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11时50分,四川宜宾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高位山体滑坡。据地质专家初步研判,受持续降雨及岩层风化影响,约10万方山体在重力作用下崩解,形成长约1.2公里、宽100米的碎屑流。滑坡体以每秒15米的速度倾泻而下,瞬间掩埋10户民房及1处生产用房,导致29人失联(后经核查更新为19人)。
灾害发生仅15分钟后,当地村民张建军通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APP"发出首条预警信号,为后续救援争取到关键时间窗口。13时30分,四川省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2小时后升级为一级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同步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率工作组星夜驰援。

面对复杂灾情,救援面临"三难":持续降雨导致次生灾害风险加剧、滑坡体厚度达20米阻碍深层探测、碎屑流堆积区结构松散制约机械作业。为此,救援指挥部构建"空地一体"作战体系:
空中侦察网络:投入12架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扫描仪,每30分钟更新一次地形变化数据,成功预判2月9日凌晨的二次滑坡风险;生命探测矩阵:国家隧道应急救援队使用DKL-3B生命探测仪与蛇眼摄像仪组成"穿透式"探测网,在7米深废墟中定位出3处疑似生命迹象;工程抢险梯队:中国安能集团调集20台长臂挖掘机实施"阶梯式"开挖,配合边坡雷达实时监测,创下单日清理2.8万方碎屑的纪录。截至2月17日12时,累计投入解放军、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3000余人,搜救犬42只,大型设备487台套,成功转移群众767人。

2月9日3时17分,救援队通过热成像仪在4号作业区发现微弱热源。为保护受困者,武警宜宾支队采用"蚂蚁搬家"战术——20名队员接力传递碎石,历时9小时打通一条长17米、直径60厘米的生命通道,成功救出被埋56小时的村民李素芬。
在临时安置点筠连县第二中学,心理干预团队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创伤治疗,同时启用"智慧安置系统",通过RFID手环实现767名转移群众的精准物资配给。医疗专班创新"5G+远程会诊"模式,华西医院专家团队对重伤员实施跨地域手术指导。

2月14日,国务院批复《筠连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方案》,确立"三步走"重建路径:
紧急避险期(2025年2-4月):投入1.2亿元完成5处隐患点居民异地搬迁;生态修复期(2025-2027年):采用"格构梁+植生袋"技术治理46公顷裸露坡面;产业振兴期(2028-2030年):打造"茶旅融合"生态示范区,重塑区域经济造血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重建规划首次引入"韧性社区"理念,计划在新建聚居点设置北斗位移监测站、应急物资智能仓等设施,提升防灾韧性。
五、追问与反思:地质灾害防治的"筠连样本"此次灾害暴露出三方面警示:
监测预警短板:失联人员集中的金坪村2组虽属地质灾害隐患点,但受经费限制,该区域未安装GNSS实时监测设备;工程治理滞后:2018年地质勘查报告曾建议对该坡体实施锚索加固,但因资金缺口未能落实;应急响应机制:从村民发出预警到省级响应启动存在42分钟空窗期,暴露出基层信息传递效率问题。对此,自然资源部地勘司司长李明在2月17日的发布会上宣布,将在全国推广"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2025年计划新增2万个普适型监测站点。
结语截至发稿时,搜救仍在持续。这场灾难让我们痛心于10条生命的消逝,也震撼于救援者以身躯搭建的生命桥梁。在自然伟力面前,人类或许渺小,但科学防控体系的构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正为守护生命筑起新的长城。正如现场救援指挥官所说:"每一锹泥土的挖掘,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本文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央视新闻等权威信源,实地采访救援人员及受灾群众,为保证信息客观性,部分细节经多方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