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了1948年那会儿,我党和老蒋那边已经打得难解难分了。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毛主席琢磨出了个招儿,那就是发起渡江战役。
决定派出三支部队横渡长江去打仗,这一招让老蒋大吃一惊,他不得不赶紧把兵力调回来防守。说到要派谁去,毛主席心里早有人选,那就是老蒋现在特别头疼的粟裕将军。
不过,粟裕在了解到毛主席的打算后,心里有了别的盘算,他接连三次打电话说出自己的观点。粟裕这么做,也让党内不少人心里不痛快,当场就有人提议要把粟裕换下来。
关键时刻,陈老总挺身而出,力挺粟裕,直接说:“不管换谁来顶替粟裕,结果都只会是全军覆没!”
【一、别样想法】
其实粟裕将军老早之前就对未来的局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了。大家都知道,让粟裕将军一战成名的,就是那场把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七十四师全歼的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打完后,粟裕跟平常一样,又开始琢磨起这场仗来。琢磨了好多次后,他发现,咱们党在战场上赢的次数多了,现在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缩手缩脚了,在大仗上也能试着往前冲一冲了。
说实话,我们党确实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人员和武器装备方面。虽然国民党内部因为各种派系斗争和过于追求功绩,在战术上被我们党甩在后面,但他们硬件条件是真的好呀。
拥有高端武器和远超我党的士兵数量,这些都是摆在我党面前的难题。大家都知道,要赢得天下,中原地区是关键。老蒋心里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特别看重中原,志在必得。
说到咱们党眼下的难关,粟裕将军心里头有谱。粟裕觉得,要想扭转这局面,没别的招儿,就得把兵力拢一块儿,打个漂亮的大仗,来个歼灭战,这样一来,眼前的麻烦事儿不就一下子解决了嘛。
粟裕当时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字,然后递交给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这里得提一下,粟裕将军完成这份报告的时候,已经是12月份了。
而且粟裕心里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许跟军委现在的打算不一致,所以写完后就一直搁着没送出去。作为军队的领头人,粟裕不光得替自己想,还得顾全整个大局。
说白了,粟裕觉得自己那套挺合时宜,可这么重大的事儿,谨慎点没错。结果这一拖,又一个多月溜走了。等中央那边收到消息,都一月底了。
粟裕将军在电报里头,特意加了“斗胆说一句”这话,他心里头明白,自个儿的看法跟中央的不太一样。
但粟裕将军那会儿还不知道,其实在他刚写完东西那会儿,中央已经开过会了,会上拍板决定,要从中原战场调三个纵队往南,去渡江打仗。
而且人员调配的事儿都搞定了,要去的就是粟裕将军那边。说实话,将军那封信就差一点儿时间,结果后面就费老鼻子劲了。
【二、斗胆直陈】
粟裕将军的信件送达毛主席那里时,主席依然特别看重。他仔细阅读完后,立刻吩咐人把信送到其他领导那儿,还特别交代,一定要认真看完。
周总理他们这些领导,都认真瞧了粟裕送来的战报。但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中央还是拍板,就照着原来的计划走。
一月末的时候,粟裕将军接到了中央的明确战斗任务,就是照之前商量好的那样,由他指挥三支纵队往南走。这个安排是中央好好琢磨了好久才定下来的,从毛主席写给粟裕的信里那些详细的说明就能看得出来。
在信里头,主席讲了三种过江打仗的方案,还把每种方案的优缺点都给讲清楚了。信的最后,主席写了“好好考虑后给我回复”这句话,让粟裕琢磨琢磨后给中央回个信。
粟裕将军收到主席的来信后,心里头其实已经琢磨出中央的意思了。不过,他对自己原先的主意还是铁了心。可眼下瞧着中央的信,粟裕心里也开始犯嘀咕了。
之后的日子里,粟裕忙得团团转,两边兼顾。他一边忙着为渡江战役训练士兵,一边还不忘深入研究自己的歼灭战术。
琢磨了好几天后,粟裕还是铁了心要按自己的思路来,于是他又照着之前的想法给中央写了封信。跟上次一样,粟裕在信头还是特地写了“斗胆直说”这四个大字。
毛主席一直很看重粟裕发来的电报,这次他依旧认真阅读,还和陈老总一块儿琢磨了一番。但琢磨来琢磨去,主席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要说毛主席定了的事儿,一般很难让他改口,不过粟裕是个特例。
这边中心又一次接到了粟裕的信,那时候党内有人对粟裕就已经有了意见,他两次都没听中央的指示。
我觉得,或许可以考虑让粟裕换个位置……
粟裕这个位置动不得,不管找谁顶替他,结果都一样——全军都得玩完!有人动了换粟裕的念头,这话一出,本来稳坐如山的陈老总立马站了起来,直接为粟裕撑腰。
这边等了好久都没收到中央的回复,粟裕心里虽有点失落,但他还是跟往常一样,一边练兵一边钻研,两不误。
就在粟裕心情相当糟糕的时候,陈老总意外地现身了。见到老上司,粟裕的心情立马好转了不少。但这次陈老总回来,结果完全是他没料到的。他本是打算来劝粟裕的,结果反倒是自己被粟裕说服了。
【三、如愿以偿】
见到陈老总后,粟裕直接说了,他觉得现在自己留下比渡江划算多了。主要是三个纵队要是一起渡江,后勤补给绝对跟不上,而且老蒋肯定不会让他们有等后勤的时间。
后勤不行就算了,要渡江南下的话,那些重武器肯定是带不了的。得把重武器也给丢下,这样一来,原本就力量不足的军队,战斗力更是大大减弱了。
没了后勤支援,也没带上重型装备,粟裕他们南下后,估计得先靠打游击战过日子了。这虽然不算啥大问题,但话说回来,这三个纵队本来是有能力装备重武器,打大规模歼灭战的,那现在为啥非得舍弃这些优势,跑到南边去打游击呢?
现在这场战斗正激烈得很,游击战那套已经不太管用了。既然粟裕大将军亲自挂帅出征,那他带走的这三个纵队,肯定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部队,对中原战局的影响那可是相当大。
最得提一提的是,老蒋可能并不会按他们的想法把兵调回来。老蒋手下的部队那可都是装备了重家伙的机械大军,他们到中原可是费了老鼻子劲,现在再让他们带着那些沉重的武器回头,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可能。老蒋那疑心病大家都知道,所以他才不会把地方军队放在江南这种关键地方呢。
瞧着粟裕在那滔滔不绝地说着,陈老总咧嘴一笑,说道:“你算是说服我了,接下来可得去试试说服主席啊!”
粟裕将军这回又鼓起勇气,直接给毛主席发了封快三千字的电报,算是他第三次大胆进言了。毛主席那边反应挺快,没过多久就回了信,叫粟裕和陈老总赶紧去西柏坡商量事情。
这就是有了盼头,粟裕将军一路上都显得特别高兴。他们几个人聊了一宿,最后毛主席乐呵呵地表示赞同,决定就照着粟裕将军的思路去做。
从那以后,华野的三个部队先不急着过江,他们留在中原地区,由粟裕来带领,打了好几场大规模的消灭敌人的战斗。
【结语】
粟裕确实没让毛主席失望,后来他在中原地区打了好多胜仗。从那以后,战局就开始慢慢对我们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