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较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是一场考验毅力与耐力的战斗,虽过程倍感煎熬,但双方均全力以赴,誓要分出胜负。
1943年初,英美首脑于卡萨布兰卡召开会议,战后重建非当务之急。会议决定进军地中海,罗斯福采纳丘吉尔建议,加强对德战略轰炸,视为美国装备即刻用于欧洲之途径。
英美对德战略轰炸旨在:破坏德军事、工业及经济潜力,涣散其士气和民心,削弱防御能力,为登陆作战铺路。盟军空军司令部指令:摧毁并扰乱德系统,削弱其抵抗能力。
英美轰炸机司令官对指令理解各异,哈里斯重视后半段,埃克中将聚焦首句。指令虽定次序,仅为指导,战术与目标选择仍由空军指挥官自行裁断。
英美战略轰炸实施“合作分工”:英机夜间轰炸,美机白昼行动。此合作仅共对德国,实则空袭策略不互补,双方各自为政。
战争初起,英国限制轰炸机攻击平民与非军事目标。法国沦陷后,轰炸成攻入德国本土的唯途。英轰炸机司令部初料白天轰炸无损,却遭德机重创,自1940年4月起转夜间空袭。
英国人高估轰炸机实力,且对打击特定目标过于乐观。实际上,夜间轰炸机难以找到大城市目标。因命中率下降,空军参谋部转而强调轰炸以削弱德国城市居民斗志。
简而言之,这种轰炸为“恐怖攻势”,造成众多废墟,使德国平民流离失所。然而,德国人民的士气未减,也未因此推翻纳粹政权。
德国人迅速优化防空体系,采用雷达引导高射炮与探照灯,夜间战斗机出动频增,导致英国轰炸机损失率急剧上升。
英国人收获此结果不稀奇,因轰炸机与空军参谋部的空袭计划均基于黑夜避敌的假设。但他们忽视原则:再严密的自卫火力也敌不过专克其的战斗机。英国轰炸机自卫弱,如肥鹅般诱人。
英国人再次误投科技方向,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研发回避战术及装置,却忽视了夺取德国上空制空权的关键策略。
美国陆军航空兵年轻气盛,不屑于英国战术,不愿采纳皇家空军建议,即便其中不乏宝贵经验。他们自信源自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其强大自卫火力使他们认为无需战斗机护航。
这款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续航力强,能携带大量炸弹攻击第三帝国广袤领土。配备先进的“诺顿”瞄准仪,可在高炮射程外精确投弹,理论上几乎无法被击落。
德国人迅速向美国轰炸机组揭示了理论与现实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德国在其领土部署超20000门高射炮,雷达、射击指挥仪与探照灯相结合,能精准追踪敌机。高射炮部队协同防空战斗机,有效抵御所有空中威胁。
最高军事当局普遍认为,敌人持续轰炸德国将导致其自身遭受重大损失,此损失难以持久承受,故预判英美空军终将被迫中止空袭。
英国人攻击城市并无难处,自汉堡始,各城市接连遭地毯式轰炸,部分城市更遭多次轰击。1943年,吕贝克等地及鲁尔区、柏林共挨炸135000吨,柏林尤甚,50000吨炸弹落25平方公里,致百万人流离失所。
主要城市易寻,工业目标难觅。盟国对德国工业分布知之甚少,仅略知其大概位置。战初,英经济学家评估德战争工业潜力,结果不及实际一半,希特勒靠掠夺欧洲轻易弥补轰炸损失。
1943年,鲁尔因邻近及工业密集成为主要空袭目标,但德国战时生产未受显著影响。英美空军遂转向,多次轰炸法兰克福附近的施魏因富特轴承厂,因经济学家认为轴承为德军装备关键。
潜艇基地、制造及修理厂是空袭要地。然而,美轰炸机群过度关注轴承厂,忽略了柏林周边的合成油厂。1942年德军火生产增近50%,石油工业在1943年几乎未受损。
美国B-17轰炸机专为昼间轰炸设计,装备13挺12.7mm重机枪,自卫火力强于英国兰开斯特式。美军自信其编队火力网无懈可击,但1943年8月17日轰炸施魏因富特和雷根斯堡时,“空中堡垒”神话被粉碎。
363架B-17起飞,315架抵达目标,60架被击落,138架受损,损失率19%,空前但非绝后。轰炸重创施魏因富特,但德国通过分包和备用设备迅速弥补损失。
每次空袭均代价高昂:首袭普洛耶什蒂,177架飞机中54架坠毁;默内水坝轰炸虽成,轰炸机损失半数。欧战期间,美损5548架,英损8300架。战争末四月,美再损966架,英损594架。
估算显示,轰炸机平均存活160天,飞行员深知生存艰难。主要损失源自德国空军战斗机。
1944年前,盟军护航战斗机航程仅达巴黎至科隆弧线,因此深入德国领空的空袭均会遭受重大损失。
盟军转而轰炸德国飞机制造厂,初期见效,至1943年8月,德战斗机生产降25%。但施佩尔部长领导下,德军事工业1943年冬成功疏散,战斗机产量再创纪录。
1944年2月,Me109出厂905架,6月增至1603架;FW-190则分别从209架增至6月的689架。同盟国虽准确评估了轰炸破坏,却低估了德国的生产力。
第八航空队曾对德空军实施一周“闪电空袭”,四次大规模空袭密集展开,试图突破德空军防线,结果损失惨重:148架飞机坠毁,机组人员伤亡殆尽。
美国人也难以承受此类损失,陆航指挥官承认需真正的远程护航战机。此前,此问题未受重视,且现有技术被认为无法实现该目标。
幸运的是,美国拥有北美公司生产的P-51野马式战斗机。1940年英国人已订购此战机,换装劳斯莱斯-默林引擎后,其性能大幅提升。
1942年秋,P-51B野马战机装配Packard-Merlin引擎后,飞行速度超越多款德机。加装副油箱后,航程增至1500英里,可至德国东部,成为盟军急需的空中利器。
经历施魏因富特空袭失败后,启动了野马战机加速生产计划。1943年底,首批野马开始护航B-17轰炸机,但数量有限且禁止与德军交战,效果尚不显著。
1944年春季,空中战场迎来了更多野马,且它们彻底摆脱了限制,自由翱翔。
盟军战机奉命攻击所有德军战机,无论其处于地面或空中。目的是迫使德国空军全面迎战,以消耗战削弱其力量。1943年末至1944年初,“德意志之战”中,德军失守白昼天空,美轰炸机损失率降至3.5%。
1944年,德国战斗机产量达25285架高峰,但前4个月损失千余名飞行员,无法补充。盟军登陆法国时,德军空军人员短缺严峻。随后,燃料不足成为另一致命问题。
向成功稳步前行,确保每一步都逻辑清晰、方向明确,集中力量,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自1940年春,盟国对德实施战略轰炸,持续调整目标。至1944年春,哈里斯对城市的地毯轰炸未摧毁德民心士气;美军对战略目标轰炸亦受挫于德空军;消灭德空军尝试亦告败。
自1944年5月,盟国选定德国关键燃油设施为轰炸目标,并升级瘫痪其道路网为首要任务。布吕克斯、伯伦等地12个燃油厂及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遭反复轰炸,后者六周内被空袭20次。
5月底,波利兹炼油厂遭炸毁,停产两月,该厂月产量47,000吨。至1944年9月,德军燃油储备耗尽,仅获最低需求1/5即30,000吨,不足以供飞行员训练,更无发展可言。
盟军空袭重创军事工业,合成橡胶年产量由12000吨降至2000吨。铁路公路受损致煤炭供应中断,高产煤矿失去意义。斯佩尔挽救的战时工业因此崩溃。
美国陆军航空兵夺得白昼空中优势,却意外助益皇家空军夜间轰炸。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因缺燃料且法国雷达预警系统遭毁,已难以掌控夜空。
战线逼近德国边境至莱茵河时,英美战略轰炸重点转至德国城市。2月13日晚,德累斯顿遭猛烈区域轰炸,为二战西线最惨重空袭,死伤无数,具体数字未明。
此次空袭专为恐吓平民、摧毁城市,对西东线推进及加速胜利无益。柏林仍为盟军首要攻击目标,直至1945年4月21日上午,美国第八航空队完成了对柏林的第363次轰炸。
同日上午,首批苏联红军炮弹击中纳粹德国首都,标志着重要战事的推进。
自那日起,鉴于可攻击目标稀缺,英美轰炸机部队停止所有战略及区域轰炸任务,转而全力支援地面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