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曹丕为何不趁机进攻东吴或者蜀汉?反倒是毫无作为?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1-18 16:22:32

曹丕之所以未趁着夷陵之战的契机直接去讨伐东吴,缘由着实简单。在夷陵之战结果未明之时,曹丕于战略层面的考量始终是打算“坐山观虎斗”,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并非立刻采取行动去征讨东吴。

曹丕所秉持的理念乃是打算先等待蜀汉与东吴决出胜负,直至双方拼得两败俱伤之际,再出其不意地挥师南下。而事实上,在经历相关战事之后,曹丕也的确是依照这一想法付诸行动了。

可关键在于,曹丕怎么也没料到,夷陵之战落幕之后,吴蜀两方依旧不好对付!就东吴而言,始终牢牢把控着长江天险,曹丕根本没辙。至于蜀汉这边呢,刘备出征前早就安排魏延镇守汉中了,想拿下也绝非易事。

当然啦,要是详细来讲这段历史的话,那情况可就复杂得很了。它可不单单涉及魏蜀吴三家在外部展开的激烈竞争,而且还牵扯到了曹魏内部存在的种种博弈呢。

从曹魏集团内部的博弈层面去考量的话,曹丕之所以会错过此次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实在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件事。

公元220年11月的时候,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魏国也就此正式建立起来。在曹丕完成登基事宜之后,在随后的半年当中,魏、蜀、吴这三方势力,实际上都在致力于寻觅一个全新的平衡点呢。

需明确一点,在曹操尚在人世之时,无论魏、蜀、吴三家相互间的争斗呈现何种态势,从名义来讲,各方可都还是汉朝的臣属。然而,待曹丕登上皇位之后,此前的那种局面便被打破了,如此一来,三家就不得不重新去梳理、构建彼此之间的关系了。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刘备在成都匆匆完成登基之事,自此,蜀汉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度。而在东吴那一方呢,原本一直处于犹豫的状态,心里不断思量着究竟要不要接着和蜀汉携手联合起来,以便一同去对抗曹魏势力。

然而,由于关羽不幸身亡这一情况,刘备的态度极为坚决,根本不接受联合的提议。于是在此之后,孙权已然别无他法,只得转而向曹丕俯首称臣,其目的便是期望能够与曹丕携手合作,从而先行将刘备给消灭掉。

就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曹魏政权的高层们,着手展开了关于怎样应对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吴蜀两国大战的相关讨论。

在曹丕尚未明确表明态度之前,曹魏高层内部大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看法,乃是对吴蜀之间的争斗完全不予理会。持有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正是被称作毒士的贾诩。

曹丕向贾诩询问对于吴蜀大战的看法时,贾诩这般说道:“臣私下估量朝中群臣,无人能与刘备、孙权相抗衡,即便凭借天子的威严去应对,也难以有十足的把握取胜。昔日舜靠文德感化使得有苗归服,臣觉得当下应当先采取文治之策,而后再考虑动武之事。”

简而言之,贾诩认为没什么指望!依贾诩之见,即便吴蜀两国相互争斗起来,也不会留出可供曹丕暗中偷袭的契机。既然这样,倒不如全然不去理会,踏踏实实地谋求自身发展。毕竟魏国的规模相当庞大,只需安稳地发展壮大,待实力足以绝对压制对方之时,一切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种意见为趁机灭掉吴国。而持有这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正是当时曹魏集团里极为出色的顶尖谋士刘晔。

刘晔的计划并不难理解。其大意是孙权的称臣不过是权宜之策罢了,绝非真心降服。故而刘晔觉得,完全能够趁吴蜀两国展开决战之际,魏国出其不意地发兵,对吴国发起进攻。

吴蜀两国相比较而言,吴国的实力是在蜀国之上的。一旦吴国被消灭掉了,那么蜀国的灭亡也不过是迟早的事儿,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当时还有第三种意见,那便是坐山观虎斗。而持有这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正是时任御史大夫的王朗。

王朗觉得,出兵这件事那肯定是要做的,不过当下这个时候可不能出兵。最理想的做法就是一直等到吴蜀两国之间的大战彻底结束,双方都打得两败俱伤了,那时候再出兵,如此便能轻轻松松地坐收渔翁之利啦。

此刻,这三种意见。

请问,在这三种意见当中,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

很明显就能得出答案,实际上这全部都是正确的!

这三种方案,其方向全然不同。可不管选取其中哪一种方案,实际上都是契合当时曹魏集团利益的,它们在不同路径之下,都有着能满足曹魏集团所需的一面呢。

贾诩所给出的方案是,劝曹丕莫要去理会吴蜀之间的大战,只需一门心思放在休养生息之事上。这位向来凭借“毒计”而声名远扬的厉害人物,到了晚年却提出这般稳妥的方案。其实并非是贾诩的性格陡然发生了转变,而是站在他的立场来看,此方案于曹魏以及他自身的利益而言,是最为契合的。

就贾诩自身状况而言,彼时他所担任的官职乃是太尉。要是前线的战事以失败告终,那身为主管军事的他,十有八九得承担责任。况且,贾诩早在曹操时期便声名远扬。到了曹丕争储之时,他对曹丕又未曾有特别突出的贡献,如此一来,自是极易遭到曹丕的猜忌。

因此,就贾诩而言,选择休养生息,恰恰是最为妥当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因素综合考量,其他的途径或许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唯有休养生息这一举措,能够契合局势所需,故而对贾诩来讲,它无疑是最佳的方案选择了。

刘晔和王朗的计划也是这般情况。刘晔堪称顶尖谋士,早在曹操时期,他便着手制定曹魏的战略了。待曹丕登基,刘晔正渴望能有个施展自身才能的契机,于是在相关事宜上持主战的态度,想要借此展现自己的能力与谋划。

王朗既非曹丕的嫡系,也不属于曹操的嫡系。在此情况下,他就得尽可能站在曹丕的立场去考量,进而提出一个方案,且这个方案要最大程度地契合曹丕的心意才行。

说到底,在提出方案之际,每个人都得兼顾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曹魏集团的利益,绝不能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的利益,同样需要慎重考量。唯有如此,所提方案才可能周全且具有可行性。

那么,在面对这诸多的选择之时,曹丕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做法呢?

对于曹丕而言,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那么最为妥当的做法无疑是对所有人提出的建议加以综合考量,在施政等诸多方面尽可能周全地顾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所在。

于是便呈现出一个颇为有趣的情形。在刘备与孙权展开战事之际,曹丕听从了贾诩和王朗的建议,选择作壁上观,坐看双方争斗。可待到夷陵之战落下帷幕,刘备与孙权皆损失严重之时,曹丕却又采纳了刘晔的方案,出兵东吴了。

仅仅在夷陵之战落下帷幕的数月之后,曹丕竟骤然出兵了。其派出的几路大军,齐刷刷地朝着江陵猛扑过去。紧接着便发生了一系列战事,曹丕先是一举大破吕范,而后又火烧诸葛瑾的营寨,当时的情形是,江陵城差一点点就被他拿下,长江防线也险些被其攻破。

从战略层面来考量,曹丕所做的选择实际上并无差错。试想,要是在吴蜀两国激战犹酣之际,曹丕贸然出兵的话,很可能致使两国即刻罢战言和。但当下不同了,经历了夷陵这一场大战,吴蜀双方均已遭受极大的损耗,此刻无疑才是出兵的绝佳时机!

然而问题在于,曹丕机关算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可唯独在两件事上出现了疏漏。

其一,在其即将取得成功之际,曹魏大军的内部,居然突如其来地爆发了瘟疫。此次瘟疫的出现,致使曹魏军队的战斗力遭受重创,大幅度下降,以至于最后发展到了不得不选择撤兵的这种状况。

其次,负责镇守江陵的朱然,其作战能力着实令人惊叹,超乎了众人的意料。面对曹魏一方众多名将接二连三的围攻,这一围就长达整整六个月之久,而朱然却凭借自身实力,始终稳稳守住江陵,未曾让敌军得逞。

最终,在瘟疫肆虐以及补给方面存在巨大压力的双重困境下,曹丕实在是别无他法,只能选择撤兵这一无奈之举。

总而言之,在夷陵之战那个历史阶段,曹丕并非无所事事、毫无行动。他其实有着自己的盘算,那就是先任由吴蜀两方相互争斗,直至彼此都在这场战事里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之后,他才会选择出兵进行后续动作。

只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降临,紧接着朱然又出现了,就这么一下子,把他原本打得好好的如意算盘给打破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呢。

0 阅读:4

平平无奇小军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