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白茶,新手必学的10大知识点,能帮你避开很多大坑

小陈茶事 2025-02-13 09:38:5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那天午后,百无聊赖地翻着手机。

社交媒体上,各类白茶推荐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屏幕,配图精美,文案诱人,勾得人心痒痒,恨不能立刻下单把那它带回家。

习惯性地点开评论区,仔细一看评论,翻车吐槽的也不少。

吐槽声此起彼伏,有人说实物与图片严重不符,到手的茶叶黯淡无光;

有人抱怨茶香淡如薄纸,冲泡出来的茶汤寡淡无味,丝毫没有宣传中的醇厚口感。

看着这些翻车经历,不禁想起了一位茶友的遭遇。

他初次购买时白茶时,由于对白茶知之甚少,仅凭商家的宣传和销量,就在网上草率下单。

收到货满怀期待地冲泡后,却大失所望,茶汤浑浊得像泥水,毫无白茶应有的清澈透亮,茶香更是若有若无,令他沮丧不已。

现在,白茶的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品尝这份独特的风味。

但很多人都如同曾经的那位茶友,在白茶知识上一片空白,在选购时毫无头绪,稍不留意就会掉进商家精心布置的陷阱。

接下来,就要跟大家分享十个关于白茶的知识点。

祝大家买白茶再也不踩坑。

《2》

白茶是什么?

白茶是六大茶类的基础成员。

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六大茶类共同构建起中国茶的丰富体系。

从工艺和发酵程度来看,白茶属于微发酵茶。

白茶工艺很独特,不炒不揉不杀青,仅靠萎凋和干燥这两道工序制作而成。

反观其他茶类,大多都离不开杀青这一步,目的是用高温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而白茶却因这一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六大茶类中最贴近天然、人工干预最少的茶。

正是这种接近天然的工艺,使得白茶能够保留最本真的味道,同时完整地保留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像茶氨酸、茶多酚、多糖、维生素、黄酮素等,含量都极为可观。

《3》

白茶的品类区分。

其实市面上常见的白茶主要就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这三大品类。

它们都来自同一株茶树上,只是采摘时间不同。

就好比同一棵树上的果子,成熟时间有先后,口感也不一样。

最早采摘的是白毫银针,它是“独苗苗”,一旗一枪,芽头饱满,营养丰富,泡出来毫香浓郁,就像清晨雾霭里透着的清新。

白牡丹紧随其后,一芽一、二叶,模样清秀,泡开后,花香和毫香交织,像是春日花园里的芬芳。

寿眉呢,一芽三、四叶,看起来最“朴实”,可它有着清郁的花香、清灵的草药香,还有丝丝毫香,喝起来很是清爽。

要是看价格,在品质差不多的情况下,白毫银针价格最高,白牡丹居中,寿眉则比较亲民。

《4》

白茶的品质特点。

白茶的特点,用“鲜香醇爽”四个字便能概括。

“鲜”就像走进雨后初晴的山林,空气中弥漫的清新之感,纯净又自然。

想感受白茶的“鲜”,每年的春白茶不容错过,入口便能尝到那股带着植物生机的清新滋味。

“香”,新白茶时,花香与毫香浓郁,仿佛春日花园的芬芳。

老白茶时期,药香逐渐显现,沉稳而独特。

白茶香气层次丰富,闻盖香、品汤香,各有一番韵味。

“醇”主要形容茶汤口感,像琼浆玉液般稠滑绵柔。

“爽”同样关乎茶汤口感,入口清爽,不粘腻、不苦涩。

白茶的白毫落水后散发的毫香,带来强烈的清爽之感。

具备鲜香醇爽特质的白茶,才是品质上乘的好茶。

《5》

白茶可以越陈越香。

白茶的工艺,是六大茶类中最简朴的。

它不杀青,就因为这一点,茶叶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被保留了下来。

随着时间流逝,茶叶里的物质不断变化,口感和香气也跟着升级。

像绿茶、黄茶这些,保质期都有明确规定,一旦过期,颜色、香气、味道都会大打折扣。

可白茶就不一样,存放时间越长,反而越有韵味,所以才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品质好的白茶,在新茶时就已经很出众,要是存放得当,变成老白茶后,口感更加醇厚,韵味十足。

不过,可别觉得年份就是决定白茶品质的唯一因素,年份能给好茶加分,让它更受欢迎。

但好茶本身的品质才是关键,只有底子好,经过时间沉淀,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6》

白茶分新白茶、陈白茶、老白茶。

新白茶,就是存放时间不到一年的白茶。

刚“诞生”不久,滋味特别清鲜爽口,泡上一杯,花香和毫香瞬间在鼻尖散开。

再放放,存满1到3年的,就是陈白茶。

它介于新茶老茶之间,兼具了新茶和老茶的优点。

既有新茶的清新活泼,又开始有了老茶的甘醇韵味,价格往往也比较亲民,性价比超高。

当白茶存满3年以上,就晋升为老白茶。

这个时候,它的口感更加醇厚,韵味十足,不管是用传统的冲泡法,还是煮着喝,都能品出独特的风味。

而且,经过长时间的陈化,老白茶的茶性变得更温和,大众适宜。

《7》

白毫银针只在春茶季产。

有人可能会好奇,秋季白茶树上也有芽头,为什么不能用来做白毫银针呢?

你看,秋茶季的芽头,细细瘦瘦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

和春茶季的芽头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春天的茶树,经过一整个冬天的沉淀,尽情吸收自然精华,冒出的芽头饱满又肥壮,充满活力。

作为春茶季第一批采摘的茶叶,春天的白毫银针,芽头被厚厚的白毫包裹,就像裹了一层绒绒的外衣,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别提多好看了。

而且,这时候芽头里的茶氨酸等营养物质含量超高,滋味那叫一个鲜爽。

国家标准里明确要求,白毫银针的芽头得饱满肥壮。

只有符合这个标准采下来的芽头,制成的白毫银针内质才丰富,口感才鲜嫩。

所以,秋茶季那些瘦瘦的芽头,根本做不出达标的白毫银针,这也是为什么白毫银针只在春茶季才有。

《8》

老白茶的干茶,不会是黑褐色的。

春白茶在新茶时期,以绿白二色为主,存老之后,嫩绿、翠绿慢慢变成墨绿、深绿。

秋白茶存放多年后,还是以以绿为主的五彩色,只是叶片没新茶那么鲜亮。

为什么绿色一直是主色调呢?

因为白茶里有大量叶绿素,就算放久了,也只是颜色变得更沉稳。

要是看到老白茶饼全是黑褐色,那肯定不正常。

正常自然转化可不会这样,这很可能是人为做旧。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让新茶看起来像老茶卖高价,就用渥堆发酵的方法,把茶青堆得厚厚的。

这样一来,茶叶里的热量散不出去,和水汽闷在一起,就过度发酵了。

白茶的叶绿素大量流失,茶红素和茶褐素增多,叶片就变成红褐色、咖啡色。

这种做旧茶,香气和滋味都没了,既不好喝也没收藏价值,就是个失败品。

新白茶自然转化成老白茶,颜色只会变深或变浅,色系是不会变的。

《9》

市面上没有二十年、三十年陈的老白茶。

在二十年前,白茶远没有现在这么火,属于小众茶品,产量也不高。

那时候谁能料到白茶后来会大热?

所以当年大批量存下来的老白茶,少之又少,简直是凤毛麟角,基本碰不上。

真正年份够、储存又得当的二十年陈老白茶,珍贵得很,价格自然不低,怎么可能低价出售?

网上那些花点小钱就能买到的十年陈以上老白茶,十有八九是做旧的。

这种做旧茶,年份和成分都不清楚,喝了对身体没好处。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卖茶,编造各种离奇故事,用“嫁妆茶”这些概念来忽悠人,可千万别信!

尤其是刚入门的新茶友,喝茶喝的是品质,不是听故事。

要是碰上年份高还特别便宜的老白茶,不管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得慎重,别轻易下手。

《10》

不是所有老白茶都有枣香。

不少人都有个误区,认为老白茶就一定得有枣香,还觉得没有枣香的老白茶,品质就不行。

但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枣香的形成,条件相当苛刻。

首先,白茶的品质得过硬,内含物质丰富,才有产生枣香的基础。

其次,不是所有形态的白茶都能出枣香,得是经过压饼的才行。

最后,从经验来看,梗粗叶大的秋白茶,更有可能出现枣香。

观察发现,老白茶饼能不能有枣香,和叶片、茶梗的数量关系很大。

秋白茶叶片厚实,茶梗粗壮,里面富含可溶性糖和果胶物质,这些就像是孕育枣香的“肥沃土壤”。

而其他白茶,像散茶,还有白毫银针饼、白牡丹饼,基本就和枣香无缘。

所以说,没有枣香的老白茶,不一定就不好,可别再因为这个冤枉了好茶。

《11》

白茶不是年份越老品质越好。

俗话说,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很多人听了就觉得白茶肯定是越老越好。

事实并非如此,可不是所有老白茶的品质都好,也不是年份越老,白茶就一定越出色。

要知道,老白茶品质好不好,新茶的时候就已经打下基础了。

产区环境好,茶树能吸收丰富的养分,原料自然就优质;

再加上制茶师傅手艺精湛,做出来的新茶品质就有保障。

这样的好茶,经过妥善储存慢慢陈化,成了老白茶,口感和韵味只会更上一层楼。

可要是新茶本身品质欠佳,原料不行,工艺也有缺陷,就算存放再多年,也变不成让人惊艳的优质老白茶。

这种茶存着就是浪费时间和空间,毫无价值可言。

《12》

喝茶是件惬意事,可挑白茶时,稍不留意就踩坑。

从品类、品质特点,到年份、香气这些门道,一个都不能马虎。

别盲目追求年份,也别错信做旧茶的噱头,更别以为老白茶都有枣香。

新茶友要多了解,老茶客也别大意。

愿大家都能避开陷阱,选到品质上乘的白茶。

沏上一杯白茶,在茶香袅袅中,感受白茶最本真的滋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