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起诉“四川芬达”事件全梳理:一场关于“模仿与侵权”的流量战争

宇宙霹雳帅 2025-04-24 18:50:53

最近,歌手杨坤起诉网红“四川芬达”的官司闹得沸沸扬扬。这场看似娱乐化的纠纷,实则牵扯出模仿与侵权的法律边界问题,更因双方戏剧化的操作成了流量助推器。

2024年,“四川芬达”账号运营者蒋某和李某转型模仿秀,以夸张的造型和动作复刻杨坤的经典形象:皮衣墨镜、综艺《中国好声音》背景板、“32场演唱会”梗,甚至改编歌词恶搞杨坤的歌曲《扔泥巴》为《拿白菜炒盘菜》。尽管未直接点名,但评论区满屏的“杨坤”二字,让指向性一目了然。

然而,这些视频很快被平台以侵权为由下架,账号多次被封禁。2025年3月10日,“四川芬达”突然晒出法院传票,称被杨坤起诉要求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两人在视频中哭诉“农村出身没文化”,自称只是“想给大家带来快乐”,却引发网友两极反应——有人同情其“草根不易”,也有人嘲讽“蹭流量时笑嘻嘻,被起诉时哭唧唧”。

法律专家指出,即便未指名道姓,若通过标志性特征(如造型、声音、经典梗)让公众联想到特定人物,且内容带有贬损性质,就可能构成侵权。例如,“四川芬达”在直播中刻意丑化杨坤的肢体动作(如“断气式”表演、扭曲表情),被网友批评为“人身攻击”。此外,其利用杨坤形象吸粉、接商演的行为,也被视为营利性侵权。

杨坤方面则强调,模仿已超出合理范畴,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此前,杨坤曾在直播间怒斥模仿者“太恶心”,此次诉讼被视作忍无可忍的反击。

有趣的是,这场官司反而让“四川芬达”粉丝暴涨,从36万飙升至86万。两人趁机推出讽刺新歌《你礼貌吗》,并转型“乡村法律小课堂”,将传票当“教材”卖惨,被网友调侃“把危机玩成了流量密码”。而杨坤团队则被质疑“维权反送热度”,甚至被扒出此前对他人被恶搞的沉默,人设陷入争议。

尽管事件充满戏剧性,但核心问题不容模糊:模仿的底线是尊重。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固然需容忍合理调侃,但恶意丑化、牟利性侵权必须追责。法律学者指出,民法典明确保护肖像权、名誉权,四川芬达的“示弱”无法掩盖其博流量本质。

这场官司无论结果如何,都为网红圈敲响警钟——蹭明星热度或许能“起号快”,但法律红线始终在那里。正如网友所言:“想靠模仿走红?先掂量自己扛不扛得住律师函!”

支持杨坤维权,并非否定娱乐精神,而是呼吁对原创与人格权的尊重。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创作自由不能成为侵权的遮羞布。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让模仿从“碰瓷”回归“致敬”的本质。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