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搞错了?076不是闪电航母,性能确实强,但是2个缺点不容忽视

巧谈大楼市 2025-02-18 20:10:00

文|朱晓瑜

不要再误判076啦,它根本就不是福建舰的“缩小版”。

辽宁舰、山东舰也好,福建舰也罢,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在076这艘舰上面,明显缺了一样东西:斜角甲板。

这张实拍图看得非常清楚

其实在二战之前,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航母,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等等长得和076非常像,就只有一个直通甲板,当时他们就发现喷气式舰载机的速度太快了,只要出现失误,就是机毁人亡,连纠错机会都没有,所以二战结束后,从1952年开始,斜角甲板就成了航母的标配。

而且,没有斜角甲板还会严重影响舰载机的起降效率,别人一天能起飞120架次,你只能起飞40架次,那还打什么仗呢?没必要再打了。

结论就出来了,076的主要角色就只有一个:大型无人机母舰。

如果一定非要讲中国会不会发展真正的“小航母”,猜测应该是下一代,也就是077。当然了,这个放到本文的后半篇来谈。

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在两栖攻击舰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中美的路完全不同,美国是一门心思想让两栖攻击舰承担部分“小航母”的角色,这也是出现F-35B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条路有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没错,F-35B看着确实挺科幻的,既能隐身,还能垂直起降,尤其是前部的风扇打开之后。

但是为了实现垂直起降,美军把F-35B削得太严重了,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设计复杂导致事故率极高,截止到去年中旬,美军一共摔了12架F-35系列,其中7架都是F-35B,只有4架是F-35A,可是F-35B的生产数量只有F-35A的1/4,这就是“极高”中“极”的由来。

第二、飞行性能、航程和载弹量也在家族中垫底,凭借先进的航电和武器,尚且还能压制住四代机,但是很难和五代机抗衡。

说到底,F-35B也算是帮助美军实现了“小航母梦”,这或许也是美军始终不放弃这种垂直起降战机的重要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我坚持不认为中国会以歼-35为基础来发展这种战机。

这是结论,不是讨论。

因为这是一条弯路,其实这也回答了上面的一个说法,076的角色就是无人机母舰。

这不是挖苦美国,不要曲解,这么来说吧,无人机母舰这五个字就决定咱们不可能让076参加高烈度海战,说得再直白点,不可能让它和他国航母硬刚,这是山东舰、辽宁舰、福建舰和后续航母的事情。

你的任务很简单,一是和航母组成特混舰队,担任远程侦察、监视和引导己方导弹等任务,要的是续航和隐身能力。二是单独和驱护舰组成特混舰队,你076充当指挥舰,保护咱们的海上生命线,如果未来咱们在海外建造基地的话,也要保护他们。

这就回应了开头的那句话:076绝不是福建舰的“缩小版”。

如果非要把076和航母扯上关系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在特殊情况下,让076来收纳舰载机,比如歼-35和歼-15等等。

是航母就会被击沉,这个逻辑很简单,那多一份保障,总归是好的。

那大洋彼岸的美国呢?现在你还觉得垂直起降战机真得很好吗?要知道美国的两栖攻击舰可没有弹射器和拦阻索,说句不好听的,只要美军航母被击沉,舰载机连家都回不去,而且这还是在咱们有055、鹰击-21这种专门猎杀航母装备的情况下。

我至少能在1000公里外发射导弹,速度超过10马赫,而你航母上的舰载机最多只能打几百公里,你确定真的不要认真想想?

如果你还是没想清楚,那咱的背后可还有大批的陆基导弹基地,十发不够就百发,速度也超过10马赫,你能防得住多少发?

这才是问题关键,这才是体系作战的魅力,不是只讲F-35B有多先进。

不能说这种垂直起降战机一无是处,但确实是限制太大,或者说弊大于利,光想着能够不依赖跑道起降,可是代价也太大了。

因为垂直起降这条路太窄了,而且没办法回头,材料,飞控,发动机,系统等等都要解决,还得降低故障。

这样来说,给两栖攻击舰增加一条斜角甲板是不是就容易多了,工程少了,还不复杂,还能真正让两栖攻击舰化身“小航母”,这条路是不是更容易走。

不过呢,076依然存在两个缺点:

第一、它确实是咱们的首款采用全燃动力的大型直通甲板的军用舰艇,也是目前咱们的船用动力系统最先进的军用舰艇,但是军迷可能要失落了,动力可能还是基于CGT25系列的改型,而不是军迷期待的CGT30甚至CGT40系列。

得解释一下,失落不是因为动力不够先进,确实已经够用了,而是因为076上面有电磁弹射器,对动力和电力的要求更高,那自然希望能上CGT30/40了。

不过呢,这也不能算是缺点,只能算不足,因为基于现有信息来看,076综合电力系统的效率远高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和对标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已经很优秀了。

第二、燃气轮机的优势确实很大,但是也天生存在弊端,首先就是缺乏维护能力,还有可能影响舰载机的起降效率,就以美军的F-35B为例,“美国”级的单日起降波次不可能超过90架,再加上燃油和弹药有限,可能进一步影响作战效率。

因此,未来两栖攻击舰就需要继续增加吨位,至少增加到6万吨级。

一是降低成本,航母实在太贵了,“尼米兹级”航母的建造成本高达45亿美元,而“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建造成本只有30亿美元,这都相差了1/3。

咱们完全能借助强大的制造能力继续压缩成本,然后再以此为核心组建小航母打击群,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完成任务,如果像美国一样,维持11个航母打击群的成本太高昂了,这个包袱很难甩掉。

二是增加打击能力,毕竟即便是大型无人机,载弹能力也无法和歼-35等有人机相比,而且战时还能立刻补充航母数量。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

0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