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亡于宗室无权,西晋亡于宗室权力太大

历史民族 2025-04-03 10:29:32
八王之乱

西晋军镇及八王封国分布图

日期晋元康元年-光熙元年 (公元291年-306年)持续时间16年参与者晋宗室诸王、贾南风、外戚杨骏一族结果晋怀帝继位,东海王司马越夺权影响西晋遭到毁灭性打击,社会及民族矛盾爆发,加速西晋灭亡的步伐伤亡人数40万以上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间的政治内斗,是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斗,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曾实际掌握过朝廷大权的主要参与者,《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后导致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之后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背景

曹魏时代,皇室对宗室王公虽有授爵,但其实仅有虚名,没有任何实权,行为也受严密管控。魏明帝死后,幼主曹芳即位,由宗室曹爽当政,其时宗室曹冏曾写《六代论》指出若不授以宗室诸王实权以保卫皇室,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希望曹爽会进行改革,但曹爽没有听从。不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曹爽,夺取大权,自此将政权转移到司马一族手中,实力微弱的曹魏宗室无法抗衡,遂让司马氏成功篡位。晋武帝吸取前朝教训,在泰始元年(266年)晋朝初建时,就恢复周、汉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晋武帝制定的王国置军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下:

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二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五千人一万户次国上、下二军三千人五千户以下小国一千五百人

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如下面列表。

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一万户以上大国五千户以上次国五千户以下小国

除了有自己的封国军队,诸王也可能获授地方都督职位,掌握地方军事权力,遂能于地区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而晋灭吴后,晋武帝更下令裁撤州郡兵力,大郡只设武官百人,小郡则设五十人,令州郡防御薄弱。诸藩王随后更可以自选封国内的官员,及以三分食一方式取得封国的租税收益。而原本诸王除了别授职位皆会留在京师洛阳,不会回到封国,但晋武帝后来因为听从荀勖等人所言,终在咸宁年间将诸王王国皆增至万户大国,命诸王公回到封国。荀勖等人原意其实只是希望时任司空的齐王司马攸离开中央政府,以免武帝一旦离世会因其高名望影响太子司马衷之位,但在武帝去世以后,太子无力掌控国家,皇后贾南风趁机掌握朝政,并有宗室诸王参与,最终发展成诸王为了争权而运用自己封国军队及地方影响力互相攻伐,触发八王之乱。

以下为主要参与的八位宗王(按败亡次序):

王号姓名与惠帝关系备注结局汝南王司马亮惠帝三叔公司马懿三子291年在洛阳为楚王司马玮所杀楚王司马玮惠帝九弟291年在洛阳为惠帝皇后贾南风所杀赵王司马伦惠帝九叔公司马懿九子301年在洛阳为齐王司马冏为首诸王击败诛杀齐王司马冏惠帝再从兄(或弟)/原为惠帝堂兄(或弟)司马师嗣孙/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之子303年在洛阳为长沙王司马乂击败诛杀长沙王司马乂惠帝十七弟304年在洛阳为东海王司马越袭捕,交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处死成都王司马颖惠帝十九弟306年在邺城为范阳王司马虓部属刘舆所杀河间王司马颙惠帝再从伯(或叔)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306年在长安赴洛阳途中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杀东海王司马越惠帝再从伯(或叔)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311年在洛阳返回封地东海国途中病死

八王之乱相关人物世系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蓝色字体为八王,绿色字体为皇帝及太子,红色字体为参与乱事的其他王。

西晋皇亲国戚世系图,从左到右,每一纵列为一世代(不包括外戚),实线为父母与子女关系(注:杨文宗与杨骏是兄弟关系),虚线为配偶关系,蓝色为八王,青色为皇帝及太子,红色为参与八王之乱的其他王,紫色为后妃及外戚。

0 阅读:12
猜你喜欢