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春申君惨死,信陵君郁郁而终,孟尝君和平原君善终?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1-16 20:32:12

在《史记·春申君列传》里记载着这样的情形:春申君担任楚国相国之时,当时齐国有着孟尝君,赵国有着平原君,魏国有着信陵君。他们都在竞相礼贤下士,招揽各方宾客,凭借此举相互竞争较量,进而辅助各自国家并掌握权势。

战国时期有四位声名远扬的公子,他们便是为人所熟知的战国四公子。此四人极为礼敬贤才,且能谦恭待士,各自门下皆汇聚了三千门客。他们施展合纵连横之策,全力对抗势力不断强大的秦国,于那变幻莫测的时代中,掀起了战国风云。故而,后世之人把他们一并称作战国四公子。

当然啦,分开去看的话,这四人差别很大呢,就连他们最终的结局也是各有不同。在秦灭掉六国这样的战国大势之下,他们几乎没谁能有好的归宿。接下来,咱们就依照《史记》里列传所记载的顺序,来对他们逐一进行描述一番。

战国四公子里,孟尝君堪称最为典型的政客。他的一生,从某种角度来讲,完全能当作小说中的男主角那般,极具励志色彩。孟尝君名叫田文,本就出身于贵族之家,他的父亲田婴乃是齐威王的儿子,不过,即便有着这样的出身,也不意味着田文就是生来便享尽荣华、含着金钥匙降临人世的。

需明确的是,田婴光儿子就多达四十余个呢。田文的母亲不过是个地位低微的贱妾罢了,而且,田文偏偏出生在五月初五这一日,在当时来讲极为不吉利,通俗来讲就是人们认为其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存在克父母的说法。

田婴儿子众多,像田文这种被认为克父母的儿子,在他眼里实在可有可无,甚至极为厌恶。所以在田文刚呱呱坠地时,田婴便吩咐小妾把他扔掉。可小妾于心不忍,终究还是瞒着田婴,悄悄地将田文抚养成人。

田文长大之时,田婴见了极为愤怒,还冲那小妾大发脾气。所幸田文凭借自身的聪慧,使得田婴默认了他的存在。而后,田文又向田婴提议招贤纳士,由此,田婴对这个儿子愈发重视起来。

不妨这么讲,田文最初身为庶子,在那样的处境下甚至都不被允许存活下来。然而,之后他却成了田婴着重培养的继承人,这其间他着实付出了诸多努力。而且,他也确实具备非凡的才能,凭借自身本事,愣是把原本一手的烂牌给成功盘活了。

在之后的发展中,田文先是成功获得了父亲的肯定,这已然是不小的成就。而更为难得的是,他还赢得了诸侯们的一致认可。待田婴离世之后,田文毫无阻碍地于薛邑承袭了田婴所留下的爵位,开启了属于他的新征程。

随后,田文便毫无顾忌地大展拳脚开展各项事务。他不惜耗费钱财去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逃亡的罪人,对待这些人,不管其有无才能,才能高低,田文全都一视同仁。并且,他还与这些人一同饮食起居,如此一来,着实吸引了不少能人异士前来投靠,田文的声名也由此愈发响亮。

究竟大到何种地步呢?秦昭襄王听闻相关情况后,特意派泾阳君前往齐国充当人质,就为能让孟尝君到秦国来会面一番。孟尝君起初其实是挺想去秦国的,然而他的宾客们纷纷表示反对,在这样的情形下,孟尝君最终没能前往秦国。

然而,之后齐闵王到底还是把孟尝君派去了秦国。秦昭襄王随即就封孟尝君做丞相。可孟尝君终究是齐国人,于是便有人认为孟尝君处理事情必然会先考虑齐国利益,而后才是秦国。秦昭襄王琢磨了一下,觉得这话有理,便把孟尝君囚禁起来,还打算要了他的性命。

孟尝君曾身处生死攸关之际,好在其身旁宾客众多,那些擅长鸡鸣狗盗的人助他顺利从秦国逃脱,一路奔至赵国境内。就在这时,又有状况发生了。赵国人见到闻名遐迩的孟尝君,却发现他是个矮个子,于是便对孟尝君大肆嘲笑起来。

孟尝君哪里算得上能忍呢?他在赵国时,竟直接与宾客一道大开杀戒,其行径致使一个县遭受严重破坏后才离去,而后便返回齐国担任相国之职了。

孟尝君返回齐国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专注于一件事,即与秦国作对。他要么精心谋划联合诸侯一同去攻打秦国,要么竭力阻止秦国与齐国结成盟友关系。虽说他在齐国地位颇高、权势颇重,可实际上,他在齐国的日子也并非顺风顺水。

孟尝君于列国之中声名赫赫,这便使得齐闵王感受到了危机,猜忌之意油然而生,进而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不过呢,后来孟尝君凭借其宾客之力,又重新恢复了相位。只是经此一事,齐闵王与孟尝君之间已然出现了难以消除的隔阂。

之后,齐闵王竟起了除掉孟尝君的念头。孟尝君心中惧怕,于是逃往魏国。在魏国出任相国后,孟尝君联合秦国、赵国、燕国等诸多国家一同攻打齐国。在这一番攻势下,齐闵王被逼得逃至莒地,最终还死在了那个地方。

在齐闵王离世之后,齐襄王登上了王位。彼时,孟尝君已然凭借着薛邑之地,保持中立态势立于诸侯之间,并不从属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面对这样的情况,齐襄王虽心有想法,却也不敢对孟尝君采取什么举动,只能选择与他友好相处。正因如此,孟尝君在晚年着实享受到了一段惬意舒心的时光,最终得以善终。

孟尝君虽凭借薛邑得以在诸侯间立足,可其终究并非一方诸侯。在他生前,多数诸侯都与他关系友善。然而待他离世后,情形就全然不同了。特别是他刚一去世,几个儿子便争夺权势,齐国瞅准时机,联合魏国一同将薛邑给灭掉了,孟尝君也因此断了子嗣。如此看来,孟尝君也称不上是真正得以善终。

在战国四公子当中,究竟谁才是真正得以善终的呢?答案是平原君赵胜。相较于其他几位公子,赵胜的一生显得略微“平庸”,不过却也更为纯粹。他这一辈子心心念念的都是为了赵国,用“尊君安国”来形容他,那可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赵胜乃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同时也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在赵惠文王以及赵孝成王在位期间,赵胜出任宰相一职。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期间有着颇为波折的任职经历,曾历经三次被免去宰相之位,而后又三次重新恢复该职位。

在历史记载当中,提到平原君,除了其拥有宾客多达三千人这一情况广为人知外,其余那些较为有名的事件,基本上都和长平之战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秦国起初攻打韩国时拿下了野王,如此一来,上党便和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了。秦国随后就想迫使上党归降于它。然而,上党太守冯亭可不甘心就这样降秦,思来想去后,他做出决定,要把战火引向别处,进而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此事宛如一个棘手至极的烫手山芋。若是接收下来,那必然会开罪秦国,说不定双方即刻便要兵戎相向;可要是不接收呢,上党之地可是有着十七座城池呐,这要靠打仗去夺取的话,得发动多么大规模的战争,又得历经多少场战役才能够将其收入囊中呢?

平阳君赵豹觉得接收上党是弊大于利的,所以主张不要接收。可赵孝成王似乎不太认同赵豹的看法,接着便去与平原君赵胜商议此事。赵胜却认为接收上党是利大于弊的,这恰好与赵孝成王的想法一致,就这样,赵国最终接收了上党。

赵国接收上党一事无疑彻底触怒了秦国,紧接着长平之战便爆发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赵国遭遇惨败,四十多万将士惨遭坑杀。也正因如此,司马迁在对平原君进行评价时,给出了“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这样的评语。

事实上,赵孝成王内心本就对上党之地颇为心动,平原君的抉择同样也是众多赵国人会做出的选择。毕竟,面对整整17座城池,又能有几人可以做到毫不动心呢?要知道,那时战国七雄的局势已然定型,各国想要扩张领土变得极为困难,莫说是17座城了,就算仅仅1座城都极难获取到呢。

赵国作出那样的选择实属正常,毕竟在当时,赵国的实力颇为强悍。然而,即便它有一定的实力,却终究还是比不上秦国。长平之战的爆发,更是致使赵国的实力大幅削减,此后其在与秦国的抗衡中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了。

长平之战刚结束没多久,秦国便又对赵国发起军事行动,妄图一举攻克邯郸,进而灭掉赵国。为此,赵孝成王安排平原君去向各诸侯国寻求援助。平原君先是写信给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盼魏国能出兵救援,随后还亲自率领二十名门客赶赴楚国,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最终,楚国的春申君与魏国的信陵君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前往援救赵国。

诚然,当两国的大军尚未抵达之际,邯郸城的形势已然万分危急,甚至已被逼至不得不投降的境地。平原君为此忧心忡忡,后来在李同的一番劝谏之下,他组织起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伍。这支队伍与秦军展开殊死搏斗,成功迫使秦军后退三十里,从而为两国援军的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

最终秦军撤去,邯郸成功得以保全。平原君履行了与邯郸同生共死的承诺,也做到了和赵国生死与共。值得一提的是,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平原君并未向朝廷索要任何的封赏,其高风亮节令人赞叹。

在公元前251年的时候,平原君离世了。而后他的子孙承袭了其爵位,始终与赵国紧紧相连,一同经历风雨,直至赵国最终走向灭亡。所以啊,在战国四公子当中,平原君算是真正得以善终的一位了。相较而言,身为他小舅子的信陵君,可就没这般好运啦。

司马迁虽称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可在其内心深处,真正视作公子的当是信陵君魏无忌。瞧瞧《史记》里有关这四人的列传便可知晓,唯有信陵君的列传题为《魏公子列传》,由此足见司马迁对信陵君的那份偏爱之情呢。

毋庸置疑,信陵君的确配得上这份喜爱之情。在战国四公子当中,信陵君堪称最为纯粹之人。他周身散发着一股侠气,是名副其实的侠士,也正因如此,他的视野与格局得以突破魏国的局限,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境界。

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之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他行事洒脱不拘小节,且能力非凡。若只作为一名侠士,那必定会声名远扬于天下。实际上,他本就已名动天下啦,还和其他几位公子一样养着三千门客呢。在战国四公子当中,信陵君可是对宾客格外看重的哟。

他人对待前来投奔的宾客,往往能做到礼贤下士。而信陵君却有所不同,他会主动去寻访士人。信陵君为人宽厚仁爱,近乎完美,似乎找不出什么缺点。但其实呢,也并非全然无缺,毕竟太过完美这件事,本身就谈不上真的完美。

信陵君的影响力极大,使得各个诸侯国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都不敢对魏国出兵。然而,他这人也确实是锋芒毕露了些,由此惹来了魏安釐王的忌惮。在此且说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吧。

曾有一回,信陵君正与魏安釐王对弈下棋呢,就在这时,北边猛地传来了警报声,听那情形,仿佛是赵国马上就要对魏国出兵了。魏安釐王顿时惊慌失措,急着要马上召集群臣来一同商议这件事。然而信陵君却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还声称这不过是赵王在打猎而已,压根不存在所谓的战事。

魏安釐王压根就不相信那事儿,可没过多会儿呢,北边传来的消息居然和信陵君此前所说的一模一样。这时候他心里就犯嘀咕了,寻思着,换作是谁坐在自己这个王位上,面对这样的信陵君能放得下心?也正因如此,魏安釐王一直对信陵君有所防备,不敢委以重任呢。

魏安釐王所采取的防备举措,很难简单判定其对错。毕竟,信陵君着实有能耐让魏安釐王对其恼怒到了极点,满心恨意难以消解。如此情形下,魏安釐王的防备之举似乎也有其缘由,所以难以绝对地说这防备就是对的,或者就是错的。

以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求救一事为例,魏安釐王起初是打算出兵援救赵国的,并且派遣了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前往。然而,秦昭襄王施加威胁后,魏安釐王便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军队按兵不动,安排晋鄙驻扎在邺城作观望态势,这可把信陵君急坏了。

姐姐与姐夫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了好多封信,盼着魏国能出兵援救赵国。信陵君自己本就有救赵的心思,为此他干了件大事——窃符救赵。他悄悄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偷出晋鄙的虎符,假传诏令让晋鄙出兵,晋鄙不肯,便被信陵君带去的朱亥给杀了,而后信陵君领兵救下赵国。

在这件事情当中,信陵君确实博得了美名。然而,对于信陵君的做法,笔者实在难以认同。赵国的确应当救援,可魏国大将晋鄙就该被处死吗?信陵君自己也清楚所做之事欠妥,内心满是自责,以至于不敢返回魏国,而是在赵国一住便是十几年之久。

在那段时期,信陵君压根就没起过返回魏国的念头。彼时魏国没了信陵君坐镇,秦国便时不时地对其发起攻打。魏安釐王实在被逼得没了办法,只好派遣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然而信陵君却丝毫不愿回去,还严厉告诫门客道:“要是有敢替魏王使者通报的,定斩不饶。”

那些跟随信陵君从魏国来到赵国的食客们,都不敢去劝说信陵君返回魏国。然而,信陵君在赵国访求到的毛公与薛公却毫无诸多顾忌。他俩一同前去劝告信陵君回国,在他们心中,信陵君与魏国紧密相连,若魏国覆灭,信陵君祖先的宗庙将会被铲平,那时信陵君又哪有颜面存活呢?

信陵君听闻相关事宜后面色骤变,旋即匆忙返回魏国。魏安釐王对其委以要职,使其担当魏军的最高统帅。在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统领五国联军与秦军交战,大获全胜,直逼得秦军龟缩在函谷关内不敢出动。经此合纵攻秦一役,信陵君威名远扬,只是其命运也随之再度发生了改变。

秦国可不希望看到信陵君与魏安釐王相处得那般融洽和谐,于是便派人前往魏国去挑拨离间他们二人的关系。而原本就对信陵君心存忌惮的魏安釐王,在这一番挑拨下,直接夺走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因此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从此不再去上朝,成天只知沉溺于酒色之中。

一方面是想借此麻痹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魏安釐王对自己的猜忌与忌惮。可即便如此,心中终究还是不畅快的,那股子郁闷就这么长时间地憋在心里。最终在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带着满心的郁愤离世而去。

战国四公子里,邯郸之围那会儿就聚齐了其中三位,也就是平原君、信陵君与春申君。这三人结局各异,平原君得以善终,信陵君却是在郁郁寡欢中离世。而春申君呢,相较前两人更为凄惨,甚至可以说,在战国四公子当中,春申君的结局是最为悲惨的。

春申君黄歇这一生着实是为楚国尽心尽力了。他并非出身于楚国王族,年少之际便游历各国去拜师修习学问技艺。待返回楚国后,便开始侍奉楚顷襄王,还曾肩负重要使命,被楚顷襄王派遣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国与楚国缔结同盟关系。

楚顷襄王之时,盟约既定,黄歇便与太子完一同被派往秦国充当质子。在那个时期,列国之间,公子乃至太子前往别国做人质这种情况颇为常见,太子完自然也没能例外,就这样踏上了前往秦国为质之路。

他与黄歇一同在秦国充当人质,这一待便是将近十年,其间所历经的艰难困苦自是不难想象。后来,楚顷襄王身染重病,太子完心急如焚。黄歇记起太子完和秦国宰相范雎向来交情不浅,于是便前去劝说范雎,盼着秦国能准许太子完返回楚国,毕竟若日后太子完得以登上楚王之位,对秦国也是有益处的。

范雎把黄歇的想法传达给了秦昭襄王,可秦昭襄王并不打算轻易就放太子完离去。他只是应允太子完的老师先行返回楚国,去探视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待其归来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商议与安排。

黄歇获悉情况后,只得着手为太子完筹备偷跑回国事宜。他安排太子完乔装成楚国使臣的车夫,成功逃出了秦国。而黄歇自己则留在秦国,以太子完患病为由闭门谢客。待估算秦国已无法追上太子完时,黄歇才主动向秦昭襄王坦白此事,彼时的他是抱着必死信念为太子完谋划的。

所幸的是,这件事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太子完得以顺利返回楚国,在楚顷襄王病逝之后,太子完成功继位,也就是楚考烈王。而黄歇呢,多亏了范雎出面求情,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随后也被放回楚国去了。

黄歇返回楚国后,获楚考烈王任命,担任宰相一职。在此之后,他足足在宰相之位上待了二十五年,一直到楚考烈王离世。就这一情况来看,在战国四公子当中,黄歇的仕途最为顺遂,官运亨通无阻碍。

楚考烈王与黄歇在秦国相互扶持着度过了数年时光,由此楚考烈王对黄歇极为信任。黄歇凭借这份信任得以充分施展自身才能,在邯郸之围时领兵救助赵国,之后又援赵灭鲁。他还礼待贤能之士,门客多达三千,于诸侯间威望颇高。难得的是,他与楚考烈王君臣相处和谐,这无疑是黄歇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君臣间的那份信任未能一直维系下去。公元前242年的时候,楚国牵头组织六国合纵一同攻打秦国,联军甚至一度打到了函谷关,可最终还是战败逃窜。楚考烈王把战败的责任都推到了春申君身上,从这以后便慢慢对黄歇冷淡起来。虽说黄歇仍旧担任宰相之职,可君臣间的关系明显已大不如前了。

当然啦,君臣之间关系不和睦可并非是致使黄歇悲惨死去的缘由哦。真正的原因在于黄歇干了一件极为不明智的事儿呢。那时楚考烈王始终都没有子嗣,这可把黄歇给急得不行。

要知道,家中有着王位有待继承呢,国君要是没有子嗣,那可绝对是关乎国运的重大事情。正因如此,黄歇便始终在寻觅那些容易生育子女的妇人,然后将她们进献给楚考烈王,只是可惜,即便如此,楚考烈王到头来还是没能有个儿子。

之后,赵国的李园从中瞅见了属于自己的契机。他盘算着把妹妹进献给楚考烈王,可又顾虑妹妹会像其他被进献的女子那般无法生育。为此,李园先是设法与黄歇拉近关系,当上了黄歇的侍从,接着精心谋划,成功将妹妹献给了黄歇。

当妹妹怀上黄歇的孩子后,李园便着手实施下一步计划了。他要去说服黄歇把怀有身孕的妹妹进献给楚考烈王,毕竟如此一来,要是妹妹生下儿子,那黄歇可就会成为未来新一任楚王的亲生父亲。

这件事危险至极,可让人不解的是,黄歇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居然点头同意了。并且,他还亲力亲为地着手安排相关事宜,最终把李园的妹妹成功进献给了楚考烈王。

没想到她后来还真生下一个儿子,此子旋即被立为太子。就因着这儿子,李园的妹妹母凭子贵得以被封为王后,李园本人也受到楚考烈王的器重。而到了这个时候,李园心中惶恐,担心黄歇会把之前的那些实情给说出去,便在家中养了一帮死士,只想着找机会杀掉黄歇。

黄歇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他压根就没觉得李园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儿。一方面呢,他一直以来对李园都颇为照顾,待其甚好;另一方面,在他眼中,李园就是个性格软弱之人,所以他不认为李园会有什么威胁举动。

在楚考烈王病重之际,有人提出要帮黄歇把李园除掉,然而黄歇却予以拒绝。半个月后,楚考烈王不幸病逝。此时李园抢先一步进入宫中,还事先安排好刺客埋伏起来,待黄歇随后进宫时,便被这些刺客给刺死了。

彼时,黄歇的头颅被砍下后,径直被抛至棘门外。随后,李园更是下达命令,要将黄歇的家族诛灭殆尽。就这样,曾担任相国长达二十五载的黄歇,最终惨死于李园之手,落得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0 阅读:121

平平无奇小军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