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前面插播了一下大导演罗维的介绍文章上下篇。现在回到李小龙话题上来的,继续开讲第二部分。
序曲:
第一部分:
第一回说到,嘉禾刘亮华远赴米国,用15000美元/2部的价格,成功签下了李小龙,这两部片约就是《唐山大兄》和《霍元甲》。注意,是签的霍元甲,最后拍摄的是陈真。
先拍的是《唐山大兄》。因此,李小龙被邹文怀要求直飞泰国,然后七扭八拐的来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小镇北冲拍摄。
这么个是有原因的,首先,当时嘉禾公司刚刚成立,还是个接近于纯出品公司的存在,简单来说,邵氏电影为什么美轮美奂,就是因为邵逸夫在清水湾建了邵氏片场。前几期我们提到张彻的武侠饰演“不能进片场”指的就是这个。
而邵氏的清水湾片场是新建的,香港原来有个片场,就是香港第一家颇具规模的制片公司永华的制片厂,位于牛池湾斧山道,那就是电懋(国泰)的片场,由之前陆运涛收购永华所得。
胡金铨叛逃邵氏出走台湾后,用一部电影就赚了几百万,成功把台湾联邦从一个出品公司变成了一个制片厂,方法是什么?还是盖了个片场。
所以,有没有片场,对一个制片公司来说,很重要。
而拍《唐山大兄》的时候,嘉禾还没有片场。
当时国泰已经行将旧木了,之后彻底退出,把永华片场交给了嘉禾,所以第二部《精武门》可以进片场搭布景拍,顿时质量好了不少。
但《唐山大兄》没赶上这波(就早了几个月)。
这是其一。
其二,邵逸夫这个人比较阴。
当然话不能这么说,应该说邵氏比较阴,仗着自己家大业大,喜欢出高价截胡。其中,邵氏当年的CEO邹文怀可出了不少阴招。
这种事其实见怪不怪,当年邹文怀想走,愿意跟他走的就两个大导演,一个是徐增宏,另一个就是罗维。当时邹文怀给罗维开了5w港币一部的价码,邵逸夫知道以后转手就给罗维报价10w,罗维值这个价吗?不值。但这个价格可以狙击嘉禾啊,有战略性考虑啊。
但是罗维没把握住,他还想要独立制片的权力,想自己组建四维公司,这点邵逸夫忍不了。
于是罗维还是去了嘉禾。
这是没成功的,成功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比如李小龙火了以后,邵氏也会总结胜败得失,他们也觉得真功夫可能是李小龙最大的优势,于是也想找个会真功夫的人来复刻这个成功,于是张彻找到了第一届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大圣劈挂门的传人陈观泰,把他强抢了过来,拍摄的《马永贞》也的确火了。
真的是强抢,用钱砸,陈观泰当时在拍一部电影,拍一半就被张彻截胡抢走了,电影导演苦哈哈地跑去求邵氏,这人给你们可以,但是能不能宽限两天让我把这部戏拍拍完嘛?张彻鸟都没鸟这个新人。好在这个新人导演已经拍完了最后的决战,是他第一个想到找会真功夫的演员,是他给了陈观泰机会,但社会就是这样,弱肉强食,没办法,只能改剧本,把陈观泰饰演的角色写成个蒙面人,最后才摘掉面具,前面的戏份找来了同为新人的陈星来补拍,这样才把电影弄完。这部电影叫《荡寇滩》,本来抢得真功夫先风,结果被张彻截胡,能够拍完就不错了,上映时间自然也延后,而且陈观泰因为戏份少,倒也没捞到什么,替补来的陈星则因为本片被捧红了,也算是意外收获。
这个新人导演叫吴思远,日后,他从罗维的公司里借了个叫成龙的演员,联合袁和平拍了《蛇形刁手》,那就是后面的故事了。
第三,邵氏当时在香港如日中天,百万大导张彻的男色动作片横行天下,你数数《唐山大兄》上映的那年,香港电影票房榜里有几部邵氏,几部张彻就知道。而李小龙这个新人,有多少票房号召力还未知,所以邹文怀还是打算走一走香港电影的传统市场,南洋市场。
这样一个是干扰少,偷偷摸摸的拍完,主打一个出其不意,另外,北冲这个鸟不语花还不香的鬼地方,邵逸夫应该鞭长莫及。
顺便说一句,陈观泰日后跑去台湾也开了个公司,拍了一部电影,叫《铁马骝》。我相信现在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没看过。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找找里面有没有少年黄飞鸿哈。
回到《唐山大兄》,李小龙跑到北冲,吃不好,睡不好,遇到的挫折可不少。
首先,没有片场,拍摄环境非常恶劣。其次,本片的导演吴家驤是演员出身,拿过第4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当然,罗维也是演员出身,在李翰祥的《貂蝉》里饰演董卓,《清宫秘史》里演过袁世凯,肥头大耳的非常合适。但罗维是真正的百万大导,而吴家镶,他在邵氏成熟体系下拍的几部电影都不温不火的,离开邵氏之后,只拍成了一部《春满芭提雅》,看名字就知道也是个东南亚制作,他还是更加适合演戏,在胡金铨的《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空山灵雨》里都能看到他演的角色,在李翰祥的《骗术大观》》《骗术奇中奇》也能找到他的影踪。之后电视圈崛起,他进入电视行业,继续演戏去了,成就还可以。
你说这么个导演,在脱离了邵氏片场这种成熟体系下,自己攒团队去鸟不拉屎的北冲,那协调能力行不行啊?事实证明他不行,自己撂挑子了,当罗维赶去接手时,剧组已停拍好几天了。
再次是韩英杰,武术指导,看过前文《大醉侠》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当时他引入的弹床给了胡金铨很大的灵感,他非常非常喜欢用弹簧床。所以在《唐山大兄》里,你也能看到角色像胡金铨的武打片里那样,一跳就是三四米高,跳过敌人头顶的画面。
李小龙对此很有意见,对韩英杰设计的各种套招动作也很有意见,李小龙的风格是格斗派,很务实,讲究一招制敌,他觉得这样很cool,确实好莱坞电影的动作特点也是如此。但这样不好看,怎么个不好看法我在香港动作片脉络的第一篇里就解释了,(穿越门:谈香港动作片的起源)
具体大家可以参考成龙的纪录片《成龙的传奇》里关于《杀手壕》的表述。
李小龙对韩英杰有意见,但韩英杰是换不了的。首先,他是本片的最终BOSS的演员,没有他,最后决战都没法开展。
其次,他是本片的幕后大BOSS,他是武术指导。
武术指导可不是只指导一下武术那么简单的。韩英杰作为老前辈,带了一整套班底过来配合拍摄,其中有陈会毅、林正英等等,之后都变成了李小龙无法离开的人物。
前面我已经说过,香港电影发展到70年代,武行鼎盛,这边龙虎武师,除了没有文化,身手并不缺,李小龙一个动作明星,招牌是格斗,格斗也要有对手,也要有人跟你动手才行啊。好在香港当时这个硬件水平是过硬的,所以李小龙很容易找到了陈会毅、林正英这样的对接人。
这也侧面说明,李小龙是离不开这帮人的,必须和他们搞好关系。不然独木难支!
所以,有意见归有意见,他是不会和韩英杰撕破脸的。
但吴家驤作为导演,应该要平衡这种情况,调和这种矛盾,可惜他能力不足,阅历可能也不足,地位更不足,本人还心高气傲,于是。。。。。。
罗维又捡漏了!
邹文怀把罗维派去泰国救场,起到了镇住厂子的作用,同时,也是安抚李小龙的手段之一。
毕竟这可是邵氏唯二的大导演。中流砥柱啊!
而且,罗维不止是地位高,他能混到百万大导,实力还是有的。
比如面对李小龙的不理解,他的做法就很简单,他把李小龙晾在一边,先拍另一个主角田俊的打戏,武术指导韩英杰带着一群小弟(林正英、陈龙、刘永等)忙里忙外,和田俊等演员配合,互相套招,打的好不热闹。李小龙在边上看,他虽然有意见,但看着他们配合的行云流水,默契无间的,心里也忍不住犯嘀咕啊。所以就跑来问罗维,为什么要这么拍?
罗维这不就有机会了么,好说歹说,借坡下驴,李小龙也就从了。
这叫什么?这叫你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反正理不理解先执行了再说!既然李小龙不理解,那就先和别人执行嘛,把体系运转起来再说,至于你李小龙融入不融入?你说呢?
不得不说,百万大导的段位就是高。
邹文怀也怕李小龙真不理解,因为李小龙毕竟是美国人,是从美国请回来的,对香港电影的圈子可能不熟悉,不知道罗维的地位有多高。于是派了一位故人,一个大美人,有嘉禾公主之称的大美女苗可秀,亲自去北冲。
就为了送一个消息。
那就是罗维导演,苗可秀主演的《鬼流星》票房长虹,破百万指日可待。李小龙你要相信罗维这个百万大导的实力!(顺便提一句,当时《鬼流星》确实票房长虹,破百指日可待,最终报收88万3968港币,年度港产片票房第10。破百了吗?并没有。)
为什么派苗可秀来?首先她是当时嘉禾第一美女,邹文怀很懂营销,曾经在香港闹市区租了个广告牌,把苗可秀那种青春靓丽的脸印上去,配文“她是谁?”就这么吊了香港人几个月的胃口,成功把这个美女打响了名号。
其次,她是《鬼流星》的主演,这次来向导演汇报工作,很自然。顺便提一句,另一个主演,也就是男主角,叫谢贤,谢霆锋的爸爸。
第三,她是一个故人,苗可秀的母亲和李小龙的母亲是世交,他俩从小就认识,因此,派苗可秀来劝劝,有好处。
这一来不要紧,李小龙可算是抓住救命稻草,从此以后,李小龙的电影,苗可秀都是铁打的正印女主(《龙争虎斗》不算,那是好莱坞的电影),直到那个女人的出现。
罗维这胖子多鸡贼啊,来都来了,那就客串一个角色吧。于是苗可秀就出演了《唐山大兄》里第一个出场的女角色,那就一个惊艳,素颜出境还能如此美,现在也不多见,李老湿放张剧照让大家感受一下。
于是,在罗维的镇场子下,《唐山大兄》有惊无险的37天拍完杀青。
这电影怎么说吧?李小龙首秀,给人眼前一亮,但片子的风格又和后面李小龙自己挑大梁的风格差别巨大。
李小龙是个武术家,真的是武术家,他之后的电影都在试图把自己的武术家哲学理念传递出去,因此,武术家思维是有很多条条框框的,这点在之后李小龙的电影里有体现。
那就是公平,很多年之后,成龙的《新警察故事》里,安志杰和成龙就有一场在游乐场里的对决,就很遵守武术家之间的对决规则,那就是公平,你拿武器,那我也拿武器,你武器脱手了,那我也丢掉武器,我们空手来。
这个理念,就是李小龙奉行的理念。也是武术家之间格斗的规则。
你会发现李小龙之后的作品,也有意无意的把这个规则潜意识的分享出去,显然他成功了,成龙和安志杰30年后的对决就是这个结果。
但在《唐山大兄》里,显然不是这样,你会看到李小龙居然手持双刀狠划对手,动不动就一刀毙命,这个风格在后面你可就看不见了。显然,这是韩英杰的设计。
这种双刀齐飞,刀刀见血的模式,是不是和当时流行的张彻式的血腥暴力很像,只不过没有见到肠子而已。
李小龙收获很大,他得到了片酬,得到了亮相,更收获了他自己的团队,就是林正英和陈会毅这样的伙伴,他跟韩英杰关系处的也挺好,因此在后面的《精武门》里,你还能看到更多韩英杰摇来的嫡系,比如洪金宝、元华、元楼(成龙)。
但这部电影你能说他是李小龙的代表作吗?起码他之后的那些风格,在这部电影里,你基本上都看不到。而很多当时在张彻、胡金铨电影里的元素,和之后李小龙的风格格格不入的各种元素,比如双刀捅人、弹床跳飞,在电影里却随处可见。
这些元素好不好?肯定好啊!不然怎么张彻那么火?一部一个百万,部部都是百万票房呢,百万导演不就是这么来的?
但这些元素李小龙喜不喜欢呢?或者说是不是属于李小龙本人的元素呢?
那肯定不是啊,不然后面的电影他怎么不用了呢。
所以,《唐山大兄》很火爆,票收319万,快领先第二名张彻的《拳击》一倍了(《拳击》收172万)。但其中李小龙的风格,只能说初露峥嵘吧。
但李小龙也不是一点痕迹也没有,他还是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的,或者说,他还是改了剧本的。
你现在可以在网上找到《唐山大兄》的删减片段,有李小龙在妓寨中的全裸镜头,还有大决战前主角前往妓寨的片段与正片不同,说明李小龙还是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形象的。他当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
有趣的是,李小龙的第一场裸戏,是在《唐山大兄》里,尺度挺大,当然已经删掉了,第一场吻戏却不在。是的,裸戏比吻戏还先诞生了。
那么《唐山大兄》这么火,是李小龙的个人魅力么?
那肯定是啊!毕竟这是李小龙的首秀。
但仅仅是李小龙的个人魅力么?
不一定!李小龙拿到票房冠军以后,罗维就很飘,以李小龙恩师自居。
他为什么这么飘?因为,他有这个资本。
不是说《唐山大兄》谁拍谁火,但是他的爆火,其实更多的是时代原因。
他是1971年的票房冠军。1971年是什么年份呢?
按许鞍华那部日后获得金像奖的电影《千言万语》里的说法,那叫“火红的70年代”。当时香港社会乱成什么样子,你还可以在王晶的《五亿探长雷洛传》还有吴宇森的《喋血街头》里看到。
为什么会这么风起云涌,那是因为那时是英国对殖民地香港压迫最深最狠的时候,整个社会贪污腐败盛行,殖民地政府与民众对立情绪深刻,而且,由于香港经济的起飞,底层人民开始越发富裕,使他们的力量也节节攀升,不再是以前穷困潦倒,衣不遮体,为了混口饭吃不惜一切了,经济的富裕壮大了他们的实力,让民众的政治热情极大的提高,身份认同感也越发的迷茫起来。
1971年,就是这么个年份,政府腐败的令人发指,社会层面混乱非常,现在在院线热映的《九龙城寨》其原型九龙寨城,是1973年才由香港警察非法侵入占领的(这也算好事,毕竟之前这是“三不管”,73年警察肯管了),这件事情的全貌可以参看1999年最佳拍档公司的《o记三合会档案》,里面结局就详尽的记录了香港警察倾入接管九龙寨城的历史。
而廉政公署是1974年成立的,成立两年后的1976年才开始发力,彻底整顿港英政府的腐败,期间还发生了香港警察包围并打入廉政公署的事件,去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梁朝伟获奖影帝的《金手指》,一开场就刻画了这段历史。
那都是1974,甚至1976年以后的事情。
可见,1971年,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
当时香港底层人心理压抑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他们非常需要情感的宣泄。
当时香港底层人民迷茫成什么样子,也可想而知。
当时英国对于殖民地的剥削,完全是不加掩饰的,身在香港这块殖民地上,华人的身份认同感非常低,几乎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没有区别,甚至更低。毕竟,东南亚地区还有个宗主国和祖国的概念。而香港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香港人的本土概念,要在李小龙之后那个男人才确立,他也凭借这个成功击败了李小龙。
但是,我要声明一点,李小龙,在他生前,是无敌的,没有人能够击败他。
《唐山大兄》就是抓住了当时香港,或者说整个东南亚华人的这个身份迷茫的特点,给他们带来了这种华人励志发愤图强的左派民族富强价值观。
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关于东南亚华工民族自豪感的热情。
《唐山大兄》里的唐山,指的就是中国,当年去东南亚谋生的华工,就用唐山代指中国。
如果你看过黄子华在TVB的那部《奸人坚》,应该知道那时候黑社会到处抓“猪仔”,买去美国金山,金山是当时华工口中北美的代名词,其实东南亚也有个代名词,叫“新山”。
新山,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与英国东南亚最重要的殖民地,新加坡就隔了一条柔佛海峡。
现在存在过可能不高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还是任贤齐和周华健合唱的那首《别傻了》,说的是两个可怜被甩的中年人在酒吧相遇,诉说自己的遭遇,其中那句“我开开心心,从新山开着车子约过长堤到新加坡去找你”。很感人,也很悲痛。
任贤齐出现周华健演唱会,献唱伤感情歌《别傻了》,华语群星
新山,别名小汕头,可见其潮汕人有多少。那是马来西亚星洲华人最重要的聚集地。在东南亚那个年代,非常具有代表性。
新山、金山、唐山,就是那个时代华人口中的地域代表。所以《唐山大兄》,字面意思就是在东南亚,来自唐山的领袖的意思。
因此这部电影虽然非常粗糙,但真的提振了当时东南亚和香港华人的士气,这个时代原因,可能才是《唐山大兄》爆火的最大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唐山大兄上映的前一年,还有一部王羽导演,邵氏出品的《龙虎斗》。
有人说李小龙是功夫片这一片种的创始人,截拳道是第一个出现在功夫片里的门派拳种。
这是不对的。
功夫片和武侠片都是动作片的细分片种,他们的区别在于:武侠片,是讲究侠义江湖的武侠小说的架构和世界观创造的,他们有的直接由武侠小说改编,有的则凭借武侠小说创造夯实的世界观独立创作。而功夫片,则是以单一的门派或者功夫作为为主线创造的,他的故事一般没有武侠片那么复杂,基本架构就是张彻创造并发扬光大的功夫小子报仇雪恨的故事。比较简单。那为什么张彻的那些武打片不能称之为功夫片?是因为功夫片还需要塑造一个具体的门派功夫作为主角,比如日后左派导演张鑫炎在大陆发掘的李连杰的出道作《少林寺》,就是典型的以少林派武功作为主线的功夫片。
那么按这个思路,李小龙的截拳道应该是早期功夫片的代表,正是因为他的火爆,才有了后面刘家良作为南派功夫祖师拍摄的各种《五郎八卦棍》《少林三十六房》,以及吴思远的《鹰爪铁布衫》。这就是最能代表功夫片的电影,通常直接以一种功夫,或者门派的名字或者绝招命名电影。
但李小龙的截拳道招数应该要到《猛龙过江》才成熟。而1970年王羽的《龙虎斗》,是一个中国功夫对战日本空手道的电影,虽然有点花里胡哨,不够硬核。但确实是一个具体的功夫门派对战另一门派的电影。这点实打实的比李小龙早。
而且,因为是一部打日本人的电影,激发了广大华人的爱国热情,在1970年拿下了当年港产片的票房冠军(注意,是港产片的票房冠军,不是年度票房冠军,年度票房冠军是好莱坞战争电影大制作《虎!虎!虎!》,票收237万,《龙虎斗》207万排名第二。)
有趣的是,这部《龙虎斗》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影子神鞭》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主创导演拍完后和邵氏翻脸,叛逃出走。电影被邵氏雪藏。
然后嘉禾成立,电影又被拿出来狙击,结果出人意料的大获好评,票房百万。而主创捞不到一点好处。
《龙虎斗》的成功经验当然是可以总结的,既然香港和东南亚群众苦于殖民地当局久已,爱国热情爆棚,那当然要乘胜追击,观众不是喜欢打日本人么,那就开拍《大侠霍元甲》,我们不止要打日本人,还要打俄国大力士。壮我国威!
这就是为什么刘亮华去美国签李小龙,第二部片约是《大侠霍元甲》的原因。
成熟路径,证明火爆,自然是要遵循它,大赚一把。
此时,《唐山大兄》已火,国泰也已经把永华片场过继来了。
该大显身手了!
那《大侠霍元甲》开拍了吗?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