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石中毛 2025-04-22 07:10:25

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

“阶级”是怎样产生的?是从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企业主雇佣了工人,干活劳动、付工资,这就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关系。至于交换,一个人拿钱去买货,货是商店卖的,这个店主就是“小资产阶级”;货是哪来的?是从工厂企业进的,而企业是企业家办的,这些,就是“交换”的阶级源流。

由这些经济关系,构成了“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也由此作为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法律、政治、宗教、哲学等,当然,这些是“上层建筑”,是经济层面之上的一些事物。

比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不是工人坐在“东山”,资本家坐在“西山”,互相争吵、隔空对骂。而是由于“生产”与“交换”,就是现实的雇佣关系。

资本家办了个厂,雇工人干活;工人进行劳动,资本家付给工资。但是,如果仅这么简单,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诞生。为什么呢?资本家会剥削、压迫、打骂工人,还有让工人下跪、杀了工人的。以及拖欠工资、超长劳动时间、侵犯女工人,等等。而且,工人随时有可能被解雇、失业,还有工伤、因工死亡,等等。

这些,就是一种“经济关系”,也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现代奴隶制度”。

而且,这是经济层面、经济基础、经济下层,在此之上,还有个“政治上层”,也就是政府。这个政府,悬浮于经济之上,还有相应的一套哲学、宗教、文艺、学术等。

不过,这些“事物”,就从经济基础产生的,与经济相符的。是不断变化的,在古代的哲学文艺,有一半,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因为那是封建社会的文化,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现在,基本进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随之产生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同样,现在的文化,在未来,很多就不适合了。

总之,是经济决定文化的状况,文化是与经济基础相符的,是从经济层面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采集,过着“公社”生活,平等分配猎物。到奴隶社会,有的人成为“奴隶”,有的人成为“奴隶主”;奴隶无偿为主人干活,主人供奴隶一口吃喝,产生的文化意识就是“会说话的工具”、“抓住我,别让我逃跑”;建筑文化领域,就是像金字塔,只可惜,是为奴隶主、也就是“法老”建造的。到封建社会,主流经济生产方式是农业社会、养殖,而且,是地主拥有土地,佃农长工为其劳作。产生的相应文化是“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体生产方式是企业、公司模式,资本家开设公司、工厂,工人被雇佣,进行劳动,付给、得到工资。产生的文化,就是现代这些哲学、文艺、学术、“钱文化”。

至于社会主义,曾经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但大部分解体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的经济水平远远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境地,仅仅是政治上社会主义相对胜利了。也产生了一些文化,但未必是社会主义的,因为经济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水平。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