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VIVO在印度可算是吃了大亏。尤其是在去年6月,印度塔塔集团更是要收购VIVO,打算将其纳为己有。
按照塔塔集团的说法,届时将以9.2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VIVO51%的股份。包括人事调整什么的,都得交由塔塔集团定夺。
针对这样的“强取豪夺”,VIVO会同意吗?印度此番“掠夺”VIVO的行为,其背后目的又是什么?

2024年6月,印度塔塔集团除了与VIVO印度子公司,洽谈股权收购事宜外,还打算收服VIVO印度的整个产业链。
按照印度政府说法,届时将实现VIVO印度子公司的管理层本土化,销售环节本土化,以及生产合作本土化。
换言之,一旦收购成功,VIVO印度子公司就彻底印度化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想必任何跨国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接受。

严格来讲,早在2022年,印度就开始拿VIVO开涮了。当时印度冻结了VIVO印度子公司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金额高达5900万美元。
后面还是经过VIVO的据理力争,印度那边的法院才宣布撤案。不然的话,这笔钱就得被印度给划拨走了。
当然了,这还只是印度方面的小试,真正的大菜还在后头。

2023年10月,印度一言不合就逮捕了4名VIVO高管,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匡光文的中国公民。至于逮捕原因,印度将其称之为“VIVO印度洗钱案”。
按照印度方面的说法,VIVO通过设立“掩盖层”,非法避税了6247亿卢比。为了佐证这个案件,印度还特意列出了32页文件,以指控VIVO印度人的各项避税行为。
在这些文件中,一共涉及30多名中国人。这些人持商务签进入印度以后,便在印度建立了大量“贸易公司”,以此来做资金周转。

比如将VIVO印度子公司的利润,悉数汇往母公司,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大多数人可能不太明白,这个所谓的“贸易公司”指的是啥?简单来讲,这就是个专利费收取公司。
比如VIVO在印度做手机时,里面的流程涉及到很多技术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就得给母公司缴纳专利费。像设计费,就是其中的一项费用。

当然了,这笔费用它还有多个称呼,比如“内部转移定价”、“特权使用费”等,都是指的这类费用。
那专利费可以用来干嘛呢?毫无疑问,它可以用来避税。
假如VIVO在印度的营业额是1亿,其中的专利费为5000万,那么该公司在印度的纳税基数就是5000万。

按照15%的税率来算的话,到时候VIVO子公司就得给印度缴纳750万的税。
但如果没有专利费的话,那VIVO给印度的纳税基数就是1亿了,到时候就得给印度政府缴纳1500万的税。
可见,所谓的专利费,就相当于切走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蛋糕。当蛋糕被切回母公司以后,印度就没办法强行让你纳税了。

当然了,像这种“老六”操作,不止VIVO在用,其他的许多跨国公司也在用。比如苹果,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避税老六”。
苹果这些年来,一直在许多产品制造国,搭建了大量的“搭桥公司”。届时这些专利费,全部通过“搭桥公司”汇入母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就极大的降低了苹果的纳税额度。
更有甚者,苹果甚至还将收取专利费的公司,注册到了爱尔兰,只因爱尔兰的税率最低。

如此一来,苹果母公司就不用给美国政府缴纳过多的税款了。到时候这些钱全部流入了“苹果人”自己的口袋,简直像白捡一样。
包括其他跨国公司也一样,每当有跨国业务的时候,就开始玩搭桥操作,以节省更多的经营成本。
当然了,对于这些行业潜规则,许多国家基本上是认可。尤其是中美,甚至还针对这一操作,签订了契约,即《双边预约税收定价协议》。

在该契约的框架下,两国公司可以随意的合法避税,主打的就是一个省钱。
然而,这一套到印度却行不通了。虽然这种做法属于跨国公司的惯例,且合理合法,但印度人不服。
在印度人看来,你这就是欺负印度人没见识。身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印度人,哪能被这样欺负?从来只有印度人坑其他人,现在你居然敢坑印度人?这能忍?

于是乎,印度便开启了罚款制裁大棒。对待那些避税的企业,进行狠狠的罚款。比如小米,就曾遭遇过印度的杀猪盘。
2023年,印度就曾指控小米,说小米印度子公司避税了55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亿。为了惩罚小米,印度直接对其罚款5.6亿人民币,让小米狠狠肉疼了一把。
罚款不行就吞股权同理,这次对待VIVO也一样。既然你设法避税,那我就想尽办法罚你,直到把羊毛薅干净为止。

正如前面提到,根据印度有关部门的“查处”,VIVO的避税金额高达6247亿卢比。如果按照小米的处罚程度,即罚金为避税金额的10%,那么印度将罚VIVO600多亿卢比。
可以看出,VIVO这次遇到的难关,比小米更绝望。
面对印度的罚款大棒,VIVO印度子公司自然接受不了。毕竟这罚款金额,都占了一半的营业额,罚完VIVO不活了?

由于VIVO不认可这样的罚款方案,印度方面又想出了一个新招,那就是鲸吞股权。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只要VIVO将51%的股权卖给塔塔公司,那么印度就不再追究VIVO的避税行为。不得不说,在玩商战这方面,还是印度人最“老六”。
印度的制造业之梦那印度鲸吞VIVO股权此举,又是意欲何为呢?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印度其实就是想趁着这次机会,开创印度的国产手机崛起之路。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印度也想像其他国家一样,打造属于自己的手机产业链。
然而,印度却不想从零开始。毕竟脆弱的工业底子摆在那里,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怎能造出一台好手机?
既然如此,印度该怎么办呢?很简单,直接劫掠,这样崛起的速度就会更快。那劫谁呢?毫无疑问,一大批追寻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成了瓮中之鳖。

近些年来,无数的中国手机企业,纷纷入场印度。比如VIVO、OPPO、小米、华为等,都是印度市场上的常客。
这些手机企业抵达印度以后,便开始建厂,建立销售体系。通过完善当地的生产供应链,一度赚的盆满钵满。
除此之外,像纬创、富士康等诸多果链企业,也纷纷跑来印度,打算在这个新兴市场分一杯羹。就这样,在诸多跨国公司的合力加持下,印度手机市场被炒的一片火热。

看到市场如此火爆,印度便开始眼红了。很快,印度便出动了塔塔集团,开启了劫掠模式。比如纬创,就在印度政府的压力下,将手底下的一家苹果工厂,卖给了塔塔集团。
现如今,意犹未尽的塔塔集团,又盯上VIVO,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那面对塔塔集团的鲸吞行为,VIVO会将自家产业拱手让人吗?
多家企业撤离印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因价格问题,交易尚未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塔塔集团的劫掠大计,这次大概率要泡汤了。

VIVO不仅不打算卖股权,还计划将600亿人民币的资产撤离印度市场。一旦这一系列操作完成的话,到时候留给印度的,就只剩下一堆空壳公司了,看印度怎么借鸡生蛋?
当然了,不光是VIVO,其他的许多跨国公司,也纷纷撤离了印度。比如华为荣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遥想当年,荣耀跟VIVO一同入驻印度市场。在印度经营期间,荣耀构建了一套成熟的营销体系和生产供应体系。

不仅如此,荣耀还在印度举办了一场花粉节,并打算将荣耀手机做到印度市场排行榜第一。可以说,那时候的荣耀,是极其渴望在印度发光发热的。
然而,随着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的爆发,印度便开始对中国企业大肆打压了。
意识到苗头不对的荣耀,赶紧启动撤场方案。一时间,像生产设备、技术团队等,悉数被荣耀带离了印度市场,这才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

除了荣耀以外,像富士康、福特、通用、上汽、比亚迪等企业,也都因为对印度市场的失望,或惧怕印度市场的风险,纷纷削减了印度市场的业务,并悉数撤离。
可见,印度的制裁大棒行为,虽然短期攫取了一定的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无异于竭泽而渔。
结尾总之,印度的这一系列举措,着着实实让莫迪老仙失算了。莫迪心心念念的印度制造业,本可以逐步崛起,但却因为营商环境太差,制裁手段太多,导致最后发展的步履维艰。

至于印度今后能否改善营商环境,换取跨国公司的信任,就不得而知了。大家唯一知道的,就是印度这个坑不能再继续跳下去了。不然的话,迟早人财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