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深算!年轻时的司马懿为何敢拒绝曹操,甚至为此装病?

包包说旅 2024-12-07 04:05:54

为方便行文,本文以第一人称「司马懿」的角度进行书写

公元 201 年,我 23 岁,因家族背景,我轻松谋得一份上计掾的差事。

此时的曹操已身为大司空,经人举荐,他派人给我和兄长司马朗送来了请柬,这对我们而言,本是个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

想当初,我们的父亲司马防在任京兆尹时,曾举荐过曹操,也算是与他有过一段渊源。

可面对曹操的征召,我与兄长的反应截然不同。

兄长司马朗当即应允,准备奔赴前程,而我我拒绝了这个天上掉馅饼的机遇。

我自认为是个聪明人,可聪明与有城府终究有着天壤之别。

曹操比我更有魄力,手段也更为高明,所以当他听闻我装病拒不出仕时,轻易便看穿了我的把戏,他不过是因事务繁忙,无暇理会罢了。

我拒绝曹操是有着深远谋划的。

其一,我心中怀有野心。

投资学有一基本原则,不可将鸡蛋置于同一篮子。

我深谙待价而沽之道,虽赋闲在家,却时刻关注天下局势,分析各方动态。

我曾师从胡昭,在他的教导下,我的思想与学识皆有了质的飞跃。

胡昭老师乃当世名师大儒,即便隐居山林,仍受曹操青睐,曹操数次邀他出山相助,他皆坚决拒绝。

我志不在此,我出生后便被父亲寄予厚望,家族的兴衰荣辱时刻提醒着我与兄长,重振家业乃是我们此生首要之务。

其二,我装病的理由颇为巧妙。

我称自己所患乃风痹之症,也就是风湿骨病。此疾并非绝症,而是一种需长期调养的慢性病。

如此一来,我既能以病重为由告假离岗,又能在合适之时宣称病情好转而重返岗位。只要我想,只要时机恰当,这病便可时好时坏。

曹操想必也猜出了我大半心思,所以史书记载,他曾派人暗中查探我究竟是真病还是装病。

我以这一病症为借口,实则是想给自己与曹操都留些余地,也好有个台阶可下,从某种程度而言,我装病之举或许是想抬高自身身价,欲擒故纵一番。

毕竟,世间之人往往对轻易可得之物不加珍惜,越是难以获取,便越是珍视,不舍放弃。

人才如明珠,求才者亦如此。

就如与我同时代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除了机缘不巧赶上他外出等不可控因素,恐也有诸葛亮在考察刘备之意,考量他的度量、求贤之心、为人处世,收集信息以判断自己是否值得为其效力。

可我面临的情形与诸葛亮全然不同,刘备对诸葛亮是求贤若渴,非他不可,而曹操手下能臣如云,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除非我是名震天下的大儒,或者能让他由衷钦佩并志在必得,否则他不会在我身上耗费过多精力。

我本以为曹操在我初次拒绝后会很快再次、三次前来相邀,未料竟等了七年之久,这期间我白白耗费了大量光阴与精力,错失诸多机遇。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我却因自己的小聪明,只能踏上“大器晚成”之路。

欲待价而沽,用欲扬先抑之法,定要给自己与对方留有余地,不然极易满盘皆输,得不偿失。

在这世间,为获取某些利益,常常需与人谈判,谈条件。

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无论主动还是被迫,皆需技巧与手段。

一般而言,谈判方式无外乎强硬型与合作型两种,要么一方压倒另一方,要么双方达成共同利益联盟,彼此各退一步。

前者需自身具备足够实力、气场与谈资,方能压迫对手,使其低头,主动舍弃自身利益,听从于己。

若想谈判成功,需先让自身具备实力,或独一无二,或为对方最佳之选,或用手段使对方别无他路。

时光匆匆,七年后,曹操势力已然稳固,或许是从手下的人事部再次听闻我的名字,又或许是兄长司马朗出色的表现让他有所触动,曹操再次派人前来征召我。

只是这一次,他可不会再给我周旋的余地,他给使者下达了密令:若我再敢耍花样,即便用强也要把我带去。

于是,在公元 208 年,汉建安十三年,我在曹操的半强迫之下踏入仕途。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