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实需要适应,有些说法危言耸听

袁大岛 2025-02-09 22:10:56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说是古人在群居生活中,

会让那些神经反射高于其他人的人,负责放哨寻戒,

而对于这种人,在群居部落之中的地位往往也是很高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神经敏感是一种优势,

但现代,神经敏感的人却似乎陷入到了一种困境,

因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呈现爆炸式的信息冲击,

会让神经敏感的人们陷入一种极大的痛苦之中,

因为敏感,所以对每一种信息的刺激,都会格外重视,

但事实上,那些基于利益使然下的夸张和扭曲信息,

则是让原本平静的精神湖水,

一石激起千层浪。

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不等于全盘接受所有信息的倾销,

很多信息的传递过程,总会伴有一定倾向性的暗示,

而这些暗示本身,则会有选择,有目标的制造需求,

比如那些类似“35岁后职场断崖”热门文案所隐藏的,

是某些“看似职业”的培训机构,所勾勒出的精准用户画像,

与其说是用户,

倒不如说,是他们的“猎物”。

比如最近热议的AI焦虑,让更多的人无法接受自己将被取代的“事实”,

而真实的情况,似乎总是在遮掩某些利益驱使下的潜在博弈,

焦虑的脚步先停一停,让我们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

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适应的存在越来越多,

但为了产生出某些危言耸听的言论,

那些不道德或是在“生活不易”的伤口上撒盐之辈,

他们并不会以理性和客观的方式,

去分析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

他们只会告诉你,

你要完蛋,

因为他们必须这样说,毕竟不这样说的话,

完蛋的就是他们了。

这是一个看似残酷,实则现实的理论,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分析,

则是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时,曾经对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特别痴迷,

其中一个很核心的理论,对我的影响延续至今:

我们痛苦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看法。

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其实放在这里来看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本质,

当我们越是理性看待事物本身,越不会感受到实质性的痛苦,

但在如今这个信息轰炸的时代,

取代理性本身的感性,则促使我们用感性去放大对事物存在的理解,

有意思的是,这种感性的理解,也并非是我们本愿所致,

毕竟,那些煽动性很强的信息,往往只会断章取义的强调焦虑,

强调危机,强调“你不信我你就完蛋”以此来谋求利益上的窃取,

当制造焦虑这门买卖开始盛行,

很多问题,都会被进行“深加工”:

理性和客观的认识,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应该如何保持清醒,

先去保留适应变化的认知弹性,

再过滤掉那些制造恐慌的噪音。

其实有些话,说的通俗点反而便于理解,

当今社会,淘汰与否,其实看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道,

更重要的,还是要站在更长远的地方,

去看待一些更为深远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些问题的焦虑成为现实,

那么爆发之后,毁掉的可仅仅是大多数人的一生,

而这样的结局,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呢?

所以,言尽于此,我们就会明白,

有些东西是东是西,

那些制造焦虑,渲染危机的人,说了不算,

而真正说了算,能决定的人,

也不会跟这些小伎俩们斤斤计较:

这就如同这个社会之中的一些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涉及前因后果的逻辑,

比如有些问题,十年之前看和现在看,

真的会有明显的不同,

当年来看,焦虑危机似乎被层层渲染,

而如今再看,

怕是连看都懒得看了。

0 阅读:1

袁大岛

简介: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