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麾下悍将:陈亨、谭渊、郑和、张玉、张辅、丘福、朱高煦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2 14:51:49

陈亨乃是明朝时期一位极为勇猛的将领,作战十分骁勇善战。在1355年的时候,陈亨就开始追随朱元璋一同起兵了,他们一路征战,成功攻取了南京,并且在江浙一带展开军事行动,可谓是横扫了这片区域。到了1368年,陈亨又追随徐达进行北伐。在北伐过程中,陈亨负责驻守东昌这个地方。就在此地,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功击败了数量多达数万的元军,这一战让他的威名在山东地区传扬开来,令人敬畏。在此之后呢,陈亨便驻守在大宁。而当“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陈亨出兵去攻打朱棣所率领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对燕军起到了牵制的作用。

在公元1400年的时候,朱棣率领着军队去攻打大宁这个地方。当时呢,有一位已经68岁高龄的老将,名叫陈亨,他接到命令出兵北平。可没想到的是,在行军的途中,陈亨所带领的军队被击败了。这之后,陈亨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投降了燕王朱棣。陈亨这一投降,那可不得了,大宁就相当于门户大开啦,没了什么有力的防守。于是呢,朱棣就很顺利地把大宁这座城池给拿下了。这一下收获可太大了,朱棣不仅得到了宁王手下的8万兵马,还得到了两三万的蒙古骑兵呢。有了这些兵力的加持,朱棣就具备了去争夺天下的雄厚资本啦。就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亨等帅众降。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意思就是说,陈亨带着众人投降了,朱棣把那些军队以及三卫的骑兵全部都收归己有了,还挟持着宁王一起回去了。从这以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很多都是那些三卫的士兵呢。朱棣最后能够取得天下,就是从攻克大宁这儿开始打下的基础。

陈亨这人啊,那可是相当骁勇善战的。自从追随了朱棣之后,他在战场上更是勇猛无比,所到之处几乎无人能敌,那气势真的是锐不可当。不过呢,这世上总有更厉害的角色。陈亨就碰上了大将平安,这个平安可不得了,本事相当大。在济南之战以及夹河之战这两场重要的战役里,陈亨不幸和平安对上了,结果在战斗过程中身受极为严重的伤势。尽管当时也想尽办法救治了,可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就这么去世了。后来朱棣成功完成了靖难之役,在论功行赏等一系列事宜中,朱棣念及陈亨以往的功绩,追封他为“泾国公”。而陈亨的儿子陈懋呢,也就顺理成章地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且按照规定,这个爵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就这样一直传承下去啦。

谭渊是明朝时期一位作战极为勇猛的悍将。在1399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谭渊当时率领着一千兵马去设下埋伏,为了达到隐蔽的效果,他们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那就是用茭草把头部蒙住,然后悄悄地潜入到水中,等待合适的时机出击。就在同一时间,杨松和潘忠正率兵朝着雄州的方向去增援。当他们的大军经过月漾桥之后,谭渊瞅准了这个时机,果断地率领着自己的兵马迅速出击,成功地将月漾桥给夺取了下来。

随后呢,朱能、张玉以及丘福这几位将领,率领着士兵和潘忠、杨松所带领的南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在一番激烈交锋之后,他们成功地把南军给打败了。这时候,杨松和潘忠就只能带着剩余的士兵往后撤退啦。可没想到的是,谭渊早就提前占据了关键的桥梁位置,这么一来,南军就没了退路,整个军队的军心一下子就变得不稳起来了。谭渊瞅准了这个大好时机,立刻发动攻势展开攻杀,结果这一下就致使数千名南军全都被消灭掉了,而杨松和潘忠呢,也在这场战斗中沦为了俘虏。

在郑村坝之战以及白沟河之战当中,谭渊的表现极为英勇,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凭借着自身的勇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击败了李景隆所率领的军队。时间来到了1401年,朱棣和盛庸的军队在夹河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当时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就在这关键时刻,谭渊敏锐地察觉到南军的阵型正在发生变化。看到这样的战机,谭渊毫不犹豫,立刻率领着自己麾下的骑兵向着南军冲杀过去。南军这边呢,有一位悍将名叫庄德,此人也是极为勇猛,看到谭渊率军冲来,他可不甘示弱,当下就手持着大刀,气势汹汹地前去迎战谭渊。双方一番激烈拼杀之后,可惜谭渊最终没能敌得过庄德,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不幸阵亡在了沙场之上。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大将,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姚广孝的徒弟呢。这人特别足智多谋,在指挥水师方面那是相当厉害。时间回到1399年,那时候郑和果断地追随朱棣起兵啦。在作战过程中啊,他不仅表现得极为勇猛,而且还很有谋略,凭借这些出色的表现,那可是深得朱棣的赏识。后来到了1402年,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了。这之后呢,郑和就主要负责航海方面的事务啦。他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呢,通过这些航海活动,成功地把明朝的国威传播到了域外地区。

在1405年的时候,朱棣出于两个重要的目的,派遣郑和率领着数百艘战船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航行。其中一个目的呢,是想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毕竟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件事一直让朱棣颇为挂心。而另一个目的则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那就是企图从背后去包抄帖木儿帝国呢。就这样,郑和带着使命出发了。在航行的过程中,那可真是威风凛凛,所经过的沿途各个国家,见到如此庞大且气势不凡的船队,纷纷被震慑住了,全都表示臣服呢。

在明朝的那段历史时期,有著名的郑和七次远航壮举。要知道,当时明军在进行这七次远航的时候,那可是远离自己的大后方,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条件是相当艰难的。但即便如此,明军却依旧能够做到战无不胜,这其中,郑和所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那可真是相当强悍的。就说在这几次远航途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吧。比如,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这个陈祖义在当时可是一股不小的势力,经常在海上为非作歹,但还是被郑和给收拾了。还有啊,郑和还击败了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要知道那可是一国之君呢,可在面对郑和率领的明军时,也没能占到便宜。另外,苏门答腊的君王也被郑和给擒拿住了。每一次面临战斗,郑和可不是盲目行动的哦。他都会事先极为详细地规划好整个作战方案,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也正因如此,每次战斗都能迅速地结束,那些对手在郑和精心策划的作战行动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挣扎反抗的机会,只能乖乖就范。不过呢,真的是特别可惜。原本有一份非常重要的《郑和航海图》,那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郑和远航的珍贵信息,对于后人了解那段航海历史有着极大的价值。可这份宝贵的航海图竟然被刘大夏给焚毁了,以至于到现在我们都没办法看到它原本完整的样子,实在是一大遗憾呐。

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张玉的大将,此人极为骁勇善战,在战场上那可是有着非凡的表现。时间来到1399年,这时候的张玉都已经56岁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追随朱棣起兵靖难。在这场重大的行动当中,张玉充分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亲自率兵去夺取九门,而且非常成功,凭借这一功绩,那可是立下了头功呢。要是论起作战时候的勇猛程度,张玉和朱能、丘福其实是处在同一个档次上的,他们在战场上那都是相当勇猛无畏的。不过呢,张玉可不光只有勇猛哦,他还特别有谋略,这一点可就厉害啦,是朱能和丘福远远比不上的,在这方面张玉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呢。

在公元1400年的时候,张玉献出了一条计策呢。他向燕王朱棣提议,不妨先去夺取大宁这个地方。为啥要夺取大宁呢?因为宁王朱权在那儿可是有着足足8万的精兵。要是能把这8万精兵掌握到自己手里,之后再去和李景隆进行决战,那可就占据很大优势啦。而且呢,宁王手底下还有一支特别厉害的精锐骑兵哦。这支骑兵可不简单,它是由蒙古兀良哈部组成的铁骑呢。这支铁骑在战场上那可是相当勇猛,战斗力超强,对于南军来说,那可绝对称得上是强劲的对手啦,让南军都不敢小瞧呢。

在靖难之役的进程中,要是能够夺取大宁,进而得到兀良哈骑兵的助力,那对于朱棣来说,这靖难之役差不多就等于成功一半啦。就说1400年的时候吧,朱棣挥兵去进攻济南。那一战可是相当凶险呐,朱棣在战场上差点就沦为俘虏了,好在关键时刻有张玉出手,奋力将他给救了出来,这才让朱棣脱离了危险境地。再到了1401年,东昌之战爆发了。在这场战役里,朱棣又一次陷入到了重重包围之中,情况那是万分危急。不过呢,幸运的是,当时负责应对的盛庸并没有下令放箭,就这样,朱棣算是躲过了这一劫,又一次从生死边缘给挺了过来。

朱棣算是比较幸运的,可张玉就没那么好运啦。当时啊,盛庸因为某些缘故不敢对朱棣放箭,然而张玉并不在被“特殊保护”的这个范围之内。在战场上,南军这边万箭齐发,而且火铳和弓弩还交替着进行射击,在这样猛烈的攻击之下,张玉最终不幸阵亡在了沙场之上。

明朝有一位大将名叫张辅,他是张玉的儿子。这张辅可是相当厉害,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呢。在1406年的时候,朱棣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军事部署,他派出了30万的兵力去攻打交趾这个地方,并且任命朱能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帅。要说这朱能,那也是一员猛将,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在以往的诸多战事当中,他可是屡次担当先锋的角色,尤其是在靖难之役里,多次在战场上受伤,可见其作战之勇猛。然而,此次征讨交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行军打仗到中途的时候,很不幸,朱能因为生病去世了。这时候,张辅就接替了指挥的重任,继续带领着军队进入交趾展开征战之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大事。当时有三十万大军踏上了南征之路,而此次南征的指挥者张辅展现出了极为卓越的指挥才能。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明军可谓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这一路下来,进展极为顺利,没多久就成功灭掉了黎氏王朝,把原本属于中原的交趾之地全部都给收了回来。要知道,自唐末开始,交趾这块地方就脱离了中原的统治,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数百年之久呢。而张辅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麾下大军的英勇作战,成功地让交趾再次回归到中原的怀抱,就冲这一点,他真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将。而且,这事儿还没完呢。在此之后,张辅又多次率领大军出兵交趾,其目的就是要去讨伐那些妄图搞事儿的黎氏家族余孽,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最终成功地稳定了交趾当地的局势,让这片土地得以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继续发展。

要知道,在当时的交趾那片地方,有一个情况特别明显,那就是只要张辅在那儿,交趾就能够安安稳稳的,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可一旦张辅离开了呢,交趾马上就不安生了,开始闹事,就连明军面对这种情况都觉得很棘手,没办法很好地处理。然而呢,朱棣皇帝并没有打算让张辅能像沐英在云南那样,享受那种可以世代镇守一地的待遇,没有让他一直留在交趾维持安稳局面。到了1428年的时候,朱瞻基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放弃交趾这块地方。后来,时间到了1449年,发生了一件特别让人惋惜的事儿。这一年,朱祁镇和王振在指挥作战的时候那是瞎指挥一通,结果就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老将张辅,也在土木堡这场战役当中不幸阵亡了。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失去了性命,真的是太可惜啦。

丘福是明朝时期一位非常厉害的将领,向来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在1399年的时候,那时丘福已经55岁了,他毅然参加了靖难之役,并且在这场战役里担任前锋大将的重要角色。要说作战时的勇猛程度,丘福和张玉、朱能相比可是不相上下的,他们这几位可都称得上是勇猛无比的人呐。要知道,丘福都已经55岁了,可即便如此,他还常常身先士卒,主动加入到类似“敢死队”的作战行动当中,毫不畏惧地迎着枪林弹雨就往前冲锋,从这方面来看,丘福真的是特别勇猛啊。

在1402年的时候,盛庸和平安带领着士兵在肥水这个地方进行镇守呢。那时候的朱棣,和他们交战了好多次,可结果都是失败告终哦。就在这样的一个局势下,丘福站了出来,他主动向上面请求参与到这场战斗当中。随后呢,他就率领着一百多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士兵,悄悄地从河的上游渡过河去啦。接着,就深入到了南军的后方去展开作战行动呢,而且还成功地把南军的粮食运输线给截断啦。

话说那丘福率领部队成功渡江之后,并没有按兵不动,而是积极主动地朝着南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呢。在作战过程中,他想出了一招突袭南军粮道的妙计。这一下可不得了,南军这边因为粮道被袭,阵脚不免有些慌乱。而朱棣呢,就趁着这个绝佳的机会,也顺利地渡过了江。过江之后的朱棣,率领大军气势如虹,先后击败了盛庸、平安等南军将领,一路高歌猛进,就这样直接抵达了长江的沿岸地带啦。

在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胜利之后,便开始了对功臣的册封事宜。其中,丘福被盛赞为“靖难第一功臣”呢。不过呢,这丘福虽说作战勇猛,可在谋略方面却有所欠缺。他的特点更适合在战场上担当冲锋陷阵的前锋角色,要让他来担任统领全军的主帅,那就不太合适啦。到了1409年的时候,朱棣决定派兵前往草原进行北伐。在出征之前,朱棣可是屡次对丘福叮嘱告诫,让他务必小心行事。其实呢,朱棣打心底里对丘福是不太放心的,只是当时明军当中实在是找不到其他更为合适的人选了,所以即便心里有着担忧和无奈,朱棣也只能让丘福带兵出征咯。

话说那丘福,还真就如朱棣所担心的那般行事了,没让朱棣“失望”啊。当时进入草原之后呢,丘福就率领着一千名精兵去追击阿鲁台。这丘福啊,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完全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就那么冒冒失失地往前冲,根本不考虑可能存在的危险。他手底下那些部将,像李远、王忠、王聪、火真,那可都是明白人,都看出这样追击不妥,于是屡次劝告丘福,让他别这么莽撞行事,得谨慎一些呢。可这丘福呢,根本就听不进去人家的好心劝告。结果呢,在克鲁伦河发生了一场大战。这一战下来,那可真是损失惨重,整整十万明军就这么全军覆没了,而且李远、王忠、王聪、火真还有丘福这五位将领,也都在这场战役里不幸阵亡了。没办法,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朱棣只能亲自披挂上阵,御驾亲征去处理后续的情况喽。

朱高煦这人呐,在作战方面那可真是相当勇猛的,要是说到朱棣麾下那些厉害的悍将,那还得把目光投向朱高煦呢。咱来看看他这出身背景啊,那可真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那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南征北战,打下了大明的江山,其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那都是非常卓越的。他的外公呢,是徐达,这徐达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在诸多战役中都表现得极为出色,战功赫赫,是能征善战的名将呢。再看他的父亲,就是朱棣啦,朱棣同样也是在战场上有着非凡表现的,通过一系列的征战等举措,最终登上皇位,其军事方面的本事也是不容小觑的。他还有个舅舅叫徐辉祖,同样也是在军事方面有着出色表现,能征善战的这么一个人。不过呢,朱高煦这性子可就有点让人头疼啦。他,特别桀骜不驯,对自己的兄长朱高炽那是根本就不服从,完全不把朱高炽放在眼里呢。而且呢,就连对自己的父亲朱棣,他有时候也是不服从的,行事全凭自己的性子来,可真是让人觉得又无奈又头疼。

在1398年的时候,有一位大将名叫徐辉祖,他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建议呢。他觉得应该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这三兄弟给“留下”,而且还特意提醒朱允炆要多留意一下朱高煦这个人哦。可这里面有个情况,徐辉祖呢,他其实是朱棣的大舅哥,可能就因为这层关系吧,朱允炆并没有采纳徐辉祖的这个建议。最后呢,就这么让朱高炽三兄弟都回到北平去了。而这一决定呢,可算是给自己挖了个坑,后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情呢。

在靖难之役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燕王朱棣那可是多次遭遇极为凶险的状况,可谓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呢。而每一次朱棣陷入这般险境的时候,都是朱高煦挺身而出,成功地将朱棣从危险当中解救出来。就拿1402年发生的浦口之战来说吧,在这场战役里,朱棣率领的军队又一次遭受了失败的打击。面对这样不利的局面,朱棣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想着干脆退兵返回算了。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朱高煦带领着军队杀了过来。他一来可就不得了啦,凭借着自身的勇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与南军展开激烈交锋,并且屡屡击败南军。这一系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给了朱棣重新振作起来、顺利渡江的坚定信心呢。

朱棣为了激励朱高煦,曾直白地对他讲:“我现在年纪大了,而世子身体又常常生病,你可得多多努力。”朱高煦一听这话,心里那叫一个高兴,暗自琢磨着,这不就是在暗示自己将会成为储君嘛,所以此后在作战的时候就越发地卖力起来。然而等朱棣最终获胜之后,却册立了朱高炽为太子。这可让朱高煦心里极为不满,他心里想着,父亲当年能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效仿一番呢,于是便起了别样的心思。

在1426年的时候,朱高煦在乐安这个地方起兵搞起了所谓的“靖难”之举。面对这样的情况呢,杨荣就向朱瞻基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够御驾亲征去应对此事。可朱瞻基心里对朱高煦其实是挺畏惧的,所以一直都下不了这个决心去亲征。这时候呢,夏原吉站了出来,他拿李景隆的故事来劝说朱瞻基。大概意思就是说,以前李景隆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是怎样怎样的,通过讲这个故事来让朱瞻基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呢。在杨荣的建议以及夏原吉这番劝说之下,朱瞻基没办法了,只好鼓起勇气放手一搏啦,最后亲自出战前往应对,最终成功地将朱高煦给擒拿住了。

所参考的书目为《明史》。

0 阅读:25

平平无奇小军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