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禁忌的话题,口味暴露了一个人的阶层

科技布鲁布鲁泡 2025-02-21 06:29:37

今天微信群里面的一个图片,说下个人感觉:

图片说的是鲁菜属于达官贵人,苏菜属于文人骚客,粤菜属于商人巨贾,而川菜属于平民百姓。

乍一看是个有趣的总结,但仔细想想,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很禁忌的事实——口味,确实暴露了一个人的阶层。

饮食偏好并非完全随机,而是深深烙印着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甚至社会阶层。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消费升级”,本质上是收入的增长导致对食物的要求发生变化。但很多人没意识到,“升级”并不只是吃得更贵,而是选择发生了根本变化。

比如,有钱人真的会喜欢天天吃山珍海味吗?其实未必,他们更可能讲究“轻食”“低脂”“有机”,看似平淡的水煮菜,可能比普通人一顿饭的预算还要高。而收入较低的人群,往往偏爱刺激性更强的口味,比如麻辣、重咸、油炸,因为这些味道能最大化地满足生理快感。

川菜之所以能广泛流行,不只是因为它好吃,而是因为它便宜、满足感强、适应性广。成本低,辣椒、花椒等调料便宜且能让普通食材更美味。刺激感强,麻辣味可以掩盖食材本身的不足,让便宜的肉类、内脏、素菜吃起来更有层次。社交性强,火锅、小吃、路边摊的川菜,让吃饭变得热闹而非仪式化。

从社会结构来看,吃川菜的人群往往以工薪阶层、学生、务工人员为主。这不是说川菜低级,而是它的市场定位天然适合更广泛的大众消费。

然而“爱吃辣”则在很大程度上和阶层相关,至少可以证明这个人曾经“穷”过。一个真正富裕且从小生活优渥的人,通常不会特别偏爱辣味食物,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饮食文化更倾向于清淡、讲究原味。而一个已经变得富有,但依然偏爱重辣食物,甚至去高档辣味餐厅的人,很大概率是以前吃惯了辣,形成了深刻的饮食习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所谓的高端火锅店、麻辣系餐厅,吸引的其实是“曾经贫穷但现在富有”的人群,而不是传统精英阶层。

粤菜讲究食材的新鲜度,最典型的高端代表是“鲜活海鲜”,而这恰恰需要庞大的供应链和高成本。在过去,沿海的粤商正是依靠海运贸易积累财富,他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展出“讲究食材本身味道”的传统。喝老火汤、吃蒸鱼、做清蒸乳鸽,这些讲究的菜品需要的是财力,而不是调料。

苏菜自古被称为“文人菜”,是因为它的味型复杂、摆盘精致、烹饪细腻,适合讲究情调的人。相比之下,达官贵人更喜欢吃鲁菜,商人巨贾喜欢吃粤菜,而文人骚客们则更偏爱苏菜里的江南情调。

鲁菜讲究浓油赤酱,味道厚重,宫廷气息浓厚。这不是普通人家的菜,而是历朝历代的官府菜、宴席菜。为什么?因为在北方的官场文化里,吃饭不仅是吃饭,而是权力的象征。菜系的排场、仪式感、甚至食材的奢华,都是官场的“无声权力游戏”。

微信群里那张图表面上在讲菜系的文化,实则揭示了一个现实:你的口味,可能是你的社会出身和经济状况的反映。

如果你小时候家里穷,你可能更偏爱重口味、高热量的食物——麻辣烫、炸鸡、烧烤,因为这些食物能带来廉价的满足感。如果你成长环境优越,可能更习惯清淡、低调的饮食,比如粤菜。其实到了淮扬菜味道就已经渐渐的脱离了优渥的范畴了。

就更别提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了,简直就是资本家落难时候的忆苦饭了。

所以,当有人嘲笑别人“吃不起高级餐厅”时,本质上是在嘲笑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当有人说“我只吃火锅、烧烤”时,往往也暴露了他们对高端餐饮的不适应。

从人扩展到城市,其实判断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要看商业街上川渝火锅的数量就可以了。火锅店数量越多,说明这个地方的消费主力仍然是工薪阶层,或者说,这个地方的消费能力并不足以支撑更多样化的高端餐饮。真正富裕、消费升级完成的城市,粤菜、鲁菜、高端西餐、甚至是日本料理的占比会更高,而火锅店的密度会相对降低。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阶层就完全由口味决定。只是,我们每天吃的东西,确实无形之中透露了我们曾经的生活轨迹。

吃饭不仅仅是生理需求,还是一种文化认同。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消费习惯,最终形成了各自的饮食偏好。而最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自由选择口味,其实他们的口味早已被阶层固化。

所以,下次点菜时,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你吃的,是食物,还是你的阶层记忆?

0 阅读:20

科技布鲁布鲁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