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差点灭亡唐朝,又几乎杀尽李唐宗室,为何还能和李治合葬?

莫奕迅说生活 2024-12-16 10:02:16

公元705年,长安城上阳宫的仙居殿内,82岁高龄的武则天在临终前留下一道震动朝野的遗诏:去除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这位叱咤风云的女帝,在掌权期间几乎屠尽李唐宗室,连李治与其他妃嫔所生的子嗣也难逃厄运。她不满足于临朝称制,更改国号称帝,使大唐王朝濒临覆灭。然而,让人费解的是,那些被她迫害过的子孙们,包括曾被废黜流放的李显、被囚禁的李旦,以及年仅8岁就失去生母的李隆基,为何最终都同意了她与李治合葬?

从武媚到女皇:一代权力巨擘崛起

武则天出身并不显赫,父亲武士彠不过是个地方小官。年仅十四岁的她因姿色出众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

在太宗驾崩后,按照唐朝制度,武媚本该削发为尼。但命运给了她转机,太子李治对这位美貌聪慧的才人一见倾心,将其召回宫中。

李治登基后不久,武媚便凭借过人的才智和手段,成功挤掉王皇后,登上了皇后之位。她开始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以她为中心的政治势力。

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她不仅处理朝政井井有条,还帮助李治平定了多起政治危机。

随着时间推移,李治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武则天开始全面把控朝政大权,甚至在朝堂上垂帘听政,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事情。

公元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扶立儿子李显即位,但实际上朝政大权依然牢牢掌握在她手中。

在太后临朝称制的日子里,武则天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她一边拉拢支持自己的文臣武将,一边打压反对势力。

这位太后不满足于幕后掌权,她开始为自己登基称帝铺路。朝中大臣纷纷上表,请求武则天登基为帝。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她设立了匿名举报箱"意向箱",任用酷吏来打击异己,重用文人治理国家。

在她统治期间,唐朝的国力不减反增。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外开疆拓土,将唐朝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这个时期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来自各国的使节、商人络绎不绝,街市上车水马龙,一派盛世景象。

铲除异己威逼利诱皇室成员

武则天登基称帝后,对李唐宗室展开了一场大清洗。她先是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李贤,接着又将其他反对自己的皇室成员流放边疆。

在这场清洗运动中,包括李唐宗室在内的许多皇亲国戚都被贬官或处死。武则天还特意派遣密探监视这些被流放的皇室成员,一旦发现他们有任何异动,立即严惩不贷。

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在朝中重用酷吏来打击政敌,设立了特务机构专门监视朝臣的一举一动。

为了削弱李唐宗室的力量,武则天还大力提拔武氏家族的成员。她将自己的侄子、外甥都安排在朝中重要职位上,形成了一个以武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李唐宗室的处境十分艰难。很多皇族成员不得不改姓武氏,以求自保。有些人甚至被迫隐姓埋名,在民间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武则天对待皇室成员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对那些愿意归顺的皇室成员,她会给予一定的优待;但对那些不肯低头的人,则毫不留情地打击。

这种高压政策使得李唐宗室元气大伤。许多有才能的皇室成员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使得李唐皇室的力量大大削弱。

武则天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削弱李唐皇室的影响力。她将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改为祭祀自己的祖先,淡化了李唐皇室的正统地位。

在政治斗争中,武则天展现出了极强的手腕。她不仅利用特务系统监视朝臣,还通过各种方式收买人心,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臣服于她的统治。

武则天还特别注重控制舆论。她下令重修史书,将一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记载删除或改写,美化自己的形象。

在武则天的统治下,朝廷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态。那些支持她的人得到重用和提拔,而反对她的人则面临着生命危险。

为了巩固统治,武则天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改革科举制度,提拔寒门学子,以此来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同时也削弱了李唐宗室的影响力。

这种高压统治持续了十几年之久。直到武则天晚年,在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中,她才被迫退位。但即便如此,她依然保留了太上皇的尊号,显示出她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武则天虽然对李唐宗室进行了残酷的打击,但她也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她统治期间,唐朝的国力不断增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长权不保退位归隐临终托孤

武周王朝末期,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看不惯武则天重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认为他们严重败坏朝纲。

705年正月,张柬之等人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神龙政变。他们带领禁军直入宫中,当场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向武则天提出了退位的要求。

在这场政变中,武则天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面对大臣们的要求,她并没有强硬对抗,而是顺势而为,同意了退位的请求。

李显重新登上帝位,是为中宗皇帝。武则天虽然退位,但仍以太上皇的身份住在上阳宫。她保留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中宗对她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尊重。

退位后的武则天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生涯。她不再干预朝政,而是将更多时间用在修身养性上。这段时期,她经常与僧人和道士讨论佛法和道家思想。

随着年岁渐长,武则天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召见了自己的儿子李显和李旦,向他们交代了后事。在临终前,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女帝留下遗诏,要求去除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这个决定震动了整个朝廷。

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她将李唐江山完整地交还给了李氏子孙。这个决定既显示了她的政治智慧,也表明她最终选择了与李唐和解。

武则天的这个决定,实际上也为李唐皇室解决了一个难题。如果她坚持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将会给李唐皇室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临终前的武则天还特别关照子孙,要他们善待朝中大臣。她告诫李显和李旦,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治理国家,不要重蹈她晚年任用奸佞的覆辙。

武则天驾崩后,朝廷按照她的遗愿,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她的灵柩被安放在乾陵,与李治合葬在一起。

这场葬礼的规格极高,显示了朝廷对武则天的尊重。虽然她曾经几乎灭亡李唐王朝,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体面的安葬。

在武则天死后,她的许多政策都被保留了下来。比如科举制度的改革,对寒门子弟的提拔等,这些都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皇子归位朝堂变幻人心难测

武则天驾崩后,唐中宗李显重新执掌朝政。然而,这位经历过流放和软禁的皇帝并未吸取教训,反而重蹈母亲晚年任用佞臣的覆辙。

李显宠信韦后一族,使得朝廷大权旁落。韦后和其女婿武三思把持朝政,重用心腹,排挤异己,朝廷上下怨声载道。

这种局面引发了一场新的政变。太平公主联合武三思等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一党。李显在这场政变中遇害,史称"韦后之乱"。

李显死后,其弟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这位曾经被武则天囚禁的皇子,登基后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手腕。

李旦上台后,对朝中势力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他先是拉拢太平公主,借助她的力量稳定朝局,同时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在李旦统治期间,太平公主的势力不断膨胀。她插手朝政,任免官员,甚至有意效仿其母武则天,想要追随其步伐。

李旦看出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李隆基。他逐渐将重要职务交给李隆基,为其日后掌权做准备。

李隆基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他在军事上屡建功勋,在政治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手腕,深得朝臣拥戴。

710年,李旦突然宣布禅位给李隆基。这一决定打乱了太平公主的部署,她开始暗中策划夺取政权的计划。

李隆基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来自姑姑太平公主的威胁。他表面上对太平公主恭敬有加,实则暗中部署力量。

712年,李隆基联合手下大将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势力。这场政变彻底结束了武氏家族对唐朝的影响。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下令将太平公主赐死。至此,武则天留下的政治遗产全部烟消云散。

李隆基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他吸取了祖母武则天的教训,重用贤能,远离奸佞。

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唐朝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成就。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