第四。战争不仅维护了中东利益,还拉动军火经济,让“世界警察”地位再度巩固。

所以,911的爆炸声响起的不止在纽约,也在喀布尔与巴格达。只是,有人因此丧命,有人因此升官。美国背后的算盘,军火、石油、霸权一个不落。

调查还没开始,真相就已安排好座位?

一场震撼世界的恐袭,总得有个交代吧?可美国政府这“交代”的方式,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调查还没开始,真相就提前设定好了答案。

911之后,美国人民怒不可遏,尤其是罹难者家属,纷纷要求彻查事件真相。舆论压力之下,2002年底,美国国会终于决定成立“911独立调查委员会”。

看似正义登场,实则乱象丛生。第一任主席——前国务卿基辛格,一上任就被质疑“跟石油公司客户关系千丝万缕”,民主党那边直接摊牌:要么公布客户名单,要么滚蛋。结果,基辛格辞职闪人。副主席也因律所背景问题同日下台。

接下来换上前新泽西州长基恩与国会资深议员汉密尔顿“双人组”,总算能运转。可这两人出身共和民主两党,谁都知道,这架“独立调查”号,舵早就被两党合伙掌握。

别看名字叫“独立调查委员会”,权限却处处受限——许多关键文件标“国家安全”,无法查阅;重要证人只接受“闭门谈话”,不允许媒体旁听。这种操作,哪是调查,更像内部总结。

委员会开了20个月会,听了1000多位证人陈述,调阅了200万页文件,结果最后交出的是一份560页的“无害报告”。该报告大致意思就是:情报机构存在“沟通不畅”,美国政府“低估威胁”,但“没人需要承担直接责任”。

重点来了:报告通篇没提布什政府是否故意忽视情报,也没追问伊拉克战争是否与911有直接关联。

你说这像不像一场排练好的演出,演员背台词,观众拍巴掌,最后灯光一关,大家各回各家,真相却永远没有答案。

调查报告发布后,美国上下居然一片“满意”声。媒体称其为“两党合作典范”,白宫大力点赞,反对党也表示“接受”。

这情形,就像一道菜端上桌前,已经提前问过厨子、食客和老板:“你们都同意味道好吧?”然后大家一口同声:“好!”

可问题是——真正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厨房着火”,不是“谁把餐巾纸叠得最整齐”。

更有意思的是,委员会提出37条建议,包括设立国家反恐中心、加强跨部门沟通等等,这些建议倒是迅速落地执行。结果,制度全改了,责任全没了。

三年十次机会,被美国政府用“协调失败”轻轻放过;两场战争,被打上“正义”的名号轰然开启;一场调查,被称为“史诗级合作”,却从未直视真相。

2001年的浓烟早已散去,但留下的,不只是废墟和悼念,更是一个关于权力、战争与真相的永恒问号。

参考资料:

透视“9·11”事件的本质和历史意义.人民网.2001-10-16

探询“911”调查报告的足迹.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4-08-01

9-11最终调查报告公布 美政府存在五大失误.人民网.2004-07-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