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曾经是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一颗“明星”,凭借着“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的光环,在短短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一系列财务危机的曝光,哪吒汽车如今却身陷债务泥潭,成为了“老赖”的代名词。这个从辉煌到崩溃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新势力汽车产业的深思与讨论。
2025年3月,上海哪吒汽车总部门前上演了令人咋舌的一幕:数百名供应商拉着横幅,甚至在门口打地铺,呼喊着“还钱”。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一个月后,全国20多家经销商也齐聚桐乡工厂,要求赔偿损失,返还欠款。曾经的“销量冠军”,如今却成了负面新闻的焦点。网民对此调侃:“哪吒三头六臂,也扛不住百亿债务泰山压顶!”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哪吒汽车崛起与陨落的讨论愈发热烈。
如果追溯哪吒汽车的起源,成立于2014年的它,凭借着“为人民造车”的口号和低价策略,迅速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声。尤其是在2022年,以15.2万辆的销量超越了其他许多造车新势力,荣登销量第一的宝座。然而,成也低价,败也低价,哪吒汽车的黑马传奇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其潜在的风险。过度依赖低端市场,使其品牌溢价能力大打折扣。尽管在一开始销量表现良好,但随后的中高端车型如哪吒S、哪吒GT等却面临了惨淡的市场反馈,这也为后续的崩盘埋下了隐患。
2025年1月,哪吒汽车的交付量骤降至仅有110辆,同比暴跌97.76%。这样的数据无疑让人感到震惊,甚至令人嗤之以鼻。一时间,网友们纷纷调侃“销量归零”,这种困境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失望,也让投资者开始对这家企业的未来提出质疑。更致命的是,哪吒在营销上的“挥金如土”,单单是Logo设计就耗费了5亿元,然而在研发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一位离职员工透露,公司的资金几乎都花在了请网红进行直播刷数据上,而核心技术的积累几乎为零。这样的资金使用方向,无疑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重击。
逐渐显现的债务危机,让哪吒汽车的资金链从2024年起彻底断裂。截至2025年,其债务规模从最初的60亿膨胀至100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为拖欠供应商的货款。根据天眼查的数据,哪吒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在2025年新增了55条股权冻结记录,以及34条被执行人信息,法定代表人方运舟多次被限制高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化解债务危机,哪吒汽车也抛出了“债转股”的方案:将70%的债务转为股权,剩余30%进行分期偿还。看似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但实际上却遭到了供应商的强烈反对。一位供应商愤怒地表示:“债转股后,我们成了股东,但如果哪吒破产,这些股权就像废纸!”
哪吒汽车的生产与售后服务体系也开始崩溃。有关报道显示,哪吒在国内的三大工厂——桐乡、宜春、南宁,长期停工,现车卖完即断供。尽管官方声称“正常运转”,但桐乡工厂仅小规模复工,南宁工厂因缺乏海外订单几乎闲置。一位销售人员无奈地表示:“店里现车卖完后就没货了,工厂根本没有复产。”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哪吒一方面宣称“销售正常”,另一方面却关闭了全国超过20家直营店,仅保留了核心城市的门店。对此,一位位于上海的门店销售苦笑着说:“每天上班就是擦车,三个月没有卖出一台车。”
售后服务的崩溃则让40万车主陷入了困境。由于拖欠供应商款项,零部件供应中断,售后服务几乎名存实亡。根据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哪吒汽车的车主投诉量激增300%,主要集中在“无法维修”和“厂家失联”等问题上。一位消费者感慨道:“买哪吒车就像抽盲盒,运气不好抽到问题车就只能自认倒霉!”这样的局面让许多车主感到愤怒与无奈,他们不仅为购买了哪吒汽车而后悔,也对企业的未来表示极大的茫然。
在管理层方面,哪吒汽车也面临着领导频繁更替的问题。原CEO张勇在2024年12月宣布“退位”,转任顾问,创始人方运舟重掌大权。张勇被曝已赴英国“考察市场”,而方运舟则在全员信中表示自己负有“第一责任”,让人不禁质疑这样的表态是否能挽回颓势。内部人士透露,哪吒的管理层在战略上的反复无常。例如,先是大举扩张直营店,随后又紧急关停;一方面重金投入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又转向与华为、百度合作,这样的“朝令夕改”只会让企业的方向更加迷茫。
为了吸引投资,哪吒宣称E轮融资将到账30亿元,而前提则是“解决债务问题”。然而截至2025年4月,这笔钱始终没有到位。知情人士指出,投资者们早已看穿了哪吒的“虚假繁荣”,估值从250亿暴跌至60亿,这样的背景下,谁还敢接盘?
对哪吒汽车的反思同样也适用于整体新兴汽车行业。哪吒的命运并非个例。从威马到高合,再到极越,多个新势力都在追求融资与销量的过程中忽视了盈利能力与技术的积累,最终沦落为“暴雷”的牺牲品。业内一位投资人甚至尖锐指出:“新势力的故事已经讲完了,资本市场不再为梦想买单。”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行业的浮躁,更加突显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与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抵御市场变幻带来的风险。
而在这场危机中,供应商则成为最大受害者。面对哪吒的债务危机,他们被迫接受债转股,却失去了优先偿债权;继续供货可能会颗粒无收,停止合作则加速哪吒的“死亡”。这种“绑架式合作”的模式暴露了汽车产业链的脆弱性,也让人开始反思,如何能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维护供应商的利益。
即使面临重重挑战,哪吒汽车仍然希望能够东山再起。若30亿融资最终能到账,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若继续“画饼充饥”,等待它的将只有破产重整的命运。这场危机对行业的警醒是巨大的,当潮水退去,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唯有扎实的技术积累、健康的现金流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确保企业“穿上救生衣”。
哪吒的经历,不仅是一场商业传奇的破灭,更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中的一次深刻反思。希望所有的“新势力”都能从中吸取教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避免在追逐短期利益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的变化,未来的汽车行业必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回应市场需求、具备核心技术与良好管理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场戏剧性的发展中,哪吒汽车已然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笑话”。但对于供应商、车主与员工而言,这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现实的生存挑战。希望未来的哪吒汽车,能够以更多的诚意与行动,去偿还它曾经背负的重任,给那些失望的消费者带来真正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场危机变得不再是徒劳,而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