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一直对《周易》很感兴趣,但从小君的文章中或许大家也可以看出,小君所喜欢的《周易》中的智慧,因此小君的注意力也一向都在《周易》原文中,这就导致了小君其实对于六爻纳甲和梅花易数中将五行与阴阳结合来解卦的体系并不了解。
不过既然有朋友问起《周易》与五行的关系,那么小君也可以大概说说五行与《周易》在历史上结合的大概脉络。
在历史上,有三大体系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当久远,这就是:天干地支、阴阳体系和五行体系。对于小君来说,他们源起的顺序应该是天干地支与阴阳体系在前,而五行则是在两者之后发展起来的。
毕竟,《周易》全书以阴阳体系为核心,并捎带地提到过天干地支的内容,比如蛊卦卦辞中提到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便可为证。但《周易》全书中并没有五行相关的内容出现过,可见在《周易》成书之际,五行观念或许还未出现,也或许还未成体系而不受重视。
但也有人提出,《周易·系辞上》提到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物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与《说卦传》中所说的:“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夫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言乎艮。”
这两段文字暗合阴阳体系。但小君认为,这未免有些过度解读了,且《系辞》与《说卦传》如今考据应处于战国时期,以后文来证前文,不免有些不太严谨了。
至于五行的发展,目前普遍的观点是五行源于周朝之前久远的时代,证据是《尚书·洪范》中就提到了关于五行的内容,但尴尬的事关于《洪范》是否是后人伪作目前还尚无定论。因此,小君的看法是,五行学说应该是始创于春秋时期的邹衍,其以"五德终始"说奠定了五行体系的基础。到了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将五行学说发展为"五德终始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象征着王朝的更替。使得这种理论获得历代君王的认可,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丰富。
其实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是对自然现象观察总结的结果。其特色是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元素,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构成了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变化规律。这种认识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国人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
在很长一段时间,两种学说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平行发展着,但两种学说的互补性决定其必然走向融合。于是,汉代的政治需求成为了两种学说融合的催化剂。
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政策需要统一的思想武器,董仲舒改造后的阴阳五行学说正好满足这种需求。"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被论证为"天道"的体现,卦象变化成为预测灾异的工具。太初历的制定将五行与历法结合,确立官方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使得君权又多了几分“神授”的保障,也进一步确立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并成为后世儒家经学的核心典籍。
但在历史上也有部分学者对《周易》和五行的结合提出异议,比如魏晋经学大家王弼就曾提出五行与周易的结合过于机械,遮蔽了周易的哲学本质。而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尝试着调和二者时间的矛盾,但周易的术数化趋势却早已不可逆转了。
对于小君来说,融合了五行后,让周易的体系更立体且饱满,使得不同的人都能在《周易》的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切入点,各取所需。
“《周易》融入五行是⺀易学″,是张易、王易……中国社科院李申博士《周易之河说解》说,“《易经》是不讲五行的。"查《易经》彖、爻及《易传》,哪有⺀五行″?这都是后世以《周易》为套子的数术方家之为。
五行说大约出现在黄帝时期,其相生相克与洛书重合,洛书是对四象的创新,黄帝尧舜氏则之,易之以书契。五行在四象中得到了天地定位,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洛书是一体的。有图为证。洛书象数的扩展~大衍不仅是书契的依托也是卜筮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