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八十年的巴以谈判史中,一个铁律始终彰显:巴勒斯坦人的谈判武器是法律权利与载明权利的文书,而以色列的武器则是枪炮的力量。这种结构性失衡造就了永恒的叙事循环——以色列总在违背既有协议,而美国则被钉在"双重标准"的耻辱柱上:一面全力维护以色列利益,一面在数十年斡旋中对巴勒斯坦人应得权利视若无睹。

从奥斯陆协议在白宫签署的那一刻起,这部本应赋予巴勒斯坦人希望的文本就沦为镜花水月。如今,这份由美国主导的加沙停火协议,正将巴勒斯坦推向更为脆弱的悬崖边缘。协议三阶段设计中,第一阶段看似双方获益,第二阶段承诺以军永久撤出被摧毁的加沙地带——但就在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谈判启动之际,以色列极右翼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迅速发表声明,将美方提议——将停火延长至逾越节(4月20日)——纳入战略棋盘。根据该提案,首日释放半数生还及死亡人质,永久停火达成后再释放其余人员。这种时间游戏使以色列得以延续非法占领,第二、三阶段的命运正被基于以军武力的不平等公式重新定义。
自协议启动以来,以色列的算计从未停歇:如何无限期推迟第二阶段,永久剥夺巴勒斯坦人应得权益?人质交换虽能缓解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国内压力,却为其赢得重组政治筹码的黄金窗口。只要战火不息——哪怕与临时停火并行——这位深陷贪腐丑闻的总理就能稳坐权位,甚至谋划连任。
当前局势彻底暴露了华盛顿斡旋的虚伪性。拜登政府看似维持"平衡",实则向以色列输送超限战争资源,仅以零星资金施舍抚慰巴勒斯坦人的创伤记忆。而特朗普时代的政策转向更为赤裸——美国不再是调停者,而是赋予以色列"无限开火权"的直接参与方。这种力量失衡正在中东投下更长阴影:当美国选择性遵循国际法支持乌克兰的范式逐渐消亡,当泽连斯基在白宫受辱事件揭示"债主即主人"的强权逻辑,欧洲与阿拉伯国家若不及时自救,必将沦为下一个羞辱对象。
加沙正在上演熟悉的戏码:白纸黑字的协议阶段被偷换概念为"寻回所有人质"的单一进程,后续条款注定化为灰烬。从巴勒斯坦问题开端至今,无数协议文书在以色列的炮火中焚毁,印证着残酷的地缘政治公式:在烈焰面前,笔墨、纸张、签名、调停者与见证者——除了燃烧成烬,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