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周总理在开会时看见一熟人,毛主席:老班长回来了

鉴史论 2025-01-06 14:02:57

1956年4月30日,我国在北京体育馆召开了一场全国先进生产代表大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劳动生产模范到场接受荣誉表彰,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均有出席。

大会期间,周总理忽然在人群中发现一个颇为熟悉的身影,那是一位约莫六十岁左右年纪,穿着朴素中山装的老者,他面带沧桑,却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周总理连忙告诉毛主席,毛主席一眼就认出对方:“是老班长回来了!”

说罢,主席就带着周总理过去跟“老班长”李开文见面,亲切问候,面对这位“老班长”,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点架子都没有,好似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

这位能让毛主席称呼为“老班长”的李开文同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与毛主席、周总理如此熟络?

跟随红军,泪别家乡

1898年6月26日,李开文生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槐树湾乡。

他的家庭很贫困,父母都是当地老实巴交的农民,家中只有几亩田地,日子过得紧巴巴。

长期的贫困生活让李开文的内心感到凄苦,他渴望能改变现状,让自己的家人,以及后人能过上好日子。

李开文

仿佛是在回应李开文的期盼,国内的变化越来越大。

辛亥革命打响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国民党、共产党两大政党相继成立,革命的思潮在全国范围内席卷开来,也影响到各地的乡村。

尤其是在大革命期间,红色的革命风气传到大别山地区,老百姓逐渐产生当家做主的想法,李开文深受影响,他加入了赤卫队,与地主阶层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深入基层,发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很快就来到大别山地区。

李开文对共产党的号召大为认同,他认识到红军是站在人民这边的部队,要改变这个世道,就要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

当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在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正直壮年的李开文主动加入,跟着红军痛击劣绅恶霸,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

1932年,面对国民党大军气势汹汹的“围剿”,经中央指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决定撤离,这就意味着李开文等人要跟着红军,背井离乡了。

那年,李开文35岁,他的妻子刚为他生下孩子。

离别之日,他朝着身后的家乡山水看了一眼,目中隐含泪光,最终还是狠下心来转过身,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和亲人,追随红军的步伐。

李开文

撤离时,部队给众人分配工作,因为自身文化低,李开文很担心能不能帮上忙,别人问他有什么特长,他就回答“会烧菜”、“跑得快”。

正好军中担架队伍缺人,他被分配到红25军73师219团的担架队,成为一名担架兵。

担架兵虽然不用亲自上前线拼杀,但不代表过得轻松,相反,这真是一个极其考验体力的岗位。

部队撤离的路上时常与敌人发生激战,因此受伤的人越来越多,李开文的担架队经常跑来跑去,带着伤员一起撤离,几乎每天都不能停,有些担架兵甚至因此累到吐血。

李开文同样感到很累,但他没抱怨过,因为他知道,伤员对部队来说非常重要,这些伤员只要经过救治就能重新上战场,他们只要多保住一名伤员,就等同于多保住一份革命火种!

就这样,李开文抬着担架,跟着部队撤离数千里,眼看就要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厄运却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国民党部队不甘心让红军就这么撤离,在最后关头,倾注大量侦察机搜寻红军的踪迹,在天空中投下炸弹轰炸。

在一次敌人的轰炸中,李开文不幸遭受波及,深受重伤,一直用担架抬人的他这回轮到自己被人抬,还好部队很快就冲出了包围圈。

经过医院的救治,李开文虽然顺利摆脱生命危险,一双耳朵却被轰炸震伤,导致听力大降,这意味着他已经不适合继续做担架兵,因为担架兵也需要观察风吹草动。

部队经过考量后让李开文到炊事班工作,没想到他却因此得了个“老班长”的称呼。

“老班长”由来

1934年年底,因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红军主力决定转移,大部队踏上长征路。

李开文的部队也在转移之列,他跟着部队过草地,攀雪山,一路上负责战士们的伙食。

长征路上条件艰苦,不是每一天都能吃上饭,最艰难的时候,战士们甚至要靠吃树皮草根补充体力。

看着大家伙忍饥挨饿,一个个被饥饿和寒冷折磨得不成人样,李开文心中不忍,所以一有机会生火做饭,他就格外上心,争取把简单的伙食做得好一点,让大家多恢复一些体力。

问题是,长征途中的天气环境大多阴冷潮湿,经常导致柴草受潮难以点火。

本来部队就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生火做饭,还遇到这种这问题,这可如何是好呢?

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李开文在生火做饭方面总是比别人有想法,他很快想到办法,那就是将柴草塞到身上,用衣物包裹,配合自己的体温将柴草烘干一些,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点着了。

靠着这个办法,李开文的灶台总是能第一时间燃起火焰,其他炊事班的人见此纷纷过来取火种,他等于是用这种办法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当别人询问李开文是怎么做到时,他却含糊其辞,没有明说。

这不是他自私,反而是无私的表现,因为将柴草塞到身上的感觉并不好受,一不小心就会被尖刺刺伤身体,他不想让同志们跟着受罪,只是淡淡地叮嘱其他人,需要火就找他。

尽管如此,他的“秘密”还是很快被大家知道了。

同志们打从心眼里感激和敬佩这位一脸憨厚的老大哥,因此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就连毛主席都被感染,跟着大伙这样称呼他,“老班长”这个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长征路上发生过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老班长”的事迹不过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每一位红军战士都在默默奉献,大家万众一心,才能合力取得长征胜利,创造出国民党做梦都想不到的伟大壮举。

走完长征路,老班长初心不改

1936年10月,红军主力到达延安,完成胜利会师,部队在延安扎根。

李开文在长征中的表现大家伙都看在眼里,对于这位无私的“老班长”,每一位同志都打从心眼里尊敬。

加上他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于是将他调到中央组织部炊事班任班长,没过多久又调到中央特灶班当班长,负责中央领导人的生活饮食。

于是,李开文有幸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一众领导人身边工作,经常能见到这些伟大人物。

不过即使经常与首长们见面,李开文也从未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从没想过,走完长征路后他就可以不用受苦、享受生活,而是初心不改,继续默默地在岗位上奉献。

中央主力初到延安之时,生活条件比长征时好了很多,但仍是艰苦,部队里从首长到战士,生活一切从简,伙食都很简单。

李开文眼看几位首长的饮食都如此朴素,心中有些担忧。

虽然他文化低,却也知道“群龙不能无首”的道理,如果领导人的营养跟不上,出了问题可怎么办?

于是,李开文便想着给首长们补充点营养,偶尔闲暇下来的时候,他就跑到附近的乡村里用自己攒下来的工资买一点猪肉,然后将猪肉做成红烧肉,偷偷加到首长们的饭菜中。

毛主席自然能察觉到饮食的变化,他和大伙都明白这是老班长的心意,不忍心拒绝,便招呼大家一起品尝,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

见到首长们满意,李开文比自己吃到红烧肉还要开心。

只是没想到,毛主席却在私下叮嘱他说:“现在部队条件还很紧张,你的心意,我和大家都明白,以后做点简单的饭菜就好,红烧肉就先不吃了!”

毛主席

毛主席的话语让李开文感触很深,作为首长,毛主席和其他人都如此清廉,整个政党都有此种作风,何愁革命不成?

于是,李开文安心地在毛主席等人身边默默工作,每天都及时将饭菜做好,有时候首长们因为公务繁忙不能及时用餐,他就将饭菜热好,然后在适当时候一一送过去,即使是天寒地冻的日子也不例外。

这一干,就是整整11年。

以“优秀生产者”的身份与主席重逢

1949年,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国内的诸多地区陆续被解放,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解放军这边,党内的状况也远比过去要好,因此更加注重干部的文化培养。

毛主席对李开文这位多年来照顾自己饮食的老班长很是感激,中央机关干部学校成立后,他特批让李开文进入学校学习,希望李开文能借此提高文化水平,以后担任更高的职位。

毛主席的关怀让李开文很感动,从小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接受过教育,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他已经具备了读书识字的能力。

当然,李开文也逐渐明白“中央机关干部学校”的存在意义,这个学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干部的,毕业以后,会被安排到干部职位。

我也能当干部了吗?

这个想法让李开文既感动,又惶恐,他因为党的栽培而感动,惶恐则是因为深知自己的极限,他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干部,害怕耽误党的事业。

李维汉

所以,当李开文的老战友、中央群工部的部长李维汉要安排他去天津糖厂就任时,他摇摇头就拒绝了:“一个厂最少也有几百号人,我管过的炊事班才几个人而已,这工作我做不来,我想回家乡,支援农村生产建设,跟妻儿团聚。”

随军革命多年,他确实很挂念家乡的亲人。

告别李维汉,李开文又找到毛主席,向毛主席说明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当然舍不得让他走,但很理解他对妻儿的思念之情,叮嘱他以后要常给自己写信,遇到困难一定要回来找自己。

于是,李开文回到了家乡金寨县,他婉拒了县政府给他安排的重要职位,选择担任响山寺粮站的站长。

李开文故居

尽管革命已经胜利,但李开文却不着急安度晚年,而是尽心尽责地看护粮食,每日都要例行检查一遍,发现老鼠、黄鼠狼就及时驱逐,粮仓出现漏洞,他便独自修补……

闲暇之时,李开文会亲手制作红烧肉,给乡亲们尝尝口福;家乡建设有需要的时候,他就拿出自己的津贴去支援,而自己的生活仍是朴素,大多数时候都是穿草鞋出门,舍不得给自己买一双好鞋子。

李开文还经常教育儿女们要过简朴的生活,为党和国家节省开支,并自豪地“炫耀”这些理念是从毛主席等首长身上学来的。

尽管已经离开延安,可在延安生活时养成的节约朴素等高尚品质,始终伴随这位老班长的一生。

李开文的工作地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开文受到邀请,进京见毛主席。

当毛主席在人群中认出多年不见的李开文时,激动地说出一句:“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然后主席就带着周总理过去与他亲切攀谈,询问完他的生活处境,毛主席高兴地说道:“老班长回到家乡又成为一名劳动模范,真是了不起啊!”

李开文则是面带沧桑,脸上洋溢着亲切憨厚的笑容,与两位伟大的国家领导人站在一起畅所欲言……

结语

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才能活得伟大?

答案谁也说不准。

但是当李开文在会场上与两位国家领导人有说有笑时,那一刻,这位平凡朴实的老百姓和领导人之间几乎没有高度差别,都是对国家有奉献的人。

李开文为孩子们讲革命故事

1992年2月29日,“老班长”李开文先生逝世,享年94岁。

临终前,他仍不忘初心,叮嘱儿女们做好农村建设,为国家出力;后人将他安葬于响山寺后山,响山寺正是他生前看守粮仓的地方。

生前,李开文为家乡,为国家默默奉献一生;逝后,他长眠于家乡山水,与山河同在,与国土永存。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