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燕国实力弱小但却想趁机进攻赵国,最终一败涂地

史海撷英 2025-02-08 22:59:35

长平之战,赵军主力损失殆尽。

趁着赵国精壮损失殆尽而“其孤未壮”的机会,燕国以绝对优势兵力趁机攻赵。但结果是:燕军惨败,燕国的都城反而被赵军围攻······

五个打一个都打不过,燕国就这么不能打吗?

以五而伐一,志在必得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燕王派相国栗腹出使赵国。

栗腹回国后,表示:“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但是,燕王最终仍然决定:攻赵。

后人多责燕王愚蠢,不知彼不知己。但是,平心而论,以五倍兵力的绝对优势,难道就能“客观全面”分析局势,不趁虚而入吗?此时,对燕王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呀!

秦赵连番大战,赵军精锐丧失殆尽。

战国形势图

只是,赵国被削弱后,秦一家独强,唇亡齿寒,魏楚奋力相救,赵国才得以保全。燕国不是秦国,燕国本就是七雄中比较弱小的一国,如果近水楼台,吞并赵国,不但能使燕国实力大增,而且,也不会如秦一般引起列国的强烈反应!对于燕国这样的相对弱小诸侯而言,利用有利的时机,积极采取行动,是扩充国力,在列强角逐中掌握主动的唯一机会!如果一般人是燕王,可能大概率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迅速扩大国力的机会!

燕王决心已定,遂采取了两路进攻之法:主力由粟腹率领,向邯郸方向进攻;另以一路攻代郡。两路进攻,“以五而伐一”,志在必得!

只是,首先,燕国真的是“以五而伐一”吗?

“以五而伐一”?自欺欺人!

然而,燕王自己应该晓得,他真的是“以五而伐一”吗?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但燕国真的是有5倍于赵的军队吗?

《战国策》中记载,此战,燕军起兵六十万,赵军起兵十三万。如果是这样,那么,燕军确实是“以五而伐一”,5倍于敌的优势。

其实,以常理度之,赵国保家卫国,生死之战,动员十三万人是可能比较大的。但是,燕国拿得出六十万大军来吗?后来,秦在灭韩赵魏后,发兵六十万攻楚,是“空国中之兵”,尽全力抽出六十万人来。而当时七雄中都比较弱的燕国,真能拿出六十万人来吗?燕要真有六十万军队,当年早就灭掉齐了!

综合燕国前后用兵规模看,当时的燕国,最多二十万左右的兵力而已,兵力连赵军的2倍都不到!倘若燕军20万兵力,还是5倍于赵,那么,赵就只有三、四万人?果然如此,人家秦国早就灭了赵了,哪里轮得到燕国呢?

燕王称“以五而伐一”,自欺欺人罢了······

漏算之事:仍然低估了赵国的“其民习战”

乐间提醒了燕王:赵国,“其民习战”。燕王仍然表示要“以五而伐一”,似乎没有理解乐间的意思。

燕王所谓“以五而伐一”,指的是作战军队的规模五倍于赵。而乐间所反映的“其民习战”,指的是赵国百姓普遍的军事素质。

长平之战刚刚结束时,白起就曾企图乘胜追击,一举灭赵。当时,赵军主力损失殆尽,趁其来不及动员,有机会一举灭赵。但是,当时秦王停了下来。稍微停顿后,白起就指出:赵国“其国内实”了,不好打了!而且,白起还认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未必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已经没有什么灭赵的办法了。

这就是因为赵国“其民习战”,能够迅速被动员起来形成战斗力!

邯郸之战时,不要说未成年的“其孤”,就是妇女也被武装起来了。在楚魏的援军抵达前,赵国靠自己已经苦守一年余,秦军增兵换将,付出惨重伤亡仍然不能取胜!

白起‍

以大秦之强,尚不能啃下赵国,何况燕国呢?以白起之威,尚认为灭赵“未见其利”,何况燕国的栗腹呢?

何况,燕国攻赵时,又过去了7年,当初经过邯郸之战血与火洗礼的赵国少年如今许多已经“壮”了!

燕王只计算作战部队“以五伐其一”的优势,而没有理解赵国真正的实力所在,是其失策之处!

燕王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呀!

致命的软肋

当然,以燕军的兵力优势,趁人之危,去占一占赵国的便宜,夺取一些边境地区还是可能比较大的。但是,燕国一口就想吃个胖子,直接以灭人之国为目标!如此,燕军的作战部署,存在着致命的软肋。

燕军进攻,主力是南路,也就是扑向邯郸的这一路。但是,在这一路,燕军有着致命的软肋。

燕国攻邯郸,主要战事自然在今河北。自古用兵河北,东部河网纵横,行动不便,因此,进军多在西路,也就是沿着太行山麓行军。所以,燕军攻邯郸,主要路线,经过的是原中山国地区。原中山国地区,当时农业开发程度不高,并没有什么农业大城。燕军南下,自然不至于遭到较大抵抗,长驱直入,难度不大。只是,这同时也意味着:燕军沿途难以“因粮于敌”,需要漫长的补给线!对于以骑兵闻名的赵国来说,这恰是削弱燕军的绝佳机会!

燕军的另一路,则是攻代郡。代郡虽然直线距离近,但却因太行山阻隔,只有几个狭窄的通道。因此,燕军虽众,但实际上兵力难以施展开,难以短期打开局面!

因此,燕军两路进攻;北路因地形原因而不可能迅速打开局面;南路则因补给线漫长而变得脆弱。如此,燕军虽然人数优势明显,但实际上脆弱而无力!

如果赵国没有良将,燕军的弱点或许不至于暴露,还能靠人数优势取胜。但是,赵国有良将!

赵将之能

赵国重新启用了廉颇为将。

廉颇一眼就看出了燕国的问题!北路攻代,代郡军民凭险而守,至少短期内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因此,赵军只需集中力量解决南路之敌即可。

燕军在南路的问题,是补给线长,远道而行。而且,燕军所经之地,多为原中山国地区,赤、狄活跃区域。对于已经全国范围内“胡服骑射”的赵人来说,这些地区,是天然的骚扰区域。何况,赵军小股部队出击骚扰、打击对手的能力,是极强的!

邯郸之战期间,赵军在邯郸危急之事,抽调敢死之士小规模反击,居然很快就取得了使秦军“亡五校”(每校8000至10000人)的战绩。因此,赵军只需要选择有利阵地阻住燕军的前进,又分兵袭其后,燕军就会陷入危局之中!而阻击燕军前进的天然阵地,就是鄗邑。

鄗,在邯郸西北,燕军要取邯郸,必先破鄗。

早在赵国与中山国对峙期间,鄗就是赵国的主要屏障。当年,赵国最屈辱的时候,就是被中山国大败,凭借鄗邑抵挡住了中山军的进攻!当时,中山军围攻鄗许久,甚至决槐水来淹,都不能破城!因此,城池坚固,其民善战的鄗,正是阻击燕军前进的理想阵地!只要在鄗阻住燕军,在原中山国广大地区骚扰,甚至切断燕军补给线,燕军虽众,也就不可以战了!

廉颇之策,正是如此:以部分兵力助守代郡,以主力在鄗与燕军先行决战!如此,燕军虽众,北不能速下代郡,南不能速克鄗邑;而其漫长的补给线恰充分暴露于赵军面前!赵军既能依势而守,足以自保,又能选择时机主动出击,或骚扰其补给线,或围攻其后路······

燕军虽众,但“先为不可胜”者,反而是赵了!

破燕于鄗

廉颇首先击破的就是攻鄗的南路燕军。

至于破敌的过程,史书没有明载,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廉颇打了一场歼灭战!一来,燕军主将栗腹被杀于此;二来,如果不是给了燕军歼灭性打击,赵军后来也不至于长驱直入,能够围攻燕国都城!

结合前面说的,不难想象大致过程。1、燕军主力受阻于坚固的鄗,不得前进,而由于赵军坚壁清野,燕军既不能“破城”也不能“掠野”!2、赵军分轻骑袭燕军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如此,燕军兵力越多,反而越熬不住!3、燕军不能进,只有退却,但机动力更强、地形更熟悉,拥有更多支持的赵军随时攻击燕军,足以使燕军崩溃!

还是那句话,燕军虽众,但先立于不败之地者是赵,先胜而后求战者也是赵!如此,燕军主攻方向遭遇毁灭性灾难,其势已去!

再破燕于代

随即,廉颇挥军入代,在代地击破了燕军。这一战,似乎更不必多说了。

代郡本地的抵抗力量就是比较强大的。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后来的名将李牧参与了此战的指挥,但在代地赵国已经拥有很强的实力。

廉颇军率领得胜之师抵达代地后,与代郡守军配合,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而燕军前进不能取胜,后退则要经过崎岖山路,同样行动不便!如此,燕军主将卿秦被擒,攻代燕军同样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长驱直入,直扑燕都

在给燕军主力毁灭性打击后,廉颇率领赵军长驱直入,深入五百余里,直接围住了燕国的都城蓟!在燕军主力遭受毁灭性打击后,这几乎是没有太大悬念的事情!燕赵之间,主要以易水为界。赵军渡过易水,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阻碍,就能一马平川,长驱直入了!

而与赵国不同,燕国偏在北方,战国时期一直不是很活跃,只是在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受到过齐国的入侵,当时人民的战争经验并不丰富。而且,一直以来,燕国的主要威胁是齐与东胡,赵国并没有威胁燕,所以,燕国在该方向也缺乏足够的军事防御设施。如此,赵军长驱直入,直逼蓟,也就自然而然了!

燕国原本要攻打人家的都城,现在要守卫自己的都城了!

见好就收的赵,战事结束

然而,廉颇虽围蓟,但并没有大举攻城。蓟是燕国都城,坚固难克,赵军并无战而破之的把握。何况,蓟虽被围,燕国仍然用够广阔的纵深,而且燕国立国已久,根基深厚!相反,虽然赵军取得了胜利,但长平之战遭受沉重损失也是事实,赵国并没有一举而灭燕的实力。再者,秦国仍然是赵国最大的威胁,赵军如果久在燕地,背后是危险的!所以,廉颇很清楚,尽管打到了蓟,但这仍然只是一场自卫反击战,不是灭国之战!

在充分教训了侵略者后,与其过度伤害、刺激燕国,不如见好就收!因此,谈判解决,才是最佳方略。

燕国先来求和。赵国不许,指出:只有换上对赵友好的将渠为相,才可议和!燕国换上将渠后,愿意割让五座城池给赵。赵国同意,撤军!

赵反击燕,点到为止,算是比较克制、理性的。但是,遗憾的是,燕国似乎并不罢休,后来又与秦国友好,多次发起过对赵的大举进攻,导致燕赵连年交兵。只能说,摊上燕王喜这么个邻居,算赵国倒霉。

燕国攻赵失败,首要原因就是燕王自己的昏庸。

首先,燕国对中原地区的扩张战略,一直就很不切实际。七雄之中,燕国长时间是比较弱的一个。这个情况下,燕国通过“蚕食”,是可能逐步改善局面的。但是,燕国却一直想要发一个大财,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当初攻齐,此时攻赵,都是企图一口吃掉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大国,结果,连口汤都喝不到!

赵国形势图

可以想象的是:此时燕攻赵,即便取胜,诸侯势必不可能让燕独吞赵国,而以燕的实力,“分赵”分到最后,燕国同样是得利较少的一个。

而且,从天下大势来说,长平之战后,秦国一家独大,已经是六国共同的最大威胁。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秦的直接威胁,不过是因为地缘上距离秦比较远,是秦“远交”的对象罢了。燕国即便取胜,也不能吃掉赵,所以,攻赵,本质上是甘愿做秦“远交近攻”的棋子,是短视、昏庸的。

从“庙算”的角度看,燕王喜只看到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重损失,却忽略了赵国仍然强大的战争潜力,又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为何不想一想:秦国为何吃不下赵国?燕国自比秦国如何?秦国吃不下,燕国吃得下吗?

从战争指导上来看,燕国兵分两路,一路要翻越太行,一路要将脆弱而漫长的补给线暴露于敌面前。燕军虽众,但是,哪一路又真的有取胜的把握呢?结果,燕军虽众,但实际上一开始就是“先战而后求胜”,在战略上是被动的!

而当对面是廉颇这样精明的对手,是“其民习战”的赵国军民时,燕王的弱点充分暴露,结果遭遇惨败,其实是毫无悬念的!

遇到机遇,积极把握,是好事!但是,眼里要有全局,心里要有明账,手里要有足以制胜的本事。否则,所谓“机遇”,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坑”。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